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义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在《三国志》及《资治通鉴》中却记载了,在朝廷大臣周毖、伍琼的推荐下,董卓任命韩馥为冀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
当年董卓为了展现自己也爱才重贤,曾经提拔了一些公认的贤臣,这四人就在其中。王匡本是何进的属下,在何进死后逃回家乡,后来被董卓任命为河内太守。
在演义中,担任上党太守的张扬曾经在和匈奴人的作战中失败,直接也成为俘虏,后来在袁绍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后来投靠董卓,被任命为河内太守。
这些人因为是董卓提拔的,在世人眼中多看成董卓一党,为了证明自己和国贼势不两立,这些人竖起反旗。而广陵太守张超是张邈的弟弟,兄弟自然利益一致。
但是五人在联盟行动中都徘徊观望,出工不出力。
第四、为国兴兵。包括孔融、鲍信、陶谦、桥瑁等人。
孔融在演义中是志向高洁,忠于汉室的典范,后来,面对曹操的种种逆行,也多次表示抗议,最终被曹操杀害。
鲍信早在董卓入京之时,就请求袁绍杀死董卓,袁绍优柔寡断,鲍信于是出走。现在诸侯起兵,鲍信当然出兵。
陶谦在演义中也是少有的忠于汉室,心怀长生的优秀官员。其实在正史当中,陶谦并没有参与诸侯反董卓行动,罗贯中这么写是为后文陶谦多次让徐州的高尚品行做个铺垫。
桥瑁在演义中只是一个名字,没有详细的介绍。其实在历史上,真正假称三公命令,号令天下诸侯起兵的不是曹操,而是这个桥瑁。
是桥瑁主动联合袁绍韩馥等人组成关东联军,此人自然是汉之忠臣!
此四人都有心为国,可惜政治和军事才能都平平,手下也没有得力大将,只能充当一个摆设。
至于刘备,表面上看,确实是主动请战,其实也是想捞点好处。可惜三人光身追随公孙瓒,注定没有前途。但是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让天下诸侯都知道了三位的威名,也是一种收获。
另外,在整个反董卓行动中,曹操以顾全大局,胸有韬略成为一大亮点,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武力卓绝成为一大亮点,孙坚为洛阳残破而伤感,心怀天苍生成为一大亮点,这都为后来三家分裂天下埋下伏笔。
而袁绍虚有其表,袁术小肚鸡肠,诸侯各自勾心斗角,后来被历史所淹没,也是势在必然啊。
曾被李陵忽视的桥瑁则也算是让他眼前一亮,原本他还以为是曹操假诏反董卓呢,不知道真实的历史上是桥瑁所谓,他算是被《三国演义》误导了。
东郡太守桥瑁假托京师三公写了一封伪造信,移书各州郡,内称:“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桥瑁这封伪造的信,成了关东众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的导火线。原本畏惧董卓,同时监视袁绍的冀州牧韩馥采纳了治中从事刘子慧的意见,写信给袁绍,谴责董卓的残暴,支持袁绍发兵。
在桥瑁的檄文发出之后,山东各州郡纷纷起兵响应,至初平元年正月,正式起兵的有兖州、冀州、豫州、青州以及司州的河内郡等地。
这个时候,黄河以北包括冀州和河内郡,讨伐董卓的核心人物是袁绍,兖州方面则是曹操。
义军向西集结兵力,袁绍和河内太守王匡屯兵黄河北岸的河内郡,冀州刺史韩馥负责供应其军粮;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骁骑校尉曹操屯兵黄河南岸的酸枣;豫州刺史孔伷集结在颍川;青州刺史焦和本来已经率军过河,打算到河内与袁少军汇合,但是却因为黄巾军入境而被拖住。
徐州的广陵太守张超,荆州的长沙太守孙坚等人,因为路途比较远,在之后也加入了讨伐董卓的行列。张超随后进驻酸枣。孙坚率军进入中原以后,杀死南阳太守张咨,后将军袁术于是占据南阳参加讨董。
幽州牧刘虞之子刘和逃出洛阳,到袁术处汇合,刘虞派出数钱骑兵远赴南阳归刘和指挥。奋武将军公孙瓒当时在镇守右北平,派遣其弟公孙越率骑兵一千支援袁术,听其调遣。
之前有人认为公孙瓒没有起兵反董卓,是错误的,从刘虞、公孙瓒等人的行为来看,虽然他们本人没有奔赴讨董战场,但是也是支持讨伐董卓的。
山东诸郡突然反叛,董卓因此大为惊恐!董卓大权在握之后,每天就是吃喝嫖嫖,恩,没有赌,那玩意没人敢跟他玩。
“十八路诸侯联盟来讨伐我?”董卓连酒都吓醒了不少,赶忙把唱歌的、跳舞的、陪酒的都给赶走了,召集部将商议对策。
吕布争功,第一个站出来说道:
“义父,你别着急,别上火,就关外那些废物,在我眼里跟韭菜似的,拿着镰刀刷刷的割就是了,你等着,我带一只部队过去,把他们都给您砍了。”
