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里每年的收入预期为10万。这些未来收入的折现总值就是张三的人力资本。假设折现后
他的人力资本一共为200万元,那么即使张三今天没有流动性资产,他今天拥有的人力资本
财富是200万,他应该觉得已经很富有了。但,问题是这个财富毕竟是不能马上花的,如果
没有金融技术的帮助,对张三来说他依旧会感到很穷。
第56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2)
有了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有了金融工具的帮助,这200万的人力资本不仅能让张三心
理上感到很富,而且这200万财富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他今天就能花的。住房抵押贷款正是这
样一种工具。如果没有住房按揭贷款,如果张三想在上海买一个100平方米、每平方米价格
为5000元的房子,那么他在未来10年里每年要存50000元才能买到这房子。在这种情况下,
张三的储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要等上10年才能买到自己的房子。其结果会如何呢?第一,
在他28岁最能享受自己房子的时候,他却不能买房;而等他年纪大了享受房子和其它消费
的能力不那么高的时候,他偏偏有房子。第二,如果张三这时候在谈恋爱,或许会因为今天
买不到房子使他女朋友跟他分手了。第三,也许张三的单位能分给他房子,但条件是他必须
先结婚;于是,为了得到房子,他不得不勉强提前结婚,或许留下终生遗憾。
如果有住房按揭贷款,那么由于张三未来的收入流很好,今天可很容易得到按揭贷款,
让他马上就能买到自己的房子,刚才讲到的这些问题就都没有了。所以,金融发展对于每个
人的生活有着很具体的含义,让张三李四们不必提前结婚就能在年轻时有自己的房子。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假设张三可以按30年还贷4%的利率借到50万元,那么在今天买
房以后他每个月只要支付2300块钱,一年支付27600元,和之前每年50000元的存款相比,
他的储蓄压力就会小很多。张三由此每个月少存的1700块钱又可以供他用于其它消费,让
他在最能消费的年轻时候有更多的钱花,提高他一辈子的幸福。对整个经济而言,这会促进
整体消费需求的增加,使经济增长得更快。如果整个社会都如此,到最后又会反过来增进人
们未来的收入机会,让张三的未来收入预期不再是一年10万,而是更多。
说到这里,我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回想起来,在二十几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如果那
时每天能多一块钱的消费,那么那时每天一块钱的消费带给我的满足可能要大大高于今天我
每天多花1000块钱的满足感。还有就是,最近我跑过世界许多国家,这要是在二十年前,
我会幸福得不得了。在那时候,我要是知道在一个月后有机会去北京或者上海的话,我会非
常激动,要激动一个月。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我很年轻啊,那是通过花钱能带来的享受是
最多的时候,也是最有能力花钱的时候。可遗憾的是,那时却是我最没钱的时候。现在让我
去北京、去如何一个地方的话,给我的效用绝对是负效用,不再是享受而是累的感觉;而在
20年前,绝对是提前几个月就很激动了,得到的效用绝对是正的。我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呢?我恰恰要说明,有没有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就会决定是不是在你最能花钱、最想花钱
的时候反而是你最没钱的时候,而你通过花钱得到的效用最小的时候又恰恰是你钱最多的时
候。
住房按揭贷款的效果是如此,很多其他金融证券发展的效果也会如此,都可帮助我们把
一辈子中不同时期的收入流做些更好的安排,使我们不至于在最能、也最需要花钱的时候没
钱花,而等到年老不想花钱也不需要花钱的时候又偏偏钱很多。金融证券发展的好处是帮助
我们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让我们不至于一会儿饿得要死、一会儿钱多得无处花。金融证
券能提高我们整个人生的总体幸福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
第57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3)
金融技术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文化
金融发展与否对个人、对家庭的幸福和不幸福的意义到底还在哪里?在现代金融经济学
模型中,我们一般都假设已经有很多的证券品种,可随便供你选择,你需要考虑的只是怎么
组合搭配这些证券品种,由此安排退休养老、规避未来收入风险、防范未来不测之灾。过去
两年我一直在思考,在美国确实有很多证券产品可供选择,金融证券市场已很发达,你需要
做的真的只是做数理分析,为最优组合求解。但是,在传统社会里,你没有什么金融证券产
品可供选择,那么在古代或者在现在中国的农村,人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安排这个消费与投资
组合、规避未来风险呢?如果需要,他们又是如何去实现呢?
