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姚启圣答应下来,本来襄阳就是琼州军准备要攻打的重要目标,以其他人的实力,都无法夺取襄阳。
……
也就在姚启圣同吴三桂达成了协议的时候,琼州军和南洋海军分别从上游和下游两路,开始夹击安庆。上游明军顺流而下,下游的明军舰队趁着东南风的时机逆流而上,两路明军浩浩荡荡从长江上杀了过来,直抵安庆城。
攻打安庆,上游明军一共出动陆师战兵五万,辅兵三万,水师三万。因为是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无需太多辅兵。担任主将的是王'辅'臣,军师王余佑,副将王子豪。明军从九江出发,向下游杀去。
原本在长江上的清军水师,根本就不敢阻拦明军,施琅是被明军水师打怕了,带着残存的水师一路南逃,躲进了安庆水师大营内。施琅甚至连水下暗桩,拦江索都懒得布置了,他知道明军的水雷厉害,布置那些东西,只能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
明军途径彭泽,虽然之前江南的明军还未抵达这里,但是施琅的水师撤走之后,彭泽县城自动改旗易帜,换上了大明旗号。
再说下游明军,出动了南洋舰队几乎全部的主力战舰,共有大小战舰一百六十二艘,运输船五十六艘,小舢板和小船一千多艘,海军水兵三万余人,海军陆战队一万余人,配合进攻的浙军三万人马。
又是到了东南风的季节,各种西式战舰换回了西式软帆。庞大如山的战列舰借助风势逆流而上,沿途过去,长江南岸的城池都已经回到大明手中。北岸的城池,尚在清军手中。
明军手下攻打的是南京对岸的和州,这座城就在长江边上,交通便利,但也正因为州城就在江边,而且这座城不大,整座城都处于明军舰队炮火覆盖之下。
江面上,一百多艘战舰排列着整齐的队形,从和州城外驶过,右侧炮门全部打开,当舰队开火的时候,隆隆炮声犹如落地雷一般,闪烁的火光从舰队最前方一直闪烁到最后,炮弹下暴雨一样落在城墙上。
和州本来就不是什么坚城,城墙年久失修,城高不过一丈多一些,西南北三面的护城河都和小水塘没什么两样,城东是长江,原本是天然护城河,却成为了明军舰队的活动场所,炮弹不断从江面飞到城墙上,年久失修的城墙很快就被轰塌了一大片。
清军的安庆大营和驻扎安庆的长江水师,其实距离和州也算是近在咫尺了,倘若清军顺流而下,赶来支援,根本不需要两日即可抵达。但是清军已经被打怕了,只敢龟缩在安全坚城内固守,根本就不敢出城增援和州。
和州城内也没有多少驻军,绿营没有,只有地方民壮和白役,县令之所以不敢投降,是因为家人都在清廷控制之下。
第二十一章 剑指安庆
一百多艘战舰来回了五个来回,进行了十轮炮击,铺天盖地砸过去的炮弹把一段的城墙都打崩塌了,城门楼也被轰得倒塌了一座。
城内的清军根本就无心抵抗,纷纷打出白旗,向明军投降。和州县令自尽,主薄、巡检等人带着衙役、白役和民壮,开城投降。
浙军两千人登陆,接管了县城。浙军进入城内之后,就宣布更衣蓄发令。至于辫子可以剪掉,只剩下一个大光头,也可以把辫子打散了披在脑后,只要没有那根难看的辫子,明军就不会计较。不过也许是老百姓觉得小小的金钱鼠尾辫打散了,那么几络头发披在脑后实在是太难看了吧,几乎所有人都选择剪掉辫子。
至于城内的秩序,就暂时由主薄取代县令一职。
明军并未在和县久留,只留了一夜,次日早晨便登船继续逆流而上。
沿途过去,庐州、无为、巢县、庐江、含山都是放了过去,明军没有派遣兵马登陆去占领县城,因为这些县城打不打都不重要,只要安庆拿下,这些县城基本上就自己打开城门投降了,即使不肯投降的,也支撑不了几个时辰便能破城。即便是庐州那样的大城,若是安庆被攻破,庐州城都是明军砧板上的鱼肉,随便宰割。
明军沿着长江一路逆流而上,沿途过去,南岸的城池都已经是在大明手中,北方还是在清廷统治之下。
张煌言站在南京号战列舰的甲板上,远眺江北,只见长江北岸一片碧绿的水稻田,有不少百姓好奇的站在江堤上,远眺江面上驶过的这支大舰队。
“江南已回归我大明,江北却还在鞑子手中!”张煌言感叹道。
张玉坤笑道:“张尚书不必着急,只要安庆拿下,江北各城便是不攻自破!城破了,乡绅村民还不全部归顺我大明?”
江堤上,一大群孩子们站堤上,比较都是年幼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一名小孩看着江面上驶过的巨舰,直拍掌:“好大的船!”
“真大啊!比我们家的渔船大了好多啊!”一名比较大的男孩道。
另外一名小孩笑着说:“你家那船,和他们的怎么办?人家的可是打仗的船啊!”
