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延其实是智勇双全的,如果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创造性,也许三国的历史会改写。白帝城刘备败亡后,五虎凋零,魏延成了头号大将,诸葛亮本应改变看法,重用魏延,有事相商,互为倚靠,而恰恰相反,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压制他,对他提出的建议,对了也不听。
一出祁山时,诸葛亮先施反间计,让曹魏罢了善于用兵的大将司马懿的兵权,正处于人员调整的内乱时期。魏延建议抄近路出斜谷,直取长安,现在看来,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的。
但诸葛亮一向不听人言,只相信自己,何况是他一直另眼相看的魏延,不但不采纳其意见,还把魏延好一顿呵斥,弄得魏延好生没趣,以后再没有提出过任何建议。
每一次打仗时,遇到硬仗、危险较大的战斗,诸葛亮总是派魏延出马;碰到能得功劳的战斗,却只派魏延去诱敌等辅助角色。难怪有一次需要勇将出马,诸葛亮目视魏延,魏延低头不语,实在是太伤魏延的自尊心了。
即使如此,魏延既没有考虑跳槽,也没有想过谋反,其人品也就算是不错了,如果是现代人,恐怕早就跳槽多次了。(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五八二章 权臣诸葛亮死后算计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诸葛亮死后与其说是魏延造反,还不如说是逼反了魏延更确切一些。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杨仪,是不是利用杨仪和魏延死不对眼,默许他伺机收拾魏延?
魏延岂能不怕杨仪利用职权,找茬收拾他?诸葛亮早应想到魏延必定是不甘心束手就擒,与其让人收拾还不如拼个鱼死网破,到头来还是被诸葛亮定计害死,诸葛亮对魏延可谓用心良苦,郁郁一生的魏延可说是三国中第一大悲剧人物。
魏延对蜀汉是忠心不二的,而且历史中刘备对其是相当器重的,可以说远胜过赵云,是被冤屈了,这个史学家已经证实了,魏延后来的谋反实是诬陷,因为他和杨仪两人的“窝里斗”,蜀国内部最后调查出了事实,所以才以“公侯”的礼仪厚葬了他。
或许许多人不解,为什么诸葛亮要置魏延于死地?
这要从第五次“北伐”说起,那时诸葛亮求战不得,进取不能,却在五丈原前僵持着,他所等待的,不是寻找机会同司马懿率领的曹魏主力进行决战,也不是另辟蹊径,避开司马懿主力夺取武功这一战略要地,更不是等待曹魏方面发生内乱好加以利用。
当时他积劳成疾,日渐沉疴,但不是令他措手不及的暴病,按照常理,应在疾病沉重时立即撤军。两军作战中最忌讳损折大将,更别说三军统帅,这很容易造成全军覆没。
查遍古今中外军事史,除了诸葛亮,再没有久病军营,一定要安排到死后才撤军的三军统帅。
病榻上,诸葛亮有足够时间整理心思:西蜀以弄得民穷财尽,自己身体和国力都不允许再进行第六次“北伐”;不“北伐”就失去了常驻汉中勉县的理由,须得班师回成都。
返回成都后,皇帝与权倾朝野的重臣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争暗斗、难以逆料的变数,更何况九年中辅政不归,排斥打击涿郡籍、益州籍官员将领,五次“北伐”五次失败的责任,软禁皇帝刘禅等,都会遭到残酷无情地清算。
这不是小事一宗,是关乎身家性命以至于三族命运的关天大事。他只有一条路可走——死在任所,以人格的自我完善,掩盖已经暴露必遭清算的责任。不夸张地说,五丈原前,诸葛亮是在等死。
临死时侯,诸葛亮没有忘记荆州藉派系的前途命运,这同他名誉地位以至身家性命以及三族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自知在他身后,除了刘禅外,魏延已经没有了制约。如果由魏延掌握至为重要的军权,因为所受的窝囊气太多,他会利用手中军权加以报复,首当其冲的则是他的家族以及荆州籍官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诸葛亮不是傻瓜。所以病逝前召开军事会议,排除了首先应该参加的副帅魏延,只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安排他死后的军事调度。
排斥最应该参加军事会议的副帅魏延,当然具有鲜明的阴谋性质。果不其然,会议安排杨仪率领大军秘密撤退,安排魏延率部断后。
同时作了最坏打算:若魏延不肯服从,就别理会,别影响大军撤退的既定安排。显然,这次军队调动中,他没有说服魏延协同撤退的打算,而是不惜分裂不顾后果地算计着魏延。
会开完了,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时候,才派费祎通知魏延。听到诸葛亮病逝杨仪领军的魏延,气势汹汹地说道:
诸葛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呀!相府官员可以送灵柩回去安葬,我率领诸路大军攻击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怎么能够因一人之死而废弃北伐!更何况,我魏延何人,怎么能听从杨仪指挥,给他做断后将军!
