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座的都是齐王府的高级官员,虽说像是孙钰、王江、齐秀峰、顾守礼他们那批最高层的文官都在各地主持政务,但这一批却也是仅次于他们的那一级官员,其中更有不少军官出身的行政官员,负责着诸如训练、卫所、军屯之类的事务。
如此地位,他们对陈文的施政方向和基本意图岂会有不明的道理,尤其是到了现在江浙明军蒸蒸日上,距离再进一步已经不远的时候,那就更是尽心尽力了。
“今天的第二个议题,昨天刚刚送到的书信,延平郡王攻取大员南部,将那里的荷兰人驱逐。到了去年,荷兰人又在大员北部登陆,并且驻扎了一支不下二十艘大型战舰的舰队,堡垒和以荷兰人、大员北部土民以及黑人奴隶组成的部队,由于延平郡王的势力集中在南部地区,未加察觉,借着这段时间也已经形成了规模。”
“这支荷兰人的舰队,去年和今年都曾到温州进行贸易,购买大量的蔗糖、食盐、丝绸、瓷器以及粮食、禽畜之类的食品。但是,由于这支舰队的存在,延平郡王感到不安,希望咱们联手对这批荷兰人进行贸易封锁。诸君有何看法?”
郑成功收复台湾,实际上控制的还是台湾南部的地区,北部的基隆港在郑经主政期间一度为荷兰人占据。
陈文知道,郑成功收取台湾南部之后,以其子郑经为漳泉总制,统领郑成功留在漳州和泉州的部队,支持那里政务,而他则带着部队在台湾南部经营。
然而,郑成功收复台湾比历史上要早上几年,台湾南部多有甘蔗种植园,产量不匪,荷兰人受此损失,自是不肯善罢甘休,但却又一时无法击破郑成功称霸闽海的舰队,干脆便在台湾北部另起炉灶。而郑成功那边,兵分两处,郑经也极力主张在漳泉两府保持优势部队,以防陈文进攻,所以福建明军现在也没有一举歼灭掉这支荷兰殖民者的把握,由此才有了这番主张。
“丘主事,这些泰西人在温州与咱们江浙的商人交易时有过强买强卖的行径吗?”
听到那边的同僚问及,提举市舶司的主官想了想,便开口回道:“据本官所知,这些荷兰人与咱们江浙还算老实,市舶司的税赋不能说从未漏交过,但从历来的贸易量以及他们的船队规模上看,参与走私的规模应该也不是特别大,显然是唯恐两面树敌。”
有了这个回答,在场的各官纷纷交头接耳了起来。荷兰人如此,并非是遵纪守法,恰恰相反,这些殖民者追求的是巨额的利润。现如今,他们敢与郑成功为敌,但却不敢在江浙明军的地头拖欠税款,究其原因,一是郑成功夺了他们在台湾南部的殖民地,二来则是比起郑成功,陈文现在实在是一个巨无霸般的存在,同时招惹两股势力是不智的选择,他们也自然而然的要捡软的欺负了。
有了这个认识,在座的官员们的意见也多有倾向于不理会福建明军的请求的,最多派人去调停双方的矛盾,毕竟多一个贸易对象,对于江浙的经济发展以及税赋征收都是有好处的,而荷兰人在侧,福建明军也必不敢轻动,怎么看都是更为有利于江浙明军的。
可也就在这时,主持军法司的张煌言却站了起来,向着陈文拱手一礼,便开口说道:“殿下,这事情不牵扯到军法司,下官本不该插嘴,但是既然殿下拿到联席会议上进行商讨,下官也有些愚见。”
“张尚书但请直言。”
陈文点了点头,张煌言便慨然言道:“下官知道,最近这一两年,关于朝廷与齐王府之间的议论不少,下官是朝廷任命的兵部尚书,同时也是齐王府军法司的主事,本该挂印辞官而去,说出来的话,诸君也未必会爱听。但是,下官还是要说,无论什么时候,朝廷是汉家子民的,齐王府也是汉家子民的。有道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今天诸君借泰西之力牵制福建王师,那么日后是不是也要借夷狄之力来铲除掉其他竞争对手呢?”