“船上怎么那么多白的方块啊?”有小孩子指着船好奇的问。
一名大约十四五岁的少年道:“那是炮门,那里面,可都是大炮呢!”
“那得多少大炮啊!”几名比较大一点的小孩子都惊叹起来。
站在南京号战列舰上的张煌言,当然听不到这些小孩子们的对话,不过他看到岸上有不少孩子兴奋的往自己的舰队张望,倒也觉得很有趣,毕竟是一群孩子,好奇心强,看到那么大的战舰,不知道他们心里有什么感受。
上游江面上,几条清军小船远远的看到明军战舰,就调头逃走,根本不敢靠近看个仔细,他们知道明军有一种跑起来就像飞一样的小船,那速度简直比飞鸟还快,自己的快船根本就跑不过那种小船。之前有不少清军快船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明军抓走了。
清军小船火速刚好安庆水师大营,向清军水师提督施琅禀报:“大帅,大事不好了!下游贼人上千战舰逆流而上!全部是泰西巨舰!那些船可是比山还大啊!一条船上,恐怕有上百门大炮!”
下游逃回来的清军快哨船刚刚禀报了情况,上游又有快哨船回来向施琅禀报:“大帅,大事不妙了!上游贼人数千战船顺流而下!正向我们安庆袭来!”
不久之后,又有人来禀报:“启禀大帅,明狗差小船送来一封信,说十八万大军即将来攻打安庆,大帅请过目。”
施琅接过那封信,打开了一看,只见信上面写着:我军十八万大军攻打安庆,若施将军能弃暗投明,回头是岸还来得及,我们可以不计较施将军以前所犯之错。但若是施将军仍然执迷不悟,那么日后去了北方,我军一定不会轻饶施将军!今日安庆之战,便是施将军最后一次率领水师作战。若施将军肯弃暗投明,今后还有水师让施将军统领!
信里面已经说得很明显了,这一仗将是清军水师最后一战,从此清廷再无水师,施琅若是战败了,已经无路可退的清军水师全军覆没,施琅上了岸,也只能当陆师将领,而且清廷会不会放过施琅还是一个问题。
可是事已至此,施琅还有退路吗?
“贼人来信自称十八万,恐怕最多只有五万吧?可是不对啊,那么多战船,水师就差不多要五万了,难道是快哨船谎报军情?”施琅自言自语道。他并不知道,琼州军从来就不会用号称的,是多少兵马就是多少。
上游明军一共十一万,下游上来的明军七万,共十八万大军,和信上说是的一点不差。
施琅心中盘算着:我的老婆儿子都在京城,若是投降了,他们怎么办?更何况,向琼州军投降了的话,王逆肯放过我,可是郑家那帮人肯定不肯放过我!这还是不能投降!
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水师,肯定是休想挡得住明军进攻,实力相差太大了,不管用什么阴谋诡计都没办法成功。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等到败光了朝廷的水师之后,上岸当一个陆师的将领,哪怕是被罢了官回京城都是比较好的结果,最怕的是朝廷降罪下来,自己脖子上的脑袋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个问题。
“或许还能拼一把?”施琅心里对自己说道。
施琅回想起父亲施大宣曾经想自己描述过的料罗湾海战,当年郑芝龙的水师用梅花阵型,以大的炮舰在中间,火攻船攻击荷兰人的舰队,最终取得了胜利。
就在施琅正在苦思冥想对策的时候,外面有人来禀报:“大帅,安亲王要见您。”
虽然岳乐已经被英明神武的康麻子一道圣旨从亲王直接贬成了贝子了,但是施琅的亲兵还是尊称他为安亲王。
听说是岳乐要见自己,施琅不敢怠慢,急急忙忙的离开水师大营,回到城内,前往中军大营去见岳乐。
第二十二章 安庆之战之一
“末将叩见王爷!”施琅见到了岳乐,打了个千磕头道。
“快快起来吧!”岳乐从太师椅上站起,亲手扶起了施琅,“某早就不是什么王爷了,如今只是一个小小的贝子,哪敢受施军门如此大礼啊!”
施琅的眼睛发红:“在末将心中,王爷永远是王爷!如今鳌太师已经殉国,唯有王爷能挡住贼人进攻!”
岳乐心中苦笑,他知道根本无法挡得住明军,如今这安庆守军,唯一的作用就是拖延一下时日罢了。若是按照他岳乐的办法,就是干脆放弃两淮之地,东路的清军全部退缩到山东一线;中路清军固守襄阳;西路的守好陕西。
全力收缩防御,那样清廷还能在关内多苟延残喘一段时日。
可是朝廷却要守住每一座城池,那岂不是把有限的兵力都分散了,等着明军来各个击破?野战打不过了,清军每一座城被围,附近的军队担心明军围点打援,都不敢来救,只能眼睁睁看着友军覆灭。那不是当年皇太极在关外的时候对付明军的办法?现在全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