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勒胡马-第7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逖此举,也有不愿意参加裴该受禅、践祚大典之意,且裴该亦允准了——军情紧急,应当继续攻打羯赵,不使石勒缓过气来,正好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藉口。

    郭诵闻知此事后,大喜过望,乃暗揣表章赴洛不提。

    ——————————

    且说裴该既已接受了司马邺的禅让之诏,复起受禅台,自须先审结裴丕之案,然后方可召集群臣,商议新朝的国号、年号,以及组织制度等各项要务。

    裴嶷入为尚书,实掌其事,于是在裴诜、王贡等人的协助下,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这懊糟事儿——同时也是最大的契机——给快速了结了。所有脏水,全都泼在了和济的头上,诱其画供,谎称与明达合谋,杀害裴丕,以便将自己的手伸入宿卫。

    和济初时不肯认,裴嶷乃道:“三木之下,无所不可得,难道和君不怕受刑么?且若迫我用刑,所供便非此言了,当云和君与羯贼相勾结,或云和君所为,实受荀仆射甚至太尉公的主使。到那时,难免领受极刑,抑且三族并诛……”

    裴嶷承诺,你若是好好地画了这份供,我就一杯毒酒,让你轻松死在狱中,而且不罪妻孥。和济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从命……

    。。妙书屋。

 第五十二章、衣冠华族

    裴该尚未接受禅位之诏的时候,王贡便警示过意志不坚的同僚,说事已至此,哪怕阻力再大,咱们也必须破浪而前,绝无丝毫退步余裕。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旋即裴该游说祖逖归来,裴嶷等便请下令,急召行台主要将吏东来,以正式建设新朝的政府班底。

    于是除荀崧、杨清等少部分将吏仍留长安外,十二部主官多数或骑马,或乘车,急急赶赴洛阳。等人都到得差不多了,便即在裴该的主持下,召开“建国筹备大会”——荀组、华恒等既已表态,自然也得列席。

    首先要确定的是国号问题,裴诜、王贡仍建议用“秦”,裴嶷则建议用“唐”,此外也有人提出来:“明公初建基业,乃在徐方,可因此而名之为‘齐’或‘徐’也。”

    首先有人对“徐”字提出异议,说:“徐乃东夷之号,非中国诸侯……”

    徐是一个古老的东夷部族,据说始于夏代,周初即发兵抵御过周公的东征,《礼记·檀弓》即载徐臣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说明曾经一度打到过黄河岸边。周穆王时代,徐偃王甚至兵逼成周,迫使周穆王自西方千里回师来迎,好不容易才逐偃王而迫徐臣服。徐国最终是被吴王阖闾所灭的。

    所以才有反对意见,说“明公屡申晋戎之辩,又岂能以夷号为国号啊?”

    至于建议国号为“齐”,亦有人反驳道:“明公前在徐方,所据不过淮南数郡而已,初渡淮而进,便即奉命北伐。则淮南地,于战国实为楚有,理当名之为‘楚’。”

    当然啦,楚亦蛮号,反“徐”者同样可以据此反“楚”。然而也有反论,荆楚不管怎么说,周初便奉正朔,被封为子爵,而且汉不就是受楚所封的吗?既然汉非蛮号,又怎么说楚是蛮号呢?

    裴该心道这齐与楚两号么,历史上竟然没有成就过统一王朝,也就什么南齐、北齐、桓楚之流……对了,北宋末年,女真曾在中原扶持过两个傀儡zhèngquán,正好一齐{刘豫}、一楚{张邦昌},口彩实在很糟啊……

    当然啦,这话没法跟群臣说,他只是在群臣议论不决时,轻轻痰咳一声,随即缓缓说道:“何必以地名为国号?我若名之为秦、唐,则关东人如何?我若名之为楚、齐,则关西人又如何?自当以一名而囊括天下士民,方见承天景命,为四海之主。”

    裴诜道:“明公所言是也,然秦亦曾一统天下。”裴嶷等猜度裴该并不满意那个“秦”字,于是猜测:“难道明公欲以夏、周为号不成么?”

    裴该笑笑说:“试问卿等,若以一词囊括在座,何词为宜啊?”

    众皆哑然——什么词汇可以囊括在座诸人,既有文吏,也有武将,既有世家,也有寒门哪?难道说……“士”?

    裴该见无人应声,乃站起身来,高声说道:“我等皆衣冠华族也!即便姚弋仲、刘光等……”——那几名狄戎之将尚在太原,并未与会——“我亦望其成为华族。即便庶民百姓,亦望能使仓廪足而知礼仪,识文字而晓大义,皆为华族!”

