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第2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了。

    后来郭斌进城,这些曾跟随郭斌南征北战的部曲较之先前所见也不过是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分拘谨。而直至今日,当他看到这七百原本从容淡定的部曲在接到作战任务后,一改平时的放纵和随意,一个个竟专心而专注地让人吃惊。

    当他们进场前耐心而专注地检查自己的装备时,那股子淡定和从容却又是无论如何亦装不出来的。相较于从未真正上过战场的部曲,看着他们紧张而略显笨拙的动作,两者之间的差距方真正显现出来。

    这七百部曲,人数虽少,可他们才是百战精兵啊!

    一旁酒楼上的轲比能和扶罗韩在见到这七百部曲协调一致的动作时,登时惊得站了起来。常年带兵的他们,自然晓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精锐之师。所谓的精兵不是说士兵单人作战的能力有多强,而是集体协作的能力有多强。

    战场上的搏杀,除了王对王的单挑,剩下的殊不甚需要个人英雄主义,尤其是在普通士兵的拼斗中,只要不怯战,敢打敢拼的便是个好兵了。若是能与战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配合,那就是精锐。而像如今这七百部曲一般,行动划一,令行禁止,那简直就是己方军官的宝贝,敌方将领的噩梦。

    因为无论是哪个王朝、哪个部落,都不可能在普通士兵身上花费太多的心思。

    中原有句话叫作:“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这个时代,士兵只是作为消耗品的,这些“炮灰”的死活很少有人会太过在意的。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此时的朝廷不明白精兵的重要性。自春秋战国时起,精锐士兵的重要性和强大的破坏力便被无数的兵家大师反复提及,并作出了宝贵的实践。

    比如秦国的锐士,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骑士,赵国的胡刀骑士,都是当时闻名天下的精锐之师,他们的作战能力无可指摘。魏武卒总共大战七十二此,其中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至于秦国锐士,其精锐程度较之魏武卒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道理谁都懂,可是想要做到,却是难上加难了。原因只有两个字:“成本”。

    首先,便是遴选士兵的成本太高,只“体魄”一关便可以将绝大多数人刷下来。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时,手执一支长矛、身背二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同时携带三天军食,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疾行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者,方可为武卒。司马错在选拔秦国锐士之时,则在此之外又增添了全副甲胄、一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与一面牛皮盾牌,总重约在八十余斤,通过者才有进入下面选拔的资格。

    如此严苛的选拔标准,在天下承平的时代,几乎是想都不要想的。不是说天下承平的时代人们的身体素质便差,而是朝廷既没有维持这样一支部队的需要,平民百姓亦无参军的热情。在这东汉末年,能达到以上身体素质者,大多是自小习武之人,他们大都是武功豪门之后,想要出仕为将的,谁会费劲巴拉地拼命练了十几年武艺,却只为了做个小兵的?

    另外,这种部队的维护成本实在是太高了。秦国实行的是耕战之策,有了斩首便可因功封爵,而魏武卒更是生生将魏国的财政拖垮。很难想象在东汉末年这人都吃不饱饭,天下普遍“盛行”饥荒、军粮匮乏的时代,这随便拉起一支流民便可攻城略地的时代,谁还会费力地去给普通士兵们改善伙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看着这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轲比能喃喃道:“有如此劲旅,此战便绝非没有希望。”

    扶罗韩赞同地点点头,道:“只是,张世平手底下竟然有一支如此精锐的部曲,难道以前他都是在示弱于人不成?”

    轲比能哼了一声,道:“在强者为尊的草原上,从来就不需要示弱于人,因为弱者只会引来无穷无尽的麻烦。更何况,塞外三城便仿佛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在转运天下物资之时,也饱受来自暗处的觊觎。便只是出于城市安全的考虑,张世平对于这么一支劲旅的存在也断没有藏着掖着的道理,那么便只有一个可能了。”

    扶罗韩忙道:“什么可能?”

    “这支部队,原来并不是常驻在城中的,而是近来刚刚抵达。”轲比能道。

    扶罗韩点点头,道:“有道理,只是谁才能有此财力,有此能力,统帅这样一支劲旅呢?”

    轲比能沉沉地道:“久闻伏龙山庄的郭斌,年不过弱冠,相貌堂堂,想不到今日竟能得见。”

    扶罗韩惊道:“什么?你是说,这支劲旅的统帅便是郭斌不成?可是。。。”随即惊呼一声,道:“难道这个少年,便是郭斌?”

    轲比能点点头,道:“舍此之外,我实在是想不到更好的答案。看来,下面将会有一场好戏看了。”

    此时的郭斌自然不晓得扶罗韩与轲比能的心思,他现在正与关张二人站在北门正面的街道上,这条街道也是整个中心城最宽阔的街道,而对面便是收起弓箭,等待下一步命令的七百部曲。

    “擎刀!”郭斌继续喊道。

    只听“唰”的一声,七百部曲齐齐拔刀,精钢打制的环首刀在日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无论是沙翰林手下的一千部众还是后面围观的鲜卑各部酋首及其部下,均是满面迷惘和惊惧。

    只听郭斌以中原的官话朗声道:“张世平几次三番申明,城中不得妄动刀兵,否则罪同通敌,定然严惩不贷。这个沙翰林竟然毫不理会,公然率众冲击城门,并欲谋杀我汉军士兵,其罪实属骇人听闻!”

