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斌目眦欲裂,抬手便是一箭,往鼓手射去。只是他虽然骑术尚可,射术却差得老远,因此这力道十足一箭,并未曾射中鼓手,却一箭射在了迎风飘扬的帅旗上。

    戏志才见郭斌抬手射箭,心中暗叫不妙,待看这一箭射偏了,方长舒了一口气,暗叹辛亏主公没有乱来。可当他看到竟射到了朱儁的“右中郎将”帅旗上,则是双目圆瞪,惊在了当场。

    郭斌可没注意这些,看到自己这一箭射偏了,便策马挥枪直奔鼓手而去。

    那鼓手见郭斌满身血红,袍脚上甚至滴着鲜血,双目圆睁,眼中布满红色血丝,便仿佛地狱里出来的修罗一般,杀气腾腾地向自己奔来,心下大骇。欲待奔走躲避,却是浑身使不上一点儿力气,只愣愣地立在当地。

    眼看郭斌便要冲到近前,以他的功夫,手起枪落,杀个鼓手便仿佛碾死蚂蚁一般容易得很。此时郭斌看着鼓手惊慌失措的样子,心中猛然惊醒,忙勒马往一旁闪去。

    正在戏志才舒了口气的时候,却见斜刺里一把满布松纹的长刀递了过来,郭斌正往回收玄龙枪,见状忙长枪一挥,枪刀交击,震耳欲聋。

    抬头看时,只见来人身披烂银铠,头裹赤色巾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猿臂蜂腰,面目俊朗,神威凛然。

    郭斌勒定战马,对那人道:“来者何人?”

    那人在马上一揖,道:“右中郎将帐下佐军司马,吴郡孙坚参见骑都尉!”

    郭斌心中一凛,忙拱手回礼道:“原来是富春的孙文台到了,久闻江东猛虎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凡!”

    来人正是孙坚,吴郡富春县人,相传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人,世仕吴,也算是一地豪门。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三国演义》中称孙坚为江东猛虎。武艺超群,有谋略,是个人物。

    佐军司马是汉朝中郎将的属官,应高官征召也是此时做官的一条捷径。可是这种佐官,与郭斌受朝廷征辟,得天子看重封为骑都尉的官员,地位之差不可以道里计,因此孙坚恭恭敬敬给郭斌行礼,那是正应该的。

    孙坚的家乡是吴郡富春县,是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县;而朱儁的家乡是会稽郡上虞县,是今浙江上虞。此时虽然一属吴郡,一属会稽郡,距离却是近得很,因此,朱儁举荐孙坚出任佐军司马,便很是合情合理。

    因为,在这个时代,同乡之谊也是极为重要的人脉,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提携同乡的后起之秀,也是得任高官之人应做之事,否则便会被乡里之人唾弃为无情之人。而我国的这种习俗,到了现代,逐渐演变,就成了乡下的穷亲戚每到城里来,都要去找在城里混的同乡,或是借宿,或是吃喝,或是求职,不一而足。而若不能满足其要求,便可能被骂作狗眼看人低,老家中的亲人父母便也跟着遭人唾弃。

    要说这是一种陋习,却自有其形成的历史条件,提携同乡,也是骤得高位之人结好家乡豪族,丰满羽翼的方法,也是在新职位上迅速打开局面,掌控全局的常用手段。所以,一个靠此出仕,一个靠着家乡之人掌控手下,算是一拍即合,两相需求的好事。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这种习俗传到现在,却成了许多人头疼万分的陋习。所以,现在国家所提的“关心你的穷亲戚”,则成为了一项实打实的德政。

 第一百三十五章 善后

    这边郭斌与孙坚一番寒暄的时间,戏志才已然指挥着七百骑兵控制住了局面。(全本小说网,https://。)所谓控制住了局面,指的是将此处所有发号施令之人全部控制住,包括端坐在帅位的右中郎将朱儁。这是郭斌通过手语,下达的命令。

    当孙坚反应过来时,郭斌所部的七百骑兵已然将护卫朱儁的一百亲卫围了起来,人人手持骑弓,目标有意无意地对着朱儁所部。而外围的官军,看到郭斌麾下的骑兵将朱儁的中军大帐围得水泄不通,却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对。

    因为郭斌手下的这七百骑兵,弓马娴熟,胆大包天,半个月来将二十万黄巾大营搅得天翻地覆,他们早已成了长社城内四万官军的偶像。这些军士之中,没有人不认识他们,没有人不知道他们是官军的精锐部队。所以,只要里面的人不将朱儁的人头扔出来,他们都不会觉得郭斌所部“护卫”右中郎将有何不妥当。

    孙坚见深陷重围,心中一个激灵:“难道他们要造反不成?”

    这个念头刚一出现,随即便消失不见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郭斌得天子看重,没有人不知道郭斌对当今太子有恩,没有人不知道郭斌对党人有恩,深得士林看重,也没有人不知道郭斌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郭斌在朝中的前途,怕是谁都无法预期的。

    更重要的是,京中太平道的总部便是郭斌率人覆灭,颍川黄巾军的大头领波才更是刚刚死在郭斌的手上,他与太平道可谓仇深似海。要说天下间有人要背叛朝廷,投效黄巾军,怎么都不会轮到郭斌。

    当下孙坚踏前一步,对郭斌道:“骑都尉这是何意?为何要兵围右中郎将帅帐?”

