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掠其妇女……尽散与宿帐军士。”
只这一节,就可看出董卓不仅是个【婬】贼,而且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性变态狂”,将人良家妇女掠夺回去,“发福利”似的分给夜宿的军士,让这些人变着花样【婬】乐,自己观景听音,其暴戾【婬】邪可见一斑。
要说这些还只是暴露出董卓的粗俗和龌龊,而后来董卓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为了达到长期玩弄的目的,董卓还在一个叫做郿坞的地方专门设立了自己的“安乐窝”,并提前“选民间美貌女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者八百人,充为婢妾。”(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七零章 董卓的七寸 上
(全本小说网,。)
不知道这个老东西怎么就那么大的心思,为了长期霸占女性,随时行乐,竟然提前将如此数量的女子掠到自己的【婬】窟之中,骄奢【婬】逸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自打董卓进京后,国家百废待兴,百姓家徒四壁。虽然如此,但是董卓从来不会走进民群众,也不会搞地方调研,更不会主动实行利于社会稳定的民生政策。
他两眼一抹黑,但是却自以为是,认为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自生自灭。他认为自己功绩非凡,应该好好嘉奖一下自己。此时,董卓脑海中充斥着“欲”望、【婬】欲、懈怠,心里乐滋滋,嘴上挂甜甜,手里乱摸摸。
董卓已经开始管不住自己了。当然,董卓以前有没有管过自己也是一个问题。我满足一下自己,是理所应该的。再说,我还是东汉王朝的大功臣呢!
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开始大兴土木,疯狂扩建,违法占地。没过多久,董卓便迅速建好了自己的私人行乐场所——万岁坞。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万岁坞“筑坞于郿,高厚七丈”。由此看来,万岁坞是一个固若金汤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堡垒。
安全起见,董卓又让人在万岁坞储藏了可以吃三十多年的粮食。这一点,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上都有相关记载“积谷为三十年储”。
万岁坞在董卓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他这个地区级【婬】魔向高级进化,成为一个专业级【婬】魔的重要转折点。
董卓曾经对自己的手下说过,自己建造这个万岁坞其实有两大目的:第一个,颐养天年;第二个,以防意外。
董卓虽然有如此长远眼光,但是却因为自己残暴荒【婬】的所作所为而没能如愿。
建好这个万岁坞后,董卓便积极策划,下诏书,广招天下的美女。在他看来,最好是,天下所有的美女都统统归我所有,成为自己专有的囊中物。董卓在万岁坞里面行乐的同时,抢来的美女又源源不断地给这个【婬】魔送来,满足他禽兽性质的需要。
但此时董卓大权在握,别人也奈何不得。要到此为止,或许董卓还不至于那么快就丧命,千不该万不该,董卓后来竟与义子吕布抢起了女人。
董卓本是欲壑难填之人,从来都不嫌多,结果为了与吕布争夺貂蝉撕破脸皮。这是一次致命的邂逅,也是一次饮鸩止渴式的温存。
好景不长,吕布就被王允拉到身边。冲冠一怒为红颜,结果吕布临阵反水,亲自取了董卓的性命。
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没有对“性”的描写,而唯独写到董卓的时候却是颇费笔墨。这不是作者出于猎奇猎艳和吸引眼球的需要,而是为了深入刻画董卓的残暴不仁和荒【婬】邪恶。
万恶【婬】为首。董卓死有余辜,而其教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要说董卓其人,李陵对他后期作为厌恶痛恨的同时,也对早期的他有些敬佩。对于风起云涌的汉末三国,大家总是将眼光局限于曹操、刘备、关羽、诸葛等英雄豪杰的事迹上,而容易忽略了打开乱世开关的董卓。
“了解他的过往,便能抓住他的七寸!”李陵回忆着思考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
他的事迹不如孙刘曹等人那样光鲜亮丽。但以一个底层军人的身份,成长为后世所有三国类产品中的头号反派,其人生也堪称传奇。
东汉王朝有十三州,董卓的父亲曾在东汉王朝的核心地区豫州一县担任负责治安的小官,并在那时生下了董卓。
本来以董卓这样的地委出生,想在讲究门第和家学的东汉王朝出人头地,可谓难于登天,但父亲的离职返乡,却带给了董卓无限的机遇。
董卓的家乡凉州,自古便是民风彪悍之地。由于靠近边塞,胡汉混居,农牧混合的生活方式,塑造了骁勇善战的凉州人。