“奉先好样的,那我就看你的了。”董卓听了大喜说道。
话还没说完,吕布身后一人,高声喊道:“杀鸡岂用宰牛刀?这点小事还用吕大人出马么?就联军那帮怂货,我就收拾了。”
董卓一瞅,说话这人长的还真是十分奇特,按原文说是“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叫做华雄。
你看华雄这个外貌描写吧,长的是像虎、像狼、像豹、像猿,就是不像人,要是扔在西幻里,估计也得是个兽人族。(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七四章 曹操做记录员
(全本小说网,。)
表面上这华雄说“杀鸡岂用宰牛刀”来抬举吕布,实际上背后却是利益集团之争,吕布代表投靠董卓的并州军,而华雄代表的则是西凉旧部,这里已经显出矛盾来了。
董卓一听,心说我这手下狠人也不少啊,那就让着华雄先去试试火力。当时就给华雄加封了一个骁骑校尉,派兵五万,让他带着李肃、胡轸、赵岑等几名龙套战将连夜赶奔汜水关迎敌。
等华雄带人到了去打前阵,一行人到了汜水关,盟主袁绍等十八路诸侯,派孙坚为前锋去交战。
这时诸侯里有一位济北相鲍信,他当初在京城的时候,就曾经找过袁绍和王允,商量着要对付董卓,结果被这二位推脱了,他这才自己跑回了老家。
这会一看联军要正经讨伐董卓了,他心中暗想,按说这收拾董卓的功劳,本来就该是我的,我才是第一个发起者,于是鲍信暗中让他弟弟鲍忠,带了三千士兵,绕小路先行赶到了关下挑战。
华雄也是刚到汜水关,屁股还没坐稳呢。一听关外有人骂阵,华雄心说来的好呀来的巧,我在相国面前夸下了海口,这会正应该显显手段。
华雄带了五百铁骑,从关里就冲了出来。鲍忠一看,对面一马当先的这位:“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就跟《西游记》里跑出来的山精野怪似的,顿时胆气一怯。
华雄见了鲍忠心怯,气势就更足了,俩人一个照面,华雄一刀劈死鲍忠,随后带着部队一阵猛攻,鲍忠部下群龙无首,乱成一团,被华雄杀的大败而逃。
董卓见了大喜,将华雄升为了都尉,火箭一样蹿升,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啊。
李陵已经控魂董卓,自然知道前线战事,他不急,这只算是开胃菜,鹬蚌相争,他渔翁得利,只需稳坐钓鱼台即可。
这边鲍忠刚死不久,那边孙坚才带着部下赶到汜水关,“前赴后继”啊。
孙坚身披银铠,头扎红巾,手拿古锭刀,指着关上大骂叫阵。
华雄立于关上,副将胡轸求功心切,上请迎战,兵对兵将对将,主将对主将,华雄没出场,孙坚自然不用出阵,于是他手下的程普策马挺矛,不用点将便早冲了出去,直取胡轸。
两人斗在一处,只几招下来,程普的蛇矛就戳的胡轸连连败退,胡轸心头大惊,随后便是一怯,就想退回本阵,他要是不逃吧,还能继续跟程普对付几下,这一逃,卖了好大一个破绽给程普,程普哪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抬手一矛,把胡轸刺于马下。
孙坚在后面看程普击杀了敌军头目,把刀一举,带着士兵掩杀而来,把胡轸部杀的溃不成军,大败而回,一路追杀到汜水关下。
华雄在汜水关上一看,这孙坚还真是名不虚传,当真扎手的狠,他也收起了轻敌之下,下令万箭齐发,落石齐下,抵挡孙坚。
孙坚追的匆忙,什么云梯之类的攻城器械都没跟上来,只能暂且后退,在梁东驻扎下来,让部下把胡轸的脑袋送到袁绍那请功,顺便去袁术那催粮。
本来,如果是孙坚独立作战,肯定不至于只带这么点粮草,但现在是联盟作战,孙坚又是先锋官,讲究个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除了去汜水关搦战,还有为大军开道的职责,带着太多辎重反而不方便,所以只带了点路上吃的,寻思到了汜水关,扎营完毕之后,再让主管后勤的袁术把粮送过来就来得及。
孙坚的想法本来是没错的,可惜这袁术就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玩意。袁术怕手下立了大功,抢了他威风,于是拖延给孙坚粮草,以致孙坚先锋军没粮闹腾起来。
华雄得知消息,夜袭孙坚,得胜而回。
孙坚就惨了,刚赢了一局便输得裤子都要掉了,一边清点损失,救治伤员,一边恨得咬牙切齿,连夜跟袁绍汇报这里发生的一切:
要不是军中缺粮,士兵混乱,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惨败?!
袁绍接到汇报之后,大吃一惊:“孙坚打仗可是把好手,这些诸侯里没几个比他猛的,没想到他竟然败了。”
他就不寻思是因为缺粮才导致了孙坚的失败,一点都没觉得他老弟袁术才应该负主要责任。
要不说老袁家这俩货都不怎么地呢,前面袁绍就任盟主的时候,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