实际上,自古以来,不管有没有完备的金融证券市场,人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针对退休
养老、针对未来收入风险、针对未来不测之灾而提前进行规避,也就是要面对我们在经济学
中讲的消费与投资组合问题。为什么呢?有一个很抽象的架构,比如从今年到明年,我可能
运气很好,赚很多钱,也可能是运气不好,亏很多钱,后年也同样是这个样子,由此一年又
一年地让命运带着走。在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工作、到晚年都会面对
很多的不确定性。传统社会没有汽车,也就没有汽车保险,但会有水灾、旱灾、火灾、地震,
或者生病,防老等需要。这些都是从出生开始都不可避免的问题,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每
个人都会有风险规避的自然要求。
但问题是,在传统社会里,没有股票,没有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没有退休金和住房
按揭贷款,他们是怎么去规避未来风险、安排不同年龄时的生活需要呢?他们靠的是后代,
靠的是家族、宗族。如果按照现代金融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家庭的后代就是他们的股票、退
休金、保险、信贷,这些证券被人格化地表现在后代的身上,后代是这些证券工具的具体替
代。养子防老就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而且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还是一个保险、信贷的
概念。我今天把钱花在儿子身上,他到时候都要还回来;我今天把所有的保都投到他身上,
但是等我老了要靠他。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过去传统社会里的证券并非不存在,而恰恰是
以人格化的形式被具体地表现在后代身上。
我们今天讨论的公司治理、股东权益保障问题,强调的是要用外部性的法律、法院和行
政手段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套在传统的家庭理念上,那会怎么样呢?
父母亲作为投资方,作为保险的购买者,他们以后的利益,或者说传统社会中父母投在后代
身上的养老金、保险金、信贷等,靠什么机制来保证呢?靠什么机制保证父母亲作为投资者
能有所回报呢?传统社会里没有可靠的法院,你不可能要求法官来维护你的合法权益,你可
以投诉到县太爷,但那些县太爷没有工夫搭理你。
后代作为父母养老金、保险金、信贷的替身,这些都是隐形金融合约,它们的执行机制
不是靠法官、检察院、警察,也不靠县太爷,而是靠文化。也就是说,社会与家庭文化的内
容必须作相应的发展,以此来保证这些隐形金融合约的执行,文化是一个因经济需要而内生
的隐形合约执行机制。
比如,中国家庭里,老子说话时,孩子不可以还嘴。你从小就得养成这个习惯,每个父
母亲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有责任给他们灌输这个概念:你要孝敬,要听话,哪怕这话是不合理
的,你也只能听,不能还嘴。否则的话,等你长大之后你不是要无法无天、要随意犯上了吗?
那不是让那些隐形金融合约未来难以执行了吗?—— 这些隐形的金融合约都是靠内疚来执
行的,靠后代的内疚感来保证对上一代人的经济利益回报,而后代能不能有内疚感又恰恰是
文化的东西。也就是说,父母必须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对每一个违背长辈意愿的言行都感到
很内疚。如果能达到这个效果的话,等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就不用太担心自己的投资者权益了。
我们从小吸收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为了确保隐形金融合约的执行而来的。
第58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4)
还比如,《三字经》里说,“父母在,不远游”。父母的未来都砸在孩子身上了,如果我
的孩子随便远行,那我的投资利益就很难有保障了,我作为“股东”的权益就可能要受侵犯
了。传统文化必须为了克服金融的不发展而内生。
那么,这种文化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
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
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
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
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
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
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不管是这些年还
是在很久以前,报纸上和我们生活周围都充满了这类不幸故事。我不是说不鼓励孝敬,孝敬
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
在很多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往往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关系,是一种以感情为主线的关
系。因为,美国的父母亲自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