    “衣冠华族”这个名词,滥觞于《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之语,初盛于魏晋之际,乃是对士人,尤其中高级士人的美称。《晋书·石勒载记》即言,石勒严禁胡人“侮易衣冠华族”,目的自然是拉拢中原故晋地主阶层,跟小老百姓是没啥关系的。

    古代汉族其实并没有独特的自称——因为民族主义思想不兴之故——多以王朝名号来指代,比方说秦人、汉人、晋人,等等。áodun逐渐突出,种族之间才有明确区分的必要,乃成“汉人”、“华人”之名。

    ——这个“汉人”,其实并非汉朝之人的简称,而源出鲜卑贵族对中国土著的蔑称,云“一钱汉”,谓其不值钱也。

    而在裴该所处的这个时代,并无汉人、华人的称呼,唯有晋人而已,故此中国人与外族多称“晋戎”,而少见“华夷”。裴该擅长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他也希望能够把原本松散的主体民族在思想上凝聚为一个整体,故此才利用“衣冠华族”的流行称谓,提出了一个“华”字来——

    “我朝乃当以华为号!”

    群臣闻言或欣悦,或不解,自然也有几个委婉地表达出了反对意见。主要是裴该“衣冠华族”这个切入点挑得好,有从儒礼以教化天下之意,而且裴嶷等人也觉得,打破旧来以地名为国号的惯例,更可彰显新朝之超卓拔群,起码与此前的魏、晋等短命王朝不同。儒生自然多半是守旧的,但也要看这旧礼、旧俗,有没有经典依据,既然先王至圣皆未曾提到过此事,那么破旧革新亦未必不可。

    因此经过一番辩论,最终这个新的名号就确定了下来。随即议论年号——计划在本年年底受禅,则明春正旦即可改元,既合乎礼仪,也不至于形成空窗期——裴嶷乃将群臣议得的三个嘉称奏上,候裴该择一而用。

    这三个年号都是召集宿儒,复翻捡史书,处心积虑挑出来的好词儿。关键裴该曾经多次在私下嘲笑晋之年号,什么建武、永安,什么建兴、晏平……也不知道谁想出来的,太没学问啦。而且你跟汉光武撞衫也就罢了,竟然跟孙吴、成汉撞衫,这国家怎么可能好得了啊!故此裴嶷关照,连从古至今割据zhèngquán的僭元全都要规避,咱们只奏全新的年号。

    当下裴该展开第一个年号,只见上书“武德”二字。裴嶷解释说:“明公以武定天下,以德受晋禅,是故名此。”裴该不置可否,他心说:我会有第二个儿子吗?那第二个儿子将来会弑兄逼宫吗?算了,先瞧下一个吧。

    结果展开来第二个年号,裴该见了,脸色不禁微微一沉,内心翻覆,多少有点儿哭笑不得。裴嶷还在旁边儿解释:“dongluàn已久,人皆望先靖烽烟,复永得太平康泰,是故可名为‘靖康’。”

    然而裴该脑海中却有旋律响起——“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虽说这年月,无论“武德”还是“靖康”,确实都是全新的好词儿,没被后人给糟蹋喽,但他心里肯定不爽啊——“武德皇帝”还则罢了,我可不想将来被俗称为“靖康天子”……

    罢了,瞧第三个吧。裴嶷解释说:“明公受天之命,拓土启地,乃可名为‘天启’。”

    裴该心说你们真都好学问,不再向前撞衫了,改向后撞……我真怀疑是不是还有一个穿越者,专门挑选了这些年号来试探我,甚至是想恶心我的。

    然而又不便全都驳回——你若是选其一,那另两个因为什么理由落选就不重要了;倘若全都不用,则人家翻遍故典,复绞尽脑汁琢磨出来的方案,黜退总得给个说法吧?当下皱着眉头,反复思忖:总归都是好字眼儿,要不然我拆开来重新拼接一下?

    康德?这个自然也是不成的……天武?我又不是日本天皇……

    算了,反正年号不如国号重要,不过一个虚名罢了,只要四海晏平,国家康泰,享国也久一些,则陋号亦为雅称,否则年号再辉煌,亦难免遭万世的唾骂。

    于是最终指点着三份方案道:“我当先靖烟尘,复以德治国,乃可名之为‘靖德’。”

 第五十三章、全新的开端

    晋晏平元年岁末,腊月丙申日,裴该登受禅台,司马邺北向而立,华恒进献玉玺,群臣山呼万岁。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随_梦'e旋即祭天受命,践祚登基,建国号为“华”,期以翌日,也即新春元旦,为靖德元年。

    封晋主司马邺为高平公。

    曾经有人建议,还当酬晋主为王爵才好,裴该就问了:“何以魏受汉禅,不与献帝王爵啊?”汉魏之禅,才是源头,理当遵从其典制。

    裴嶷复请从周礼,建三恪,倒是得到了裴该的首肯。所谓“三恪”,是指周朝肇建,即维持前三朝的祭祀,于其子孙封邦建国,以示传承有序。不过具体是哪三恪,却向来众说纷纭,或云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或云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则杞、宋为二王之后,不在三恪之内。

    所以多半是儒家或者春秋战国时代别的什么“子”生造出来的概念吧。

    裴该于旧礼多不感冒,竭力删繁就简,抛弃那些纯属面子工程的玩意儿,但这就必然会引发士大夫阶层的不满,认为新朝不讲“礼”。故而对于建三恪之类惠而不费的玩意儿——又不是真建封国,不过多出份俸禄罢了——他也就捏着鼻子认可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