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雱抬手打住道:“殿下请相信,做出这个决定我比在场任何一人都心痛。但这已经不是国家间的面子和外交,是生死存亡时刻。若必须要打这个前提成立,就不能在优柔寡断考虑其他,国土当然不能丢,但前提是大宋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存活下来。参考潢州西凉府以及九州岛的沦陷,这一定是战争初期的形态。一味讲气节,把所有资源送到前线打光,还省去了辽军去寻找他们的麻烦,我认为这是让敌人笑醒的行为,是脑抽的表现。”
顿了顿侃侃而谈:“退守二线有退守二线的好处嘛。辽军要来就让他们进来,首先辽军以骑兵为主,机动力虽然强,战力虽然强,但限于时节,限于宋境的草料营养含量,无法供应他们几十万大军长驱直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无畏牺牲,而是保留自身元气的同时,最大程度测试出他们的后勤供应能力。”
“除非亲历过战场,你们在座的各位除了韩琦,谁都没体会过后勤线的压力是怎么一回事。除非我们能蠢到一开战就把我们不成熟的全部军队送上去、被他们歼灭,否则他们的战线拉长一百里,所付出的后勤代价是几何式的,而不是线性的。”
“我假设,一个骑兵于作战状态下,每日最低粮草供应标准是十斤,那么他超过三十万骑兵每日的粮草供应是三百五十万斤。”
到此王雱环视一圈道:“各位,我说的这是最低的作战标准。也是一个大概数据,会因为作战形势不同,而发生很大差别。”
“理论上要供应这每日三百五十万斤粮草,如果决战发生在界河附近,他们的供应就会很轻松。换我统筹的话,不到二十万人的辅兵运粮队就能完成。这其实就是萧慧敢陈兵三十五万的原因。就是基于此我判断出一定要打,如果真是他陈兵百万那就是讹诈而不是要打。”
“如果我们后缩,把战线延续到沧州莫州定州一线,辽国所需的后勤维持数量会大幅增加。”
“假设我们直接把土地让给他,后撤至德州恩州赵州等‘真二线防御圈’。鉴于我宋境草料不可用、秋收时节未到,又鉴于经过动员撤离,辽人能征伐的宋境粮草和劳力有限,又鉴于骑兵推进速度几倍于步行后勤队,基于这四重客观规律,他们三十五大军所需的后勤队规模、会几何式上升到一百五十万甚至两百万以上。”
“若在加上正确的宣传和战术指导,有敌后区留守民众敢战队和游击军的骚扰,则辽国投入的后勤规模至少需要再翻一倍,后勤压力会到达他无法承担的极限程度。”
讲到此处王雱环视一圈:“我所谓的测试,就是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在不利形势下牵着辽军鼻子走,进行有限交战,同时观察出辽军所能承担的后勤压力值,以便合理的测算出真正的反击点和决战阵地所在。”
又道:“但在这之前,敌占区会有看不见光的艰苦岁月,我后方也会在‘北方沦陷、大军压境、不抵抗撤军,丧权辱国’概念中被恐惧笼罩。但这就是病痛中的乱象,需要克服,需要相互理解,需要正确的宣传、竖立信念维持信心,以拉扯着过河的方式渡过这段不可避免的病程。”
“各位,在战争来临前做出正确的部署应对后,的确可以做到‘避免生病’。可惜往前的不正确路线造成了现在这局面,既然确定生病,那么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一定会有个既定病程,不走完病程不可能痊愈。不要在抱有任何幻想和侥幸心理,至暗时刻4。0、它在一早谁也无法察觉的时期,已经成型。这是病因的潜伏和积累,众所周知病是有潜伏期的,潜伏的越久爆发越猛。”
说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是征求意见而是定调,是通报,是决定后的统一思想。
所幸在恐辽情绪实际存在的年代里,迁都退守长江以南的提议都经常出现。所以王雱这个战略部署现在不至于会有很大阻力。
若在以往,这种形势最大的阻力当然是赵宗实和韩琦。但现在他们没声音了,因为他们往前错了不止三步两步那么少。人品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公信力也一样。大魔王在军事上从来没错过,而韩琦赵宗实错的太多,所以哪怕听起来大魔王的思路像是丧权辱国,也有一大票人选择信任。
尤其司马光等人的尿性,也天然会压制韩琦等人,支持王雱的“割地保平安”部署。
第599章 大刀阔斧
基本上到这里就是这次全会的定论。
赵宗实认命了,但还是感觉很心痛,却也进行了最后的努力,以商量的语气道:“相公何故就定论一定会和辽国开战?万一它又打不起来呢?”