同时扣押了费祎,胁迫其联名发出截然相反的军令。费祎不愧是荆州籍中的佼佼者,见大事骤变,虚与委蛇,在联名签署军令后,表示愿意为魏延说服杨仪交出军权。诚实的魏延相信了费祎,使得费祎能毫发无损地脱身逃回。
这是一场货真价实的军事政变,虽然不是针对蜀汉政权的谋反,也是针对代帅杨仪的夺权。此时的魏延已十分狂躁,长期遭受排挤打压的怨气,没有因诸葛亮的病逝稍有渲泻,更为杨仪领军而恶气攻心,他的这一不寻常做法,犯下三个致命错误。
其一,魏延对形势缺乏基本估计。本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就是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的举措。西蜀小国寡民长期遭受战争水火的蹂躏,苦战厌战反战的情绪由来已久。
诸葛亮一死,将士思归情绪潜然隐藏于举哀的背后,人心思归不可阻挡。在这一非常背景下,欲再发兵与强大的曹魏交战,已经完全不可能。
也许魏延只是说一说气话,仅只是说说而已,但这种气话传出去之后,魏延已经同西蜀十万士兵切身利益严重对立,空前孤立的孤家寡人,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失败命运已必至无疑。
在杨仪、魏延矛盾激化时,惟一能够缓解、协调这对矛盾的,是成都中枢。此前,两人都有表章飞奏朝廷,相互指责对方“叛逆”。
毫无权力的刘禅,只能服从把持朝政的荆州籍朝臣。在情况完全不明的时候,荆州籍朝臣本无从盲目表态,稳妥的办法,是命令双方脱离接触,规定出各自不同的回军路线,将军队带回汉中再调查处理。
然而,良性的处理意见并没有产生。按照陈寿的认识,是因为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的缺点,终造成同僚“当时皆避下之”这一表面和谐,实则过分紧张的关系。
紧张关系在关键时候起了重要作用,西蜀高级官吏董允、蒋琬等,像押宝一样“保仪疑延”。依陈寿眼光,这是情绪化处事方式促成的错误判断。
然而蒋琬、董允等长期从政,久历宦海,大事当头,不会愚蠢冲动到这样没有理智。魏延毕竟是西蜀举足轻重的干城,况且又领兵在外,变数太多。(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五八三章 荆州隐藏的女王蔡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如果真的相信魏延反叛,就应该好言抚慰,将其赚回成都再处理不迟,那样摁一下他喝一口,要杀要剐都是一句话事情,没必要事前惊动,失去扑捉叛臣的机会。
旧历宦海,精明干练的蒋琬、董允不会如此盲目急躁。只能有一种合理解释,就是诸葛亮推荐安置在刘禅身边这些荆州籍代表人物的心胸,比起诸葛亮更要狭隘。
在关键时刻,狭隘的集团利益屏障了他们视野,在他们眼里,荆州籍宗派利益大于西蜀政权的安危。
蒋琬等人的表态,不过是党同伐异,是出于狭隘的派系利益“保仪疑延”,想乘此机会将难以驾驭的魏延除掉,从而扫除荆州籍继续掌权的最大障碍,并从五次“北伐”失败中平安过渡。
其二,魏延不懂得军事政变的特征。军事政变,贵在诡秘而速发,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做得对方难以捉摸。
既同费祎联名签署了军令,就不能放费祎离开,更何况费祎是荆州籍核心之一。此时的魏延,应在扣押费祎后,再设法赚来杨仪、姜维等,能多赚一个是一个,许进不许出。
可爱的魏延,竟然通过公开诚信的手段,想要实现夺权的军事阴谋,这就构成一对目的与手段极不相容的矛盾。费祎一走,军事阴谋完全暴露于手握重兵的政敌,魏延已经失去了制人的主动而受制于人了。
在杨仪率兵回撤后,军事政变已经流产,从自身考虑,首先是需要考虑如何安全回撤;其次是保护自己不受追究,至少也应将责任过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如反客为主,利用刘禅的不满和愤恨,联合益州籍将领,主动清算荆州籍包括诸葛亮罪责,更有七分成功把握。可惜的是,魏延乃赳赳武夫,除过夺权外安知其他!
其三,魏延缺乏应变策略。军事政变尚未发动就已流产,原因在于事前缺乏应有的第二套、第三套应急方案,情急造成的直线思维,魏延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他率领断后部队,绕捷径抢在主力前边,烧断主力回归的栈道。不夸张地说,魏延已有些歇斯底里,根本无视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三对纠纷:
第一,将同杨仪争夺军事指挥权的葛杯,发展成两支西蜀大军之间的对立。第二,把诸葛亮退军安排和自己夺取军权的分歧,公开于全军上下,使自己与诸葛亮分庭抗礼。
在当时,两人的地位威望势力都不成比例,魏延的弱势十分明显,很难得到将士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