    “我受天子厚恩,得任颍川郡守,爵封阳翟县侯,并受尚方斩马剑,诛小人,惩奸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长城之外,扫除奸凶亦是义不容辞!”

    “我既有令,无论是谁,若是敢于动汉人士兵一根毫毛,我便尽诛其部族,以为陪葬。今日若非我出手,这名士兵已然葬身沙翰林之手,今日我便替天行道,诛尽恶贼!”

    “亲卫营听令!”郭斌喝道。

    “诺!”亲卫营齐声应和。

    “沙翰林以下,一应部众,尽数斩杀,一个不饶!其他人等若有敢于反抗者,一同斩杀不问!”

    “得令!”

 第二百三十章 稳定人心(六)

    塞外三城的中心城中,北门内乌泱泱的全是人。(全本小说网,https://。)靠近城门处的空地上,虽有近千鲜卑骑兵挤在这里,却是因为空间狭小而难以发挥出骑兵的速度优势。在这空地外延伸的一南一北两条街道上,则是挤满了装了货物的马车。

    看到这情形,郭斌心中有数,看来鲜卑大单于和连要前来攻略塞外三城,在鲜卑各部之中并算不上秘密。想来消息早已在鲜卑人中传播开来,然而他们并未及时离开,却只是并没有想到郭斌他们早已得了消息的缘故。

    直到今日一早,他们得到四门紧闭,只许进不许出的消息后,方慌了神。否则不会如此及时地便能将货物装车,要知道货物装车可不是一项简单的活计,非但要将其打包装好,还要清点数目,并且与仓储提供方结清租用的货款。一个小型部落的十几车物资,非得花个一两日方能准备完毕。

    郭斌三人如今所在的位置,极为刁钻。他正是站在城北小广场与南北走向的中心街道相接的地方,北面便是一千余牵着马匹的沙翰林所部骑兵,而南面则是正在涌来的鲜卑各部商队。

    鲜卑部中贵族,鲜少有不懂得汉话的,沙翰林自也说得一口极流利的汉语。郭斌适才所说,他自然是听得懂,缓急之间却也是没了主意。

    按照汉人的习惯,遇到这种事情,多是要先摆明道理,苦口婆心地与你解说一番的。而这时候,便是胡搅蛮缠的好时机了,若是情况不对,只要装出一副不懂汉人规矩的委屈样子,再一副恍然大悟,痛改前非的悔悟之心,事情多半便是不了了之了。大汉朝是礼仪之邦,自命天朝上国,时时处处便要摆出一副泱泱大邦的气度来,此时便是真的将那个汉人士兵斩杀了,汉人朝廷大多也会轻轻揭过。

    就像草原上的奴隶一般,大汉朝廷自也不会太过关注一个普通士兵的死活的。而自己既然将这汉朝士兵当中砸得脑浆迸裂而死,在本部骑兵以及在一边旁观的鲜卑贵族心中的威望那是早已立定,之后再于张世平面前说几句软话,也并不费什么功夫。

    不过,眼前之人,适才听他语气,便是这塞外三城的主人郭斌了。按说他也应该是位高权重之人了,却为何丝毫不顾天朝上国的脸面?为何竟毫不理会我沙翰林的话?这完全是不按常理出牌嘛!可若说他是胡吹大气,只看他身处鲜卑士兵围困之中,却依然面色怡然的样子,仿佛也忒是托大了一点。

    想到此处,沙翰林心中一动,暗道:“汉人有句话叫作擒贼先擒王,我若将这郭斌给擒了来,这塞外三城便可不攻自破,到时候大单于帐前又是大功一件!”

    可就在这时,却见郭斌与随着他的两个汉子一同下了马来。这时,沙翰林方注意到随在郭斌身后的两个汉子。这两个人一个红脸,一个黑脸,一个威武,一个霸气,却同是高大强壮,使人一看便知是难得的高手。

    沙翰林当时便是心中一突,这塞外三城当真邪乎得很,怎么走遍草原都不一定能遇得着一个英雄人物,一下子就出来了俩?看这两个人的周身气度,几乎与当初只身匹马血洗一个匈奴部落的姓吕的中原人不相上下了。

    正当沙翰林心念电转之际,郭斌的一句“擎刀”,以及对面那七百精兵协调一致的动作,使得他顿时脖子上亦冷飕飕的。

    郭斌的一番话,乃是以内家功夫喝出,声音及远,听在场中每一个人耳中,都极是清晰。这些话,普通的鲜卑士兵们虽只听个大概,一众鲜卑贵族却是听得真真切切。他们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