王雱道:“这就是王雱式的被迫害妄想思路。要说理由呢,有两点,你们想听我就分别讲一下。”
于是王雱又坐下来:“这个第一,如果辽国很快集结了百万雄师,那就一定是勒索而不是要参战。明白人一看就知道他辽国再发展十年,也不具备供应百万雄师的后勤能力。但在他有两百万军队的前提下,只部署三十五于南京道地区,这就是现实主义思路,在其他不利信号越来越多的现在,的确可以把这确认为开战信号。”
“这个第二呢。我这样部署了以后,若他没开战打算又怎么了嘛,不算开战当然他就不会进来。那我撤民撤军的确是劳民伤财的行为,但不至于死,算演习也好,算主动注入少量病毒训练抗体也好。总之这节骨眼我大宋可以承受这样的折腾,却承受不住病发后无准备的局面,伤害取轻,这就是我的执政行为。”
就此全部人无话可说。既然在十面埋伏情况下把这最后的黑暗骑士放了出来,这也就是他的执政行为。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只有信他一次。
要开战基本成为了共识,只是时间点不好判断。
大魔王认为宋辽两个超级大国的全面战争马上就会开始,基于此点判断,懦弱习惯了的宋国相公们,怎么的也不会认为二十几万宋军步兵能顶住辽国三十五万骑兵集群踩踏。
这样的想法或许会是后方不切实际的口号,却永远不会是现实。把最后的骑士放出来是因为他太神了,大家抱有幻想、他可以用另类的方式渡过这场危机。
但事实证明他是人而不是神,他坦言到了这一步就一定会有“病程”。
于是只有这样了。
能想到大魔王这种应对方式的人不是没有,只是想得到的人没话语权,有话语权的人又敢说,或者直接不懂。
这样的决定是有责任的,这样决策部署后若后续输掉战争,大魔王会成为丧权辱国的历史罪人。就算最终赢得了战争,他也会持续背负“曾经一度放弃北方不抵抗”的舆论包裹。
大雱不是不知道这样决策的后遗症,但是不放下思想包裹就打不赢。
作为这场世界大战的宋国最高指挥官,责任和目的打赢战争,其他一切都不需要考虑……
全会过后,大宋最高执政官大魔王紧急发文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撤销三路之帅司职能,解散战区指挥编制。
这意味着在这战云密布时节,大宋东北前线三路、指挥二十三万禁军的三个司令部被裁撤。
至此,理论上东北地区只能出现统一的民政政令,而不能有统一军事指令。
同时以大名府为中枢,成立“东北都转运司”这个战时应对机构,富弼作为都转运使,全面组织民生上的收缩。
河东军系、宁化军都指挥使石思接到新的命令是:不在接受除枢密院之外任何机构的军事指挥,直接授命于大魔王。
现在石思的全部工作是打散编制,分为十个独立军(团),以行军的姿态紧急完成五台山一代撤民工作。
这是极端军令,石思必须四十日内,尽量把以老弱病残为主体的人撤往太原府要塞,进行保护性生产。
火山军、保德军、奇岚军三军,除保德军负责丰州府州岚州一代撤民工作外,素质最好的韩琦嫡系火山军接到调令火速进京。而奇岚军的指令是进太原府地界进行维稳。
上述这四军,就是河东的十万主战力量,现在第一线四个集团军中,火山军被掉进汴京,奇岚军进二线要塞太原府驻防。
另外剩下的保德、宁化两军,在依据命令完成老弱病残的撤离工作后,他们会被总计打散为二十个野战独立团,配合不愿意走或不能走的青壮年百姓,留在固有的地方做敌后周旋,战术目的是骚扰、牵制、存活。
这些工作的开展比预想顺利。
起初不少人担心在无法开展这样的工作,认为是丧权辱国的药丸情绪。
实际上第一线主战军队相反轻松了不少。他们最怕的是真的确认开战后,来自京城的政客们的拍脑袋要求像死士一样守在根本守不住的阵地上、被无情碾压。
那才是抓瞎,不退会被辽国骑兵吞没,退回来是逃兵,也死路一条,家人都集中在后方呢。
所以作为接地气的指挥官,大魔王给予前线军队“不固守阵地,自由迂回以生存为目的”的命令,这对于他们相反有士气提升。
没有固定阵地需要的话,纵深和余地就大了许多,生存几率提高了不少。诚然没人想打仗,但已经是军人的条件下,存活几率越高就越有士气和效率。
对潜在战区的百姓也算好消息。
事实上这是大宋朝廷第一次关心前线民众,以往战争来临前是不能撤离的,否则算逃民逃户。而现在官府主动要求老弱病残先期撤离,有各种事务和资产牵挂、不愿意或者不能走的青壮年留下作为潜在民兵,这能一定程度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开战后的周旋能力。
怨言绝对会有的。但听说朝廷已经下血本了,承诺了为撤离民众的生活起居兜底,若家园被毁的,大魔王也承诺战后一定帮助他们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