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阶段分三步:提亲、定亲、迎亲,这个和现代是一样的。
首先提亲: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即年龄、生辰八字!
当时还有一种习俗,便是把功盖天下压于厨房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
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
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男女属相为鸡狗则说鸡犬不和——狗咬鸡;男女属相龙虎则说龙虎相斗;男女属相虎羊则有羊落虎口之嫌;男女属相蛇鼠则会蛇吞老鼠难相配,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定亲: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
定亲后,男方将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
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
继“文定”后择吉迎娶,拣“好日”的日子。
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
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
成亲:请吃酒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挜拜生”。
好日前新郎拿着红纸“知单”请长辈亲友吃喜酒,好日酒,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
好日前有待郎、待嫁习俗,双方父母亲请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看嫁资男方去女方搬嫁资或者说是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这些嫁妆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香,箱底放“压箱钱”。
安床伴郎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
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未成年小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
晚上要给这个小孩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
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
早餐兴吃“享先汤果”,闺女出嫁多坐花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
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带在嘴边一句话: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
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直接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或称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
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含有现在美容的意思,客人兴吃“开面汤果”。
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花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
女家中午为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
上轿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
相似的习俗还有:“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
又如,“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
再如,“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
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
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置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
拜堂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轿。
新娘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
然后是行庙见礼,在香案前双双跪下、上香、叩首,意思是跪拜天地,古代人敬畏天地神灵;起身后跪拜父母,最后是夫妻互拜,有跪拜有鞠躬之分。
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礼毕,送入洞房!
其间,新郎、新娘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致闹出边拜边踢垫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话。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男孩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
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
当然电视剧上多是新郎来揭开新娘盖头。
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
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
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
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便是交杯酒。
也有手臂相交一起饮酒的,或者互相喂酒的做法。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髁头,说是看老寿星。
闹至午夜始散,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
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脚,夜里撬门跳窗进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果、香烟钱。
成亲后:回门,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是日,男方备轿请阿舅,阿舅受茶点三道后,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请阿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宴后,用便轿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
结婚前两日新娘不用做家务,到第三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娘下厨敬公婆,煮糖面分赠四邻。(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五六章 纣王欺骗我感情
(全本小说网,。)
旧时贫富悬殊,富庶和中等人家或可全套继承,至于贫穷人家则用硬纸板剪个双喜字,贴上金纸,墙上一挂,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
现在结婚中迷信和繁褥习俗有所改变,但仍兴新娘坐花轿、结婚拜天地。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作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婚礼从简,吃些糖果,或办酒数席,家人亲友欢聚庆贺。
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兴起迎亲坐轿车,索高聘礼,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有些农村旧式婚俗,有所抬头。婚事新办、婚事简办亟须大力提倡。
不过,天尊李陵的婚礼想简办都不成啊,排场还是要有的,六礼九礼也是要有的,当然闹洞房等一系列杂七杂八的“陋习”,李陵不需要瞪眼,一帮子皇帝与梁山众人,谁敢撒野?
小心李陵把他的脑袋扭下来当夜壶用!
长话短说,新婚燕尔,夜夜笙歌,寻欢作乐,直到几月后,李陵才开始了他又一次穿越!这次是去商周时期!
为什么不回去数百万年前的原始人世界呢?李陵的华夏民族“赢在起跑线上”领先世界几百万年的天大计划还没有完成呢?
刚刚立了神像便意外被紫雷劈回来了!实在是他手中的封神牌在那里“兴风作浪”太招摇了!至于他原本还要在那里培育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五谷杂粮的事情,就此作罢吧……
再说李陵这次选择,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进发——夏商西周……
夏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个朝代,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始,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当然了,还有个比夏朝更为久远的虞朝,但根据现在的考古学来说,连夏朝的存在证据都还没有完全的找出来,更别说虞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