    郭斌微微一笑,没有理会。先是大声下令道:“众军听令,若有胆敢冲阵者,杀无赦!若有敢于私自下令屠戮战俘者,杀无赦!若有犹豫不前,敢于不听将令者,杀无赦!”

    三个“杀无赦”,铿锵有力,杀气腾腾,配上郭斌尚滴着鲜血战袍,分外充满了震慑力。

    然后挥手将玄龙枪扔给张飞,自己则信步来到中军帐前,对依然端坐的朱儁行礼,道:“臣伏龙亭侯、骑都尉、领越骑营、颍川郭斌拜见圣上,请圣上安。”

    朱儁先是受了郭斌全礼,方起立道:“圣躬安。”

    这时,郭斌方又行了一礼,道:“骑都尉、领越骑营郭斌见过右中郎将。”

    朱儁持节,便是天子之使,郭斌询问天子是否安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本来他应该先进入长社城,向皇甫嵩问安,只是军情所需,他一直未得机会入城,是以此时方得见这位满朝文武一齐举荐的右中郎将。

    待一番礼节结束,朱儁开口问道:“骑都尉此番长社之战立有殊勋,我与皇甫将军自会上秉朝廷,为你请功。只是射我帅旗在先,围我帅帐在后,却是何意?”

    朱儁身材魁伟、面容肃正,腰佩金柄环首长刀,周身金色的鳞甲在日光下仿佛神光闪耀。再加上他是持节的右中郎将,奉旨率领两万官军剿灭颍川黄巾,身份极为贵重。两侧刀斧手林立,身后天子符节迎风起舞,因此更显得威风凛凛,不容侵犯。

    这一番话,说得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郭斌知道朱儁以性格刚烈著称,只是二十万黄巾战俘的生命非同儿戏,事急从权,郭斌也只能软硬兼施,迫使朱儁改变主意了。

    当下郭斌不卑不亢地道:“斌此来,特为护卫右中郎将周全耳。”

    朱儁道:“哦?何出此言?朱某自有亲兵护卫左右,哪里要劳动伏龙亭侯大驾?”他语气转冷,显然对郭斌的推托之词颇为不满。

    郭斌道:“所谓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颍川的二十万黄巾军虽已是群龙无首,兵败如山倒,可天下还有几千万流民,几百万黄巾军,将军可杀得过来?”

    不等朱儁答话,郭斌继续道:“这些俘虏虽名为黄巾军,却多是被太平道裹挟之流民。若将军不闻不问一概斩杀,那么几百万黄巾军裹挟了几千万流民殊死奋战,朝廷可还有那么多兵力?届时追根溯源,岂不是都要怪罪在将军头上?斌此来,乃为止杀而来,恳求将军放这些俘虏一条生路。”

    朱儁听得一头雾水,他始终摸不清郭斌的路数。

    按说,郭斌已然说得如此透彻,朱儁又不是傻子,怎么会听不懂呢?然而身处官场,自然要按照官场的规矩来办事。郭斌率军围困朱儁的中军大帐,这么大的事儿,早就够杀头的了,可他冒着如此大的风险,难道就为了给这些黄巾军俘虏求情?

    别闹了,这对他有什么好处?他难道不知道,这些黄巾军俘虏就是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他难道不知道,只要谁接了这些俘虏,谁就要养着他们?他难道不知道一旦这些黄巾余孽重新造反,他的九族都要受到牵连?

    郭斌说的这些道理,朱儁哪里有不懂的?可是这本是他与皇甫嵩共同商议的决定,他们也是迫不得已。试问谁愿意背一个残酷好杀的恶名流传千古?这不是没有办法嘛。所谓皇帝不差饿兵,便是上天再有好生之德,可长社城的粮仓中变不出粮食来。届时,非但这二十万黄巾军要造反,恐怕最先崩溃的是南路军这四万官兵。

    到时候你郭斌倒是拍拍屁股走人了,可皇甫嵩与朱儁这两路军的主帅可就倒了大霉了。

    当下,朱儁正色道:“那么,敢问伏龙亭侯,可以妙计?”

    这哪里是问有什么妙计?这是问郭斌有没有粮草啊!你穷尽阳翟一县的能力安置了三万流民不假,可这二十万的黄巾降卒,你怎么安置?

    郭斌哪里不知道朱儁的话外音?乱世之中,最珍贵的资源就是粮食,而天下间最缺的也是粮食,这也是历史上影影绰绰说曹操以人脯作军粮的根本原因。

    正要开口,忽有军兵前来报信,对郭斌道:“主公,左中郎将率人前来了。”

    郭斌听了,忙排众而出,跟在朱儁身后前去相迎。皇甫嵩身为三军主帅,自然当得起这个礼节。

    郭斌虽与皇甫嵩多次通信,见到真人,却是首次。当下,少不得依照礼节寒暄一番。

    与朱儁相比,皇甫嵩少了些许斯文,却多了几分武人的粗壮威猛,一看便是久经战阵的宿将。他虽贵为右中郎将,然而面相却甚为温良,使人看了便甘心为其所用。郭斌心知,这个皇甫嵩定是个文武双全又晓得变通的主,当下心中便是暗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