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是一个非常震惊的消息,没人敢擅作主张,这才飞马将主公唤了回来,府衙大堂上,所有部下悉数到场,都在等着刘辩回衙议事。
……
“砰!”
暴怒中的刘辩一拳将帅案砸得四分五裂,哀鸣着躺在地下。
“太尉被人杀了!”这个消息如一记重锤,让刘辩心疼的无法呼吸。
完全没有一丝心理准备,刘辩想着张温对自己的帮助,想着白龙,想着他那头白发,情绪一下就控制不住了。
“文远听令,集合所有的士兵,伏义、山君、子龙、子义随军出征,我们杀向长安,将董卓的首级也他娘的砍下来。”
张辽嘴唇动了一动,正在犹豫之中,典韦早乐得大叫一声。
“诺。”
刘辩双目赤红,嘴唇已经咬出血珠来,太史慈见状也大叫一声和典韦去集合自己的新军。
赤红的眼神盯着堂内,就连卢植等三位帝师,都觉得少帝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张开了血盆大口。
被血色包围的大堂,压抑地令人发疯,卢音刚想移动脚步,却见义父朝自己不动声色摇摇头。
“主公不可!孙子兵法开篇就写明了,主不可怒而兴师!”
大家一听这话,只觉得心一下就被揪了起来,抬眼看去,却是袁涣涨红着脸走了出来。
“回去,峰不需要你来教导兵法!”
刘辩牙缝中迸出一句话来,直直的盯着袁涣的眼睛,袁涣猛然被一团杀气包围,心神失守之下,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一怒之威,慑人心魄。
卢植见到这种状况,正准备不顾一切出列,……
“报……”
一名亲卫飞奔进堂,“兖州送来一封书信,要求主公必看!”
听到郭嘉有信来,刘辩浑身散发的血腥味道淡了一些,冷声说道:
“将书信拿来。”
刘辩一说话,堂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那沙哑的声音中含着一份沧桑和无奈感。
看着书信,大伙发现主公凌厉的气势在渐渐消散,一个个心中暗喜不已,心想军师在主公心中的地位果然不一样。
刘辩将郭嘉信中的分析咀嚼一番后,呆呆地站立堂上半晌无语,心中真是有千言万语,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郭嘉掌管着刘辩的谍报活动,这种地下活动,刘辩相信汉末除了郭嘉,不作第二人之想。
历史上小霸王孙策之死,就凭三个门客能杀掉孙策?这种故事只能去骗鬼,孙策的武力在汉末能排进前二十名!
郭嘉事先向曹操确认孙策必死,只能说明一点,他的谍报人员已经可以接近孙策。
官渡之战,袁绍和孙策是同盟,曹操一旦提兵北上抗袁,孙策就会亲率大军突袭许昌,所以袁绍才信心满满,准备一战灭曹。
所有人都不看好曹操,包括曹营的内部人员,所以才有这么多官员与袁绍暗通书信,只有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论,并预测孙策必死,可以提全军北上和袁绍一战。
官渡之战正准备开演,孙策果然丧命,孙权仓促中继位,江东军突袭许昌的大好机会也付之东流,这会是巧合?
第218章 赠焦尾才女显慧心
至于刘备,当时实力太弱,又被刘表猜疑,驻军新野,完全不具备攻击许昌的实力。
当时能看到挟天子机会的人不少,但能实施的唯孙策一人,汉末战略家中、荀攸、沮授、鲁肃,毛玠、法正最有名气,小霸王的眼光并不逊色于他们,可惜其遭遇只能让后世英雄泪湿衣襟,郭嘉的历害让当时读史的刘辩冷汗直冒。
所以刘辩将谍报工作完全交给郭嘉去管理,自己几乎不插手其中。
郭嘉在信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温并非是董卓所杀,而是被刺客行刺,而这个刺客郭嘉也给出了答案。
董琳!
虽然不知道她是用什么手段,竟然能够杀掉张温,但郭嘉认为董府阖家被灭,而董琳竟然能从大牢神不知鬼不觉离开,自然也有办法潜进太尉府行刺。
董琳让刘辩一下无话可说,看来她已经知道自己是灭她全府的元凶,只怕也惦记上了自己。
……
“嘘……”
“捉迷藏?”
“嗯。”
“怪不得小红姐不在,原来你们在捉迷藏啊,你好聪明,躲在这里,小红姐肯定傻乎乎地去外面找你呢。”
“那是。”
“要不要我帮你去侦察一下敌情?”