史书记载在凉州地区,就算是妇女都能熟练使用长矛、弓箭等兵器,士兵战斗力更在是汉朝其他地方之上。在这里,出人头地靠的不是累世攻读经学,而是靠手中长枪与胯下烈马。
洛阳墓穴壁画中日渐文弱的东汉贵族与军队
生长于这种环境下的董卓,自幼就有一身好武艺。青年时代的他,曾四处游历,结交附近的羌人首领,过了一段西部牛仔般的游侠生活。
因为他为人豪爽大方,有羌人朋友来看望他,他都宰杀自家的牛羊招待,因此在羌人中广有侠名。
后来董卓加入军队,跟随名将张奂,平定羌乱。凭借自己的勇武与对羌人的熟悉,很快获得战功的呀,逐步成为朝廷倚重的武将。
在整个东汉时期,凉州的羌人叛乱都是朝廷的心头大患。但在初年,国家强盛之时,尚能依靠有战斗力的军队进行压制。随着国家承平日久,武备松弛,羌人叛乱越来越令东汉朝廷疲于应付。
公元107年的汉安帝永初元年,甚至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羌人部落叛乱。尽管没有武器盔甲,羌族山民还是用竹竿木棍代替长矛,用木板几案当作盾牌作战,居然击破了全副武装的数万汉朝大军。
之后十余年间,一发不可收拾的羌人劫掠部队,甚至深入到了长安一带的三辅。附近的汉中乃至河中,都不能幸免,整个风波闹得天下震动。
东汉朝廷却出于遏制凉州割据势力的目的,往往选择从关东调遣兵马前往凉州平叛。但这些临时征募的军队不仅缺乏训练,还不熟当地地形,结果空有数量优势,却屡屡被羌人在山地伏击战中杀的丢盔卸甲。
关东各州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差劲,然而为了调动他们到外地作战,朝廷还需要花费数以亿计的钱财,搞的国库空虚。
不堪羌人攻击的东汉君臣,甚至一度想过完全放弃凉州,将当地百姓全部强迁到三辅,以此收缩战线,减少军费。
但此时又有人提出凉州人一向骁勇善战,超过其他州郡。如果朝廷逼当地人放弃故土,只怕凉州人心怀怨愤,发动叛乱。(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七一章 董卓的七寸 下
(全本小说网,。)
届时没有凉州在前线抵挡,战火将直接烧到长安一带,局面会彻底不可收拾。这几句话瞬间便让东汉朝廷打消了弃凉的意图。
最终,东汉意识到内地军队早已腐败不堪,如果继续让他们去凉州对抗羌人,也只是白白送人头。朝廷只能放下长期以来对关西武人的警戒,开始用凉州本地武将的力量去对抗羌人。
民风彪悍的凉州人没有让东汉朝廷失望,很快一支强悍的凉州兵团在战争中被打造出来,成为平定羌乱的主力。
皇甫规、张奂、段颎等三位凉州名将便以屡破羌兵,而威震天下,时人称之为凉州三明。
但在朝廷中,这三位屡立战功的名将,却始终被掌握朝局的士族和宦官排斥。张奂和皇甫规都曾因为得罪宦官,而被免职,最后不得不解甲归田。
段颎为了自己的仕途,选择阿附官宦,岂料后来靠山倒台,自己也被逼自尽。无独有偶,和董卓同时代的另一位西凉名将皇甫嵩,也命运坎坷,刚刚打完内地的黄巾军,准备调头镇压羌乱,却因为得罪宦官,遭到贬黜。
凡此种种也让董卓等凉州武将明白,关东人为主的东汉朝廷,是难以给他们这些西凉武人公正待遇的。不管他们立下多少功勋,以东汉朝廷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来看,他们都很难有大的晋升。
果不其然,在公元188年羌乱稍稍平息之后,汉灵帝为了遏制董卓势力的膨胀,征召董卓为少府。董先生深知朝廷此举是打算明升暗降,夺取自己兵权。
他自然不愿步前辈后尘,便以手下士兵和自己关系太好为由,拒绝了朝廷的调动。朝廷对于手握重兵的董卓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转而调董卓担任并州牧,并要他把军队交给黄埔嵩管理。这次董卓则以士兵和自己关系太好,依然希望在自己麾下服役为由,带领5000兵马前往并州赴任。
“董卓时刻不忘将西凉军带在身边!”李陵时常感叹董卓的老奸巨猾,人家早几千年就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有枪有人才是硬道理。
一来二去之后,人事复杂的东汉朝廷,自己先挺不住了。此时,宦官和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十分激烈。感受到机会的董卓,在带兵进入河东郡后,便滞留不前以观形势。
不久之后,便是大家熟悉的事情了: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就私招董卓领兵进京,打算消灭宦官。董卓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天赐良机,趁机将军队带到了洛阳附近。
然后便是发生了李陵亲眼所见的一些列事情了,即便没有李陵参与,让曹操直接领密旨联合各路诸侯铲除董卓,董卓入京后的很多行为,也会很快便激起了关东群雄的愤怒,组成联军来讨伐董卓。
然而董卓会因此被吓到吗?
不,因为此时他手中拥有东汉朝廷最强悍的一支军队。
在和羌人的长期战争中,凉州地方军被打造成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为了对付善于突击的羌人,西凉军队极为重视对长枪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