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生在颍川荀家,那是实实在在的阀阅大族的嫡出公子。从小锦衣玉食,读的是孔孟韩老,学的是帝王之学,哪里真的见过成千上万流离失所、嗷嗷待哺的饥民?历史上的荀彧虽跟着曹操,更多的还是处于家族上的考虑。毕竟荀家根基就在颍川,而颍川便是历史上曹操安置汉献帝的所在,许昌城便在长社东南方不远处。

    不过,曹操为人虽然心性阔达,不是拘泥之辈,可毕竟行事多有出格之处,性情也是多疑喜忌,非是一代帝王的正道。郭斌以为,格局不够宏大,恐怕也是曹操最终未能一统全国的重要原因吧。若是曹操能多行光明正大之事,少一点隐私算计,恐怕荀彧便不会极力反对他称帝,而最终造成荀彧被迫自杀的惨剧。总的来说,荀彧还是一个心怀梦想之人,他心中所怀的,便是天下百姓,是大汉朝的基业。

    而如今早早地便投效郭斌,看多了官场上的手段诡计、魑魅魍魉,见识了郭斌的爱民如子、仁德无双,想必荀彧对于大汉朝廷的愚忠会慢慢消除,而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国计民生之上。这也是郭斌一直努力在做的,不过他所要影响的不只是荀彧,还有包括戏志才、郭嘉、徐庶、赵云、关羽、张飞、陈到等手下的一干文臣武将。

    因为他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许多思想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郭斌即便是努力使自己融入这个时代,努力改变自己,亦无法改变思想上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地方。他的爱民如子可能被看成是妇人之仁,他的人人平等可能被看成是不知礼法、狂妄自大。

    然而,正是这种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看来“不成熟”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使得郭斌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戏志才、荀彧、徐庶、赵云等这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人杰。他们聚集在郭斌的周围,日复一日地与郭斌相互影响,互相改变,也深深地为郭斌带来的奇思妙想或是以民为本的妙语所打动,所慑服。然后才能统一思想,才能誓死追随郭斌。他们所追随的是郭斌这个人,更是郭斌时时刻刻所透露出来的对新世界的理解,是郭斌集团集体的最终理想。

    什么样的团队最有战斗力?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团队最有战斗力!

    而郭斌所带领的阳翟集团,正在郭斌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有异于这个时代的独特思想。这种思想崇尚自由,崇尚平等,崇尚协作,崇尚共赢,崇尚契约精神,它必将随着郭斌集团力量的发展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它必将带领中华民族摆脱五胡乱华的厄运,它必将延续炎汉所创造的辉煌,而且它必将改变这个世界。

    可能现在的郭斌以及他的一众追随者们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可当他们有一天对这一切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必将愈加坚信:他们能够创造历史,他们正在创造历史。

    争先恐后的官军看到郭斌所部竟然停下来埋锅造饭,心中的感激溢于言表。郭斌这半个月来所立功勋之大,不在三军主帅皇甫嵩之下,可以说若没有郭斌,便不会有长社之战的巨大成功,自然也没有一众官军捞取功劳的机会了。

    大家都以为郭斌这是无意与众军抢功劳,方借故停了下来,不再追击黄巾溃军。

    待郭斌带着近万人的黄巾俘虏回到长社城时,只看到了城内城外的熙熙攘攘。除了兴高采烈的官军,便是垂头丧气、眼中一片茫然的黄巾俘虏。这些所谓的黄巾军贼寇,一个个面黄肌瘦,哪里有一点啸聚山林,聚义反抗朝廷的豪客样子?

    看到这里,郭斌悚然而惊,忙挥动皮鞭,打马往城头上皇甫嵩帅旗所在疾驰而去。

 第一百三十四章 长社之战(四)

    皇甫嵩与朱儁并非善茬,他们受制于波才所部二十万黄巾军,必然会采取报复手段。(全本小说网,https://。)尤其是朱儁,三路大军进击黄巾军,就他大败而回,使得官军士气受挫,还是靠着郭斌所部半个多月的努力方渐渐回复。他急需要发泄自己以及所部官军的憋屈心情,也需要一场大功劳来抵消首战失利的罪过。

    因此朱儁势必会努力表现,竭尽全力剿灭黄巾,而眼前最好的发泄对象便是波才所部的二十万溃军。郭斌自看了这些黄巾军的现状,心中生出怜悯之心,方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官军可能会杀俘。

    自古以来,杀俘不祥是被人所认可的,因为这确也并非什么露脸的事情。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将之一,杀俘出名的白起,人送外号“人屠”。虽然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是既逃不过秦昭王赐剑自刎的厄运,也逃不过千载史书下一个“酷”字。

    尤其是在东汉,对白起的评价没有一句好话。

    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何晏道:“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

    后来最先攻进蜀汉首都的邓艾,也曾说过:“忠臣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

    可见,此时的白起,起码并不是个公认的好人。

    然而,四万官军被围长社将近两个月,军心士气大受挫败,官军便急需要一场大功劳来平复士卒的怨气。更重要的是,四万人马吃喝两个月,长社城中库存的粮草已然见底,若再接收了二十万黄巾军在城中,自然要再供应他们吃饭,这如何是官军能承受得了的?