张煌言此言一出,在座的官员们纷纷流露出了不悦的神色。相比之下,他们不是出自江浙明军,就是来自于大兰山或是文官训练班,与考上举人、被鲁监国任命为兵部侍郎、被永历朝廷任命为兵部尚书的张煌言本就尿不到一壶里,平日里那些关于更进一步的讨论也都会刻意的避开他,此时此刻却被他当面揭开,而且还无端揣测,若是还能保持常态反倒是奇怪了。
“张尚书,你是否挂印辞官是你个人的事情,我等讨论的是此举对我江浙王师的利弊问题。什么叫借泰西之力牵制福建王师,什么叫借夷狄之力来铲除掉其他竞争对手,咱们江浙王师从在大兰山上成军以来,可曾借了哪家的力,还不是在齐王殿下的带领下一手一脚打出来的大好局面,反倒是有些友军和官员在明里暗里的算计着我等这些恢复天下半壁的英雄。”
江浙明军的历史,在场众人无有不知其详情的,陈文靠着一己之力,带领着浙东明军余部一步步的收复了如今的数省之地,其中艰辛在座的官员都是亲身经历的。尤其是曹从龙之乱,从那之后,江浙明军内部的官吏将校,乃至是普通士卒,对那些友军也都是抱着怀疑态度的,由此防备也是在所难免。
张煌言如此上纲上线,在场的官员无不是义愤填膺,其中有几个平日里与张煌言还谈得来的对此也有些不满,但却还是低声劝说着以和为贵。
议题探讨不下去了,反倒是开始争论起来,眼见于此,陈文叹了口气,随即一拍桌子,才算是止住了此间的纷乱。
“张尚书,本王问你,可是为吴三桂那厮的事情?”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八十六章 说服
对于吴三桂的那个所谓借虏平贼,弘光朝能够将其依为国策,除了当时朝中文恬武嬉、江北四镇和楚镇拥兵自重,无力收回失地,但更重要的是,明廷代表的儒家地主阶级的利益,吴三桂借虏平贼,平的厉行拷掠的闯贼李自成,士绅们出于阶级属性也只会大声叫好,甚至清军借此站稳脚跟,也一样有士绅为其辩解。
陈文记得,上学时的课本上曾提及过一位奋起抗清,殉国前怒斥洪承畴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其实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同样是一位抗清义士,而且还是当时江南著名的士人,与陈子龙并称陈夏。
关于吴三桂降清,夏允彝在死前修撰完成的著作《幸存录》中便有提及——“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致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这其中为吴三桂辩解之意,惋惜之情,充分的表现在了字里行间。
一位抗清至死的义士尚且如此,其他士人就更多有对吴三桂心存期寄的了。此番吴三桂反正,民间就曾有过要求江浙明军增援的说法,其中多是士人在诗会、酒宴中畅谈国事的段子。
不过,他们却并不敢跑到齐王府“献计”,更别说是如那些老前辈般裹挟民意来逼迫陈文出兵。无利不起早是一点,关键还是在于,不触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这些人根本没有招惹陈文这个杀神的勇气。
陈文控制的最为核心,也是收复最久的地区,无非是南直隶、浙江、江西三省。这些地方原本士绅力量都是极为强大的,否则也诞生不了东林党这样的怪物出来。
奈何,江西累经战乱,早已是残破不堪,士绅力量大损。浙东八府,金衢严处台温的士绅被陈文折腾过了几轮,畏惧最深;而宁绍的士绅则在黄宗羲复起大兰山时就已经被当时陈文碾压八旗军的战况吓坏了,更不敢多嘴。
至于江南士绅,济尔哈朗和马国柱那段最后的疯狂,他们就被狠狠的杀了一批,陈文收复南京之后又以为那些义士伸张正义为名再度杀了一批,有胆量抗清或是亲近满清大多都已经成了刀下鬼了。哪怕无论什么时候,墙头草永远是最多的,实力上还是不匪,但是事不关己,胆量上也未必真的敢如何了。
可是,由于江浙明军没有增援吴三桂,一些士绅的牢骚话陈文通过监察司却还是听了个满耳,甚至就连南京大学堂里都有这样的讨论。
而据陈文所知,张煌言平日里与那些江浙的士绅们就光有往来,其中如邀请张煌言加入海外几社的那位徐孚远,不仅是鲁监国朝的左佥都御史,更是夏允彝的至交好友,与其一同起兵抗清。
有了这层关系,张煌言此番暴怒,是否有着借此发难的潜在意图,陈文愿意相信张煌言的人品,但若是其人被那些士绅挑唆了,却也是需要提防的。
然而,听到陈文由此一问,张煌言的眉头也当即便皱了起来,当即便厉声回道:“齐王殿下想得太多了,下官没有那个功夫为吴三桂那个墙头草说项。朝廷危在旦夕时他在干什么,在跟着鞑子大肆屠戮陕西的抗清义军。”
“下官虽然不才,但是这么多年庶务处置下来,却也知道,看人还是要看如何做的,而不是看他如何说的。更何况,就连那份檄文,明眼人也能看得出来,若非是鞑子显了颓势,吴三桂只怕要给鞑子当一辈子的奴才,下官凭什么替这么个汉奸说话?!”
张煌言言尽于此,陈文也是点了点头,他致力于建立一个新的中国,一个不受明朝祖制约束的,更有发展潜力以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
江浙明军内部,绝大多数的官员都对此怀着支持的态度,因为在陈文的麾下,他们的权利比以前更大了,生活条件比以前更好了,虽然受到的约束也更多了,但是这个团体的生机勃勃却是远比制度运行两百多年已然腐朽的残明要更有生机的。
可是即便如此,一样还有对明廷报之以希望的人在,张煌言就是其中的一个,也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