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这是将要发生变乱的征兆,看来他就是另外一个董卓了。
“如果想要抑制他,个人实力上还是有点差距,但如果是和他合作,仅仅是构成一点小小的灾难,那怎么是能够去做的呢?还是待在黄河以南地区,等待着天下情势有所变化。”
看清了时势的鲍信,为曹操事业的前进,指明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并有着鲍信这种当地豪族的支持,曹操集团起步了,并逐渐壮大。这是鲍信对于曹操这位朋友做出的最为主要的贡献。
不久之后,曹操摔军入东郡,击败黑山军,顺水推舟下,袁绍上表推荐他为东郡太守,鲍信也被推荐为济北相(注意,鲍信的济北相头衔是这个时候才拥有的,所以讨伐董卓时他并不是济北相)。
济北国先前是从泰山郡中分置开来,也是属于兖州管辖,因而鲍信和东郡太守曹操、陈留太守张邈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顶头上司兖州刺史刘岱。
这位仁兄他的终结日期,就在快要来到的下一年,初平三年(192年)。这一年,青州黄巾军打进了兖州,刘岱就想着带着部队出击将这些盲动的人群消灭干净,鲍信提醒他说:
“现在黄巾军人数太多了,都达到了百万,百信们十分地惊惧不安,兵士们也没有斗志,还是不可以和黄巾军强硬对抗。
“我看黄巾军所从属的家庭人员有很多,部队里面的粮草辎重却是少得很,主要还是靠抢掠来维持供给。现在我们所要做的是养精蓄锐,固守城池,他们想要战争不得,想要攻城又不行,等到士气低落必然就会离散,我们再派出精锐部队,袭击他们的要害部位,必然就能够将黄巾军给打败了。”
鲍信所指出的固守城池的持久战打法,依据的是自身势力物资的雄厚以及黄巾军物资匮乏急于速战的特性,不失为目前情况下最为可行的方法。
刘岱却是没有这样的远见,带着队伍就往前冲,结果是兵败被杀。然后兖州刺史的位置空缺了出来,兖州的当地豪族们面临着重新换老板的选择。
几乎是一致认定的,那个人就是曹操。先是陈宫来到曹操阵营中表述了初步意见,接着陈宫又回到兖州对州中的实权人物别驾、治中等进行了游说,曹操的人际关系以及影响力这时候都发挥了作用,在鲍信这位老朋友的带头下,来到东郡将曹操迎接回来做了兖州牧。
从太守到牧守,曹操跨域了一大步,从一个地级市长升格到高官级别的封疆大吏,曹操的人生从此就与众不同了,鲍信的行为虽然是附和着大众,也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有了他这位当地豪族势力的明确支持,曹操的地位也踏实了多,但是好景不长。
青州黄巾军还是没有消停下来,曹操认为黄巾军在几次胜仗后,必然是有着骄傲轻敌的情绪,正是出击的时候,他在寿张设置了奇兵,决定与黄巾军大战一场。
想法很好,但是军队布置上出了问题。当曹操和鲍信赶到战场的时候,主力步兵部队还没有及时到来,黄巾军却是来了,曹操的部队被大部队的黄巾军所围困,一时间难以突破。
没有过多的思索,鲍信带着队伍冲入到了黄巾军的洪流中,他拼死厮杀,奋力冲突,就是想要杀退黄巾军,将老朋友曹操从重围中拯救出来。
鲍信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维护曹操,但很是不幸地黄巾军实在太多了,等到大部队赶来,鲍信还是被黄巾军所杀。曹操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但是他也失去了最重要的朋友。(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零九章 真假让梨的孔融 上
(全本小说网,。)
曹操后来命人去找寻鲍信的尸体,始终都没有找到,部下们只好刻了一个形状像鲍信的木头人,呈送给曹操。曹操当时非常悲痛,亲自祭奠了鲍信,尽情地放声大哭了一回。
曹操最终也没有亏待鲍信的子孙,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追思鲍信的功绩,上表鲍信的儿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并征召鲍信的另外一个儿子鲍勋担任丞相掾。
到了曹丕的时候,就有些变了味,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本身没有很大过错的鲍勋被曹丕派人给处死,鲍家的两代人的遭遇真是值得人们玩味。
据说,曹操还为鲍信修建起了衣冠冢,位置就是在现在泗水镇大鲍村村西,那里的人把他叫做“鲍王坟。”现在如果去那里,还是能够看到。
第十个诸侯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对于孔融我们知道的或许不多,但一提到“孔融让梨”,想必许多人都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他!
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后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年终55岁。
孔融其人,李陵是不怎么在意的。毕竟历史上他就没什么功绩之说,尽管对他“孔融让梨”耳熟能详,但不可否认,他也是缺乏实干才能的,儒家,一向如此。
孔融本身,也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
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所谓“座上客不空,樽中酒常满,吾之愿也”,就是他性格的最好写照。
讨董联盟解散后,他回到北海任太守,后来北海被黄巾贼围困,幸得有太史慈杀出重围,找刘备帮忙,解了北海之围。
然后与刘备、田楷一起出兵去救徐州,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劝说刘备接任徐州刺史。曹操把献帝迁到许都后,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
他推荐的祢衡也触怒了曹操,如同前面讲述的一样,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敌,再也忍无可忍,最终寻找很多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
就这一点来说,儒家或者孔融还是忠于皇帝的,这也是汉后历代皇帝推崇儒家的原因,因为他们讲究“忠君”。
因此也有人为孔融鸣不平,完全不同意李陵觉得的孔融之辈夸夸其谈结论。具体的情况是:
孔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处死。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孔融曾经说过“父子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恩情,父亲生孩子只不过是情欲的结果”而这句话就被定为了不孝。
这句话是否真的是孔融说的已经无从考证,很有可能是路粹在曹操的指使下捏造出来的。孔融为人刚直不阿早早的就忍受不了曹操的奸雄诡诈了,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曹操。
再加上他常常向汉献帝提奏正确的言论,曹操担心孔融坑阻自己大业于是就害死了孔融,同时还株连了孔融全家。
孔融被捕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岁一个九岁依然在悠闲地下着棋,当别人问他们为什么还不逃跑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能教育处如此成熟聪慧深明义理的孔融怎么会是一个不孝之辈呢?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十三岁时丧父,当时孔融悲痛过度,还得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十六岁时因为家里收留哥哥的好友而被捕,被捕时孔融,孔融的哥哥还有孔融的母亲都争相去顶罪。
一门人都争着赴死,如此之人如果真要背负一个不孝的名声的话真是天理难容。
其实在今天,关于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已经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了,从新文化运动的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到前一段时间的罗永浩《对“父母于子女无恩论”的思考》,都对这个论点有自己的见解。
也有人认为孔融让梨名不符其实,其人更是虚伪诡诈。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到目前全中国妇孺皆知,而中国人也喜欢引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子孙后代要懂得谦让、为人大方,有礼貌。
有人认为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却让人大跌眼镜: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和千百年来被宣扬的“孔融”简直是“判若两人”!
首先,孔融是一个故作姿态、虚伪狡诈之人。在建安九年,军阀袁绍之子袁谭率兵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的守兵仅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
当时的孔融也在青州城内,为了维护自己“临危不惧”的名士形象,其选择故作淡定,饮酒作诗,拒绝上城督战,令守城士兵又气又恼。
后来,在袁谭大军攻破青州之时际,孔融竟然在士兵的掩护下悄悄地逃离了青州城,无情地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一零章 真假让梨的孔融 下
(全本小说网,。)
也是在这一次的战争中,他的孩子和妻子都被敌人残忍杀害。
其次,孔融是一个不忠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