    可是若不管他们吃饭,他们便可能再次反叛。先不说他们会不会抄了南下剿匪的官军的后路,单单是这个逼迫降军造反的罪责便是谁都承担不了的,到时候,便是掉几个人头,事情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平息得了的。因此,对于这二十万黄巾降军,最直截了当,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直接斩杀。既不会有后遗症,还可以混个斩首功;斩首功在军中是比什么都有说服力的实实在在的功劳。

    正往长社城奔去,戏志才突然收到了探马的消息,然后策马来到郭斌身后,道:“主公,大事不好!”

    郭斌只觉得心里咯噔一声,再顾不得思考求皇甫嵩放过二十万黄巾军的措辞,忙道:“怎么了?”

    只听戏志才沉声道:“右中郎将所部,要斩杀黄巾战俘!”

    郭斌一惊,忙勒住战马,问道:“在哪里?”

    戏志才可没有郭斌如此上乘的马术,飞出郭斌一个马身后,方将战马勒定,高声道:“便在城西河边!”

    郭斌面色阴沉,拨转马头,玄龙枪一摆,道:“儿郎们,随我前去救人!”

    关羽、张飞同声响应,众军一齐策马转向,往长社城西奔驰而去。

    自郭斌初抵贵境便追随在侧的戏志才,自然知道郭斌此时已然是又羞又恼,气愤难当。知道郭斌为人的他,也知道郭斌为何如此愤恨。因为郭斌生性便颇为随和,对待手下待遇好得出奇,便是治下的一个普通农夫,郭斌也能给予其超乎寻常的尊重。

    而郭斌治下也从未出现过草菅人命的大案,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郭斌外圆内方,众人都晓得郭斌爱民如子,绝不会容忍此等事情出现。

    担心郭斌盛怒之下做事不留余地,戏志才忙策马追了上去。

    郭斌率领众军向城西飞驰,七百余骑翻起的滚滚烟尘和铁蹄飞踏的汹汹气势,将一路的官军和黄巾战俘惊得纷纷躲避,便是长社城头的皇甫嵩看到这边的汹汹气势,也是心中大惊:难道黄巾军尚有援兵?

    不怪皇甫嵩吃惊,若是在官军漫山遍野放羊一般追捕黄巾军的时候,有黄巾精锐攻来,只要一两千人,局势便不可收拾。当下忙勒令长社城四门关闭,并鸣金下令官军收兵,又派遣斥候骑快马前去观察敌情。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能针对敌情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手段止损,也是衡量一个将领水平的重要依据。

    郭斌飞驰间,陡然见前方一彪人马驰来,衣甲鲜明,长枪如林。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正是官拜骑都尉的曹操。

    见了曹操,郭斌自然是惊喜莫名,然而事态紧急,也不及打话,便领着众军疾驰而去。曹操见了郭斌,心中也是又惊又喜,可是见一贯从容不迫的郭斌竟然如此急匆匆地率军飞奔,心知必有大事,便招呼随军司马继续追击黄巾参军,自己则跟着郭斌飞奔而去。那司马还想让曹操多带几个人,以策安全,尚未开口,便不见了曹操的踪影。曹操的心思很简单,这天下间,怕是没有比郭潜阳的军中更安全的地方了。

    一路上,郭斌不及细说,只将右中郎将朱儁欲斩杀黄巾降军的事情约略说与曹操听了,便抵达了长社城西。

    只见朱儁使人在河边立了个原木所制的寨子,将黄巾降军的兵刃收了,全部赶了进去,莫不有近万人,挤在里面。然后一批一批地将人赶出来,来到几里外的潩水边砍头。

    郭斌前世也曾经看过美国的末日电影,许多将人砍了,在水池里放血后存起来吃的血腥场面自然也见过不少,却绝没有如今这现场的景象更震撼人心。

    想来已经杀了好几批了,大军的一侧已经有了以人头堆成的一人高的小山。而一千多个被绳子绑成一串,跪成一排,“等待”被斩首的黄巾军虽面色惊恐,却殊无反抗之心。生活太过不易,或许死亡会是一条解脱的路。地上的鲜血汇成一条条并不宽阔的溪流,分别往潩水中流去,而潩水的下游则已经给鲜血染成了红色。

    看到如此景象,郭斌心中五味陈杂,一时间,震惊、后悔、恶心、愤怒,许多情绪冲击着郭斌的大脑。他策马疾奔,高声喝到:“刀下留人!”

    话音刚落,只听一通鼓声响起,便见刀斧手们手起刀落,将一字排开的黄巾俘虏砍倒在地。霎时间,地上咕噜噜地滚落了数不清的人头。

    郭斌目眦欲裂,抬手便是一箭,往鼓手射去。只是他虽然骑术尚可,射术却差得老远,因此这力道十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