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天就是小年了,虽然我们在海上,但也要让兄弟们好好过个小年!”王新宇说道。
战船上的明军水师官兵和南洋公司商船上的水手们忙忙碌碌,准备一些菜肴的材料。船上的炉子烧得很旺,锅里飘出了香味。
厦门岛上,所有的集市都热闹起来,郑家军的官兵们和当地的匠户、居民,都在采购年货。有郑成功海贸的利润,郑家军的官兵和匠户们过的日子还算不错,年前延平王给兄弟们发了饷银,让大家可以过个好年。
而那些外地来的难民,从沿海拉过来的民壮,虽然他们没有银子去购置年货过个好年,但难民营还是给他们发了少量的大米,面粉,还有一点鱼虾,让他们过年能过得好一点。
鞭炮声声,厦门岛洋溢在过年的喜庆中。
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开开心心的放鞭炮,尽情的玩耍。对这些孩子来说,过年是最高兴的事情,因为过年了,他们可以吃到平时难以吃到的好东西。
广东海边,距离海岸线十五里的一座小村子。
这里却看不到一丝过年的喜庆,枯瘦的村民们目光呆滞,孩子们的眼中没有童年的欢乐,只有无尽的饥饿。老人躺在床上,为了节约体力,他们一动不动,看起来就像死人一样,这样或许能够多熬一段时间,节省一点食物。
一名村民说道:“年关又要到了,我们都快饿死了,他们还来催高利贷!我们拿什么给他们?这过年,愁人啊!”
这座小村子本来是广东海边一座普通的小渔村,虽然不富裕,但是渔民们辛勤劳动,男人下海捕鱼,女人在海边赶潮,能抓到一些螃蟹,收获牡蛎之类的。从海里捞上来的东西拿去集市上卖了,换回粮食,至少他们的生活还算是过得去。
可是自从清廷颁布了禁海令之后,这一切都变了。小渔村被强行迁移,迁往距离海边十五里甚至三十里的内陆去。不仅如此,而且片帆不得入海,渔民们不仅不能出海捕鱼,就连去海边收贝壳,挖牡蛎都被吴六奇禁止了!更令人愤怒的是,当年的禁海令下得很急,只有三天的时间给渔民们搬迁。
很多人都没有思想准备,听到这个晴天霹雳,这些长期依靠大海生活的渔民们都愣住了。等到如狼似虎的绿营兵来赶人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搬迁,结果清兵无情的挥动屠刀,砍下了一批村民的头颅,逼着大家搬走。
搬到内陆之后,失去了渔船,又没有田地的渔民们只能租地种。人多地少,没有什么种地经验的渔民们种地又比不上原来当地的农民,结果收入还不够交租子的。为了生活,为了交租子,他们只好借高利贷。
利滚利的高利贷,逼得多少村民们举家自杀!
眼看着就要活不下去了,有不少人冒险偷偷跑去海边捕鱼,结果撞上了狼虎一样的清兵。有的人直接就被清兵当场斩杀,还有的人被送去衙门,以通海罪判处斩立决。
海边的警戒线上,县城内的城门上,高悬着一颗颗人头,似乎在控诉清廷的罪恶。
血腥残暴,让村民们不敢再动出海的念头,他们只好坐在家里,等着饿死。
这座小村子里,不但没有过年的喜庆,却有饿死的尸骨,有在家里等死的人们。苟且偷生活下来的人们,眼中只有麻木,绝望。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也许明天就饿死了,也许一家人都挨不下去了,举家自杀。
“娘,我饿了。”一名瘦得几乎是皮包骨头的小男孩拉着母亲的衣角摇晃着。
可是母亲只能落泪,家里已经是揭不开锅了,哪里有东西给孩子吃?几个女儿已经全部卖掉了,换来的铜板只够交租子和还高利贷的。他们都是渔民出身的,比不上当地的农民。当地农民还懂得种一点番薯,能让一家人活下去。可是渔民们不懂得耕种,收的租子又是白花花的银子,番薯不值钱,种下去卖不了几个钱。就算种下番薯,不懂得耕种的渔民也不知道如何照料,都没什么收成,连租子都交不起了,还怎么活下去?
渔民们都快被逼死了,清兵还把脏水泼到延平王和张煌言他们的头上:“要不是那些海寇,我们的英主会禁海?你们休要怪我们,要怪,就怪那些不服王化的海寇!”