“不要了。”
“这局她已经输了,我正准备出来呢。”
“好呀。”
……
刘辩脑海里回忆起和董琳见面的场景,想着一位天真的小姑娘,因为自己与董承的恩怨,变成了浪迹天涯的刺客。
“冤冤相报何时了!”刘辩心中一叹,只盼董琳来找自己复仇,千万别在长安城大开杀戒。
“没事了,峰刚才听闻太尉被刺,一时冲动,太尉在洛阳时给了峰很多帮助,激情之下才失去了理智,奉孝之言鞭辟入理,一语惊醒梦中人。”
看着主公果然平静了下来,对这位第一军师,没见过面的那些部下心中也充满着崇敬之意。
……
长安,黄府。
黄琬见杨彪亲自前来,叹息了一声,“文先,你已经决定了吗?”
杨彪点了点头,“这是杀掉伍琼、周毖最好的方式。”
“王司徒给你出的主意吧?黄琬身后一位年青后生开口笑道:“利于袁术的信来除掉这两个亲董的校尉,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并且,经此一事后,相信你们对王司徒的能力都深信不疑。”
杨彪看着这位年青后生,将眼神转向了黄琬,“子琰,这是?”
“这是琬的侄子高寒,字友义。”黄琬笑道:“他从小聪明,和你那修儿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呢。”
杨彪听黄琬提到杨修,脸上也露出了笑意,“修儿虽然只有十六岁,但文采菲然,前些时日刚作出《节游赋》,让老夫也自叹不如啊!”
高寒抱拳说道:“王司徒此计甚妙,即能除掉伍、周二人,还能加深太师对其的信任,可谓是一石二鸟之计。”
杨彪见黄琬并不反对,点点头,“那袁公路这封信,请子琰交给彪,这就拿去给王司徒。”
袁术不知张温被刺,私下来了密信,要求张温在长安团结一些官员以待时机,如果袁术挥兵进攻长安,正好作为内应,这封信张温的后人给了黄琬,而高寒则建议用这封信来让王司徒闪亮一把。
高寒从袖中拿出信,递到了杨彪手上,笑着说道:“大人,告诉王司徒,这封信要用焦尾琴来换。”
杨彪点了点头,“这封信事关重大,能除掉不少亲董之臣,我想王司徒一定会愿意的。”
……
长安,蔡府。
“父亲,这张琴不要送出去嘛。”
嘤嘤的哭泣声在后花园中响了起来,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满脸泪水的看着自己的父亲。
正在不停叹息的清瘦文士正是享誉大汉的海内大儒——蔡邕,此时他脸上哪有半点文人的仪态,五官拧在一起,表明心中也在不停地挣扎。
这时又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缓缓走进了后花园。
“妹妹,这琴就不要惦记了,我们的琴技,就算是没有了焦尾,一样可以弹出好听的歌曲。”
蔡邕看着大女儿蔡琰,脸上浮起了一丝苦涩的笑容,“还是琰儿看得透彻。”
焦尾琴是蔡邕年少时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因腹中饥渴,在山上一猎户家讨食,当知道他的身份之后,猎户一家盛情款待于他。
蔡邕正坐着喝茶,却听屋外烧野味的大火中响起的异常的音乐,大惊之下跑出来一看,却见烈火中有一段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于是赶紧将其从火中抽了出来。
虽然这段梧桐木已经被烧了一截,但蔡邕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有好事者听完此琴之音后,将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评为了天下四大名琴。
蔡邕爱琴如命,称此琴有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可见对此琴的喜爱。
蔡琰一身素装,显得温雅如玉,走过来抱着妹妹蔡瑶,“父亲,因为董卓征辟之事,天下的读书人很多都对父亲不满,现在王司徒即然索要这张琴,那便给他吧!”
蔡瑶很听姐姐的话,边哭边将纤手放在了琴弦之上不停地抚摸,“姐姐,没了这张琴,瑶儿就觉得童年的快乐都离自己远去了。”
看着父亲和妹妹,蔡琰笑了,“过完元旦,琰儿就要嫁到河东卫家去,不能长时间陪在你们身边,父亲即然和董太师有了这层关系,千万不可淡了,而琰儿嫁到卫家之后,必定会发动卫家强大的人脉,为父亲赚取名声。”
蔡邕文学水平虽高,但为人处世并不是强项,很多时侯都靠这位大女儿出主意,这时听到女儿之言,轻轻说道:“苦了琰儿!”
“苦到不苦。”蔡琰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河东卫家怎么说也是华夏有数的世家,听说卫宁生性爱读书,受他哥哥卫觊的影响,诗文作的很好,女儿嫁过去,相夫教子,一起讨论诗文,是个好归宿呢。”
第219章 白檀城公孙刀锋劲
“可是姐姐,听说那个卫宁的身体不太好呢。”蔡瑶已经止住了悲伤,担心地说道。
“身体的健康这是天定,谁也说不准的,没准姐姐过去后,他身体就好了呢?”
蔡瑶拍着小手破涕为笑,“那姐姐一定就非常幸福了,瑶儿在此先祝福姐姐了。”
看着父亲头上的白发,蔡琰轻轻一叹,“父亲,王司徒、黄大人、郑大人都不可得罪,这样无论关中的局势怎么变化,我们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