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态遮掩过去,下面大家都要努力表现,为了拿下广宗城献计献策了。看来这人啊,无论原来是多么耿直无私,只要身居高位,定然不是只管往前冲的二愣子。先前是何进,如今是皇甫嵩,但凡得任高位并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的,没有一个易于之辈。”

    皇甫家多出名将,皇甫嵩之父皇甫节曾任雁门郡太守,久为边将。皇甫嵩的叔叔皇甫规是东汉名将、凉州三明之一,与张奂、段颎齐名,文武双全。皇甫规早年曾任郡功曹、上计掾、郎中等职,为泰山太守时,成功平定叔孙无忌起义。后历任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多次击破、降服羌人,并缓和汉羌矛盾,官至护羌校尉。 有文集五卷,已佚,《全后汉文》录有其文。

    而皇甫嵩自己也是久镇边地,汉灵帝曾以公车征辟他为侍郎,迁任北地太守。可见皇甫家虽是将门世家,族中子弟却多是文武双全。

    皇甫嵩手下的一众属官,也俱为能吏,久经战事,否则如何能辅佐他屡次得胜呢?

    对于这些情况,郭斌自然是早就通过情报部门了解到了。见了今日的情形,心中羡慕皇甫嵩的时候,也不由得暗暗感叹:“将门世家,果然是非同一般啊!一旦有事,这么多文臣武将为其所用,这就是世家大族的人脉啊!”

    就在城外官军大营的帅帐中忙着商量如何攻破广宗城的时候,城内的县衙中,则是一片哭声。

    当初张角占领广宗县城后,便把县衙占了下来,作为三军的指挥部。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都想着体验一把上流社会的生活,过过当官的瘾,其实这是有偏见的,也是极为想当然的看法。

    与我国的万里长城一样,古代每一个县城或者州城,在战时都可以迅速转变为运转极为迅捷的战争机器。不是说城内的老百姓多么有战斗力,而是县城本身便是经过精巧设计和严密计算的。

    县衙与如今的县政府大院或者市政府大院是不一样的。如今的党委或者政府大院,只是工作人员的办公机构,而此时的县衙,却并非如此简单,因其本身便是一座小城堡。

    在古代的县衙中,前院是县令和一众属官并小吏的办公场所。阳翟县的县衙也曾在前文中介绍过,县衙大堂自然是县令的办公场所,而这里并非是每天都要来坐班的,一般来说,县令是几日一视事。可见此时的文官,生活和工作还是蛮轻松的。然而县中繁琐而复杂的文案工作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便要拜托给正堂东西方的排房中的吏员了。这类似于四合院的东西厢房的房子,便是县中小吏的办公场所。

    可以说,一县之中所有的民事、刑事案件,经济纠纷,文明教化等事宜,都可在县衙的前院完成。

    而县衙的后堂,则为县中主要官员和办事小吏的住所。县中的县令、县丞、县尉,都有单独的院子,可以带着家属前来居住,而住在后院排房中的小吏则无此特权了。

    这一系列设施,虽足以应付县中的日常工作,而要说是小城,似乎又缺少了点儿什么。不错,县衙是具有军事力量守卫的,县中的衙役就不用说了,秦汉时期的县衙中,是有监狱和仓廪的。仓廪中不仅有粮食,还有武器、甲胄,更有存放户籍文书的仓库。而要守卫这么多重要设施,必要的兵员是少不了的。

    要想完全掌控一个城市,县衙中的这些文书和仓库,便是重中之重。

 第一百六十三章 城内

    可能有的人认为,仓廪中的粮食、武库中的武器和甲胄,在这战乱年代的确重要,可县衙中的图书集册便没有那么重要了。全本小说网;HTTPS://。.COm;因为粮食和武器、防具,可以直接转化为战斗力,府库中的银钱,可以提振士兵的士气,可图书集册的作用似乎便不是那么直接了。

    《史记》中曾有记载,当年刘邦攻破咸阳后,“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意思是说许多将领都去抢钱抢粮抢女人了,只有萧何抢先进入皇宫搜集了秦朝丞相御史府的法律条文等文档收藏起来。

    这个典故流传甚广,可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可能许多人却是一知半解,未曾深究过。

    《史记》上记载:“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这就是其中的好处!