“娘……”孩子已经饿得嚎啕大哭。
就在这时候,家里的男人回来了,背回了一箩筐野菜和草根。
“毛毛,乖,听话!你爹回来了,给你带来好吃的呢!”女人安慰自己的孩子。
男人虽然没流泪,泪水却是往心里去:这样的日子,怎么过下去啊?还让不让人活了?
ps:新人求收藏,推荐
第二章 小年
小年,是灶神上天庭向玉帝禀报这家人善恶的日子,也是大家开始准备迎接新年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就要热热闹闹的准备迎接新年了。
厦门岛上,人们忙碌着,准备年货,贴对联,打扫卫生,做好迎接新年的准备。陈蟒的大军也从云霄诏安等地撤退回来了,回到厦门准备过年。
原本闽南人是没有过小年的习惯的,闽南语里面的小年的意思,是腊月二十九叫小年。因此腊月二十四只不过是闽南人准备年货的开始。当然,这时候的厦门过小年也不会那么简单潦草,虽然闽南人没有小年祭灶神的习俗,但郑家军里面外地人多,为了照顾他们的风俗习惯,这小年还是要热热闹闹过的。
郑府,一身淡青色长裙的柳儿站在大院正中央,吆喝着让小丫鬟和小厮们贴对联,打扫院子。等到小丫鬟和小厮们都忙碌开来,她亲自去给小姐的闺房贴上剪纸。
“小姐,怎么样?这是柳儿亲自剪的。”柳儿得意洋洋昂着小脑袋,在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手艺。
郑芸看了看剪纸,抿着嘴笑:“柳儿手艺不错,以后你可得给那大头兵剪纸了。对了,你还得自己写对联呢。本小姐听说那李锐好像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呢。”
因为王新宇坚决不肯收一个通房丫头,郑芸也无可奈何。又见柳儿和李锐两情相悦,她也想通了,反正李锐是亲兵,把柳儿嫁给他,也不算亏待了柳儿。
听到小姐说到李锐两个字,柳儿的脸一下就红了:“小姐,谁说的?李锐哥哥说,王公子教过他识字呢!王公子的兵每个都是文武双全!”
“对对!都是文武双全!以后我们柳儿生一大堆小兵,也个个都是文武双全!”郑芸抿着嘴笑得特别开心。
柳儿被说得脸红,一时不知道如何反驳。突然她灵机一动,开口道:“小姐,您可别说柳儿啊!王公子就快回来了。他说过的,回来就迎娶小姐。要说生一大堆小兵,柳儿看也是小姐先生一大堆小兵吧?”说着柳儿抿着嘴笑着,转身就跑了。
郑芸佯怒,在后面追打出去。
两女打闹了一阵,玩累了,郑芸静下心来的时候,又想起那白袍小将的模样来。她心里暗暗道:王公子,你应该快回来了吧?在海上的日子过得还好吗?想起婚期接近,那英俊的白袍小将马上就要成为自己的夫君,郑芸只觉得自己的脸微微发烫。
浩瀚的大海上,高悬着大明日月旗的船队白帆被风吹得饱满,劈开碧浪,航行在广东沿海的海岸线上。
每艘船上,都飘起了熬腊八粥的香味。明军士卒们把糯米、莲子、花生米、红豆、黑豆等料放入锅内,熬得香喷喷的,加入红糖,熬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虽然郑家军的驻地在厦门,厦门本来没有过小年喝腊八粥的习惯,但在军中有不少外地人,甚至还有不少北方人。为了照顾他们的习俗,船上熬了腊八粥供给大家实用。
早上喝腊八粥,中午的时候,船上的厨子用牡蛎和淀粉混合在一起,加入鸡蛋,做成海蛎煎当中午的主菜,这是同安人的习俗,叫做“沾钱银”,这就算是同安人过了小年。不过因为船队里面外地人多,不能都按照闽南的风俗,所以还是准备了很多酒菜,船队准备晚上在澳门外海的万山岛暂时停靠,让大伙们登陆过个热闹的小年。
回航的船队上,热热闹闹的准备迎接新年,同样热闹的,还有海南岛和吕宋岛的延平城。
这里是新开发的小城,严格说,是一座军事堡垒,这里没有集市,也没有商人光临。但是这并不影响远离故土的华夏人过年。
人们在门上贴对联,窗户上贴上窗纸,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农夫们把鸡鸭猪牛养得肥壮,自己吃不完的准备卖给前来收货的南洋公司;渔民们下海捕鱼,准备多捕一些海鲜来出售,让新年可以过得好点。当地的土著人看到这些大明人热热闹闹的准备过新年,听到鞭炮声声,看到城堡内张灯结彩,也莫名的跟着汉人激动。
“这是大明人的盛大节日,我们该送的礼物要送过去。另外,多去山里面捕捉一些鹿来,拿去和他们换酒,换瓷器。”班诗兰土王吩咐了下去。
现在的班诗兰土王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语了,能和明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苏禄人的部落中,开办了许多学堂,由一些识字的汉人民壮来给当地的苏禄人担任教书先生,教会苏禄人识汉字,说汉语。有了文化,班诗兰人正在进入文明社会。因为汉文化的强大,他们选择了汉文化。班诗兰人向往英雄,每当有说书先生到来,给他们讲三国演义,讲隋唐传等故事的时候,班诗兰的大人们却大部分都听不懂,只能让他们的孩子来代为翻译。
听了汉人的英雄故事,班诗兰人对汉人英雄敬佩不已。通过他们的孩子,他们了解到秦始皇,了解了汉武大帝,知道了三国的英雄,也听说了卫青、霍去病、冉闵、谢安、陈庆之、薛仁贵、王玄策、岳飞、李廷芝、张世杰、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也了解到孙承宗、卢象升、史可法、阎应元、夏完淳等当代民族英雄,也了解了李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