    天下厄塞,指的是险要的关塞,若是对这些了如指掌,天下的地形关隘便了如指掌。户口多少,指的便是户籍了。通过户籍,可以收税、征兵。强弱之处,指的是城池或者关塞的强弱分布,因为各地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武库中的武备贮存也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地方弩 弓多了,却没有弩箭;有的地方弩箭不少,却没有弩 弓;有的地方钢刀储存的多,有的地方却是以铁枪为主。而这些信息,都在中央的文献资料中记录在案。民所疾苦者,指的是老百姓所痛恨厌恶的人或者政策,于争取民意有极大的用处。

    当然,萧何此举,可能与其工作性质有关,他原本就是县中的小吏出身,天生对秦朝严谨高明的制度极为感兴趣,也知道这些图书律令的重要性,便将其收藏起来了。可以推测得出,所谓“汉承秦制”,极大程度上要感谢萧何此举。

    马上打天下固然也是极其艰难危险的,可要治理天下,非得有一套严密而高效的制度不行。秦制度,便是这样的一套制度。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时间,其中出现了儒、道、法、墨、兵、纵横等各个学派。他们努力探索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想找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制度来救亡图存,结束分裂战乱的天下局势。而秦制度,便是融合各家所长,且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最具可行性的好制度。

    这样的制度,到底是掌握在谁的手中呢?自然是文化人,更具体地说,是文官。

    因此,历朝历代的政府,都要极力拉拢文官系统为其效力,便是为了这一套严密而行之有效的政府运行机制。

    边地的少数民族,但凡能成就点儿什么事儿的,大多要得到中原文人的支持方可。因此前赴后继的汉奸集团,那是挡也挡不住。极典型的,便是官至西夏军师、国相的张元。这位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在北宋累试不第,自视才能难以施展,遂决心叛宋投夏。

    也就是说,这位北宋的落地秀才,立志做汉奸,而到了西夏竟真的能做到国相,帮助西夏大了许多大胜仗。为什么?便是因为我们祖先传承了几百几千年的这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游牧民族大多骁勇善战,只是其组织能力不强,制度不完善,便极难有效地整合内部,形成合力。而一旦“见多识广、才能卓越”的中原秀才得了重用,将中原先进的组织秩序带了过去,无论是军队的作战能力还是民间的赋税征收能力,较之原始的部落制度不知道要先进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因为他愣啊,他敢打敢拼命啊,再稍微长点儿脑子,组织起来,有了集团优势,就能把文明社会没见过血的老百姓打得头也不敢抬。

    而在古代战争中,之所以能在占领城市后将其迅速稳定下来,户籍图书更是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县中的大族、有实力的豪门、经常闹事的小混混、老百姓都害怕的流 氓头子,这些在县衙的档案中都是写得清清楚楚的。若要掌握一个县城,必须要得到县中大族的支持,还要惩治小混混,以收买民心,再收买流 氓头子,用以威吓老百姓,这叫打一巴掌,给一个红枣。

    而可对守城的战争起到更加直接作用的,诸如城墙哪一段是老城墙,哪一段新近修过,这些信息定然也会记录在案。防守的时候,便可以依照其坚固程度,合理地调配兵力,这也是可以直接形成战斗力的例子。另外,守城需要民夫吧?他们打仗你不放心的话,运送军械、粮草,修补城墙等一系列力气活,得让他们干吧?怎么招募?当然是通过户籍册子了。此时的户籍册子上不仅记录了每个人的家庭住址、性别、年龄、体貌特征,甚至连其财产也有记录。

    战乱之中,总有人趁机作乱,或者侵占民田,或者侵犯人其他财产,只要保存有县衙中的财产登记记录,便可有效抑制这种情况发生。行事方正、公平,正是安定民心,迅速掌控地方的不二法宝。

    非但如此,在地理位置上,县衙大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又是城中的交通枢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调动兵员、传递信息、运送粮草。就拿广宗县城为例,非但县衙正门有一条直通南大门的通衢大道,其四面八方纵横交错的宽阔路面正可以快速连通四门,使得主将可以在战争中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及时作出人员、物资以及战术的调整。所以说,在古代的城市攻防战中,州县的衙门便是城内攻防的核心所在,若此处无序、混乱、乃至瘫痪,便极有可能造成整个战线的全面崩盘。黄巾军占领广宗城已经近半年了,想必已然了解到了其中妙处。

    然而,无论什么时候,一场战争在进行之时,主将死亡,无疑会对军心士气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在热 兵器时代,军心士气对战争的影响已然被极大降低了。你便是如何害怕,心中如何没有底,只要听从上级的指挥瞄准开枪便可以,再没有力气,开枪总是能做到的吧?便是胡乱开枪,都有可能伤到敌人。而现代战争中,科技的进步正使得这种趋势愈加极端化,无人战斗机的普遍应用以及措不及防的无人坦克等无人驾驶的地面武装的问世,使得战争便仿佛打游戏一般,士兵们哪里又会紧张失措呢?

    而冷兵器作战则不一样,军心士气一旦被打垮,则极易造成整体阵线的崩溃。因为他们所面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