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短短几天的时间,这个一向‘想法离奇’的姑娘便沉下了心。
‘天下还真有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我现在终于能理解仲大人了’。
陶雯儿之前想过多种关于凌云山的景象,连同山上每人的生活,如今终于找到了这里,也终于明白自己所要选择的那条路从来都没有错。
当初在福建时,若是没有与弟弟陶朔一起随仲大人进京,那将是多么的后悔不已?
数日后,就在仲逸离开京城后某一天,仲姝也下了山,二人约定见面会和的地点,之后再一同去大理盐课提举司衙门。
只是此事还得向程默一个合理的解释:仲姝是要回娘家看看她的爹娘,进京时间紧,只能权宜之计了。
程默一直跟着仲左右,自然不会知道分路而行后的仲姝去了哪里。
“师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师父说了:适当的时候,他老人家会带着卫叔叔和师弟们一起来大理府”。
二人见面后,仲姝悄悄告知仲逸这个消息,是师父凌云子特意叮嘱过的:差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他只是随便来看看。
如此一说,仲逸也终于明白师父的良苦用心,只是算算是这个时间:应该是到了师父带师弟们一起下山‘行万里路’的时候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些话萦绕在耳旁,如同当年发生的事儿就在眼前。
我的师父、我的凌云山……
这日午后,盐课衙门再次沸腾起来:仲大人和仲夫人回来啦。
关于仲逸此次进京的举措,大理府上上下下也是有些说法的:一般而言,外任官要进京是要经朝廷准许的,而仲大人非但可以在新春之际进京,而且还是奉了皇帝的旨意。
“你们说,仲大人此次进京,见了万岁会说什么呢?”。
‘仲大人会不会见李贵妃?会不会见冯公公呢?’。
“操你们的闲心,见不见万岁、李贵妃,那还是你们能说的吗?还是想想仲大人会不会再回我们大理,会不会还是我们的提举大人吧,弄不好,他又回了翰林院,你们都哭去吧……”。
说法这东西在所难免,说什么的都有,有知府衙门的,也有盐课提举司的,只是各人有各人看点:有人关心他会见到谁?有人希望他千万不要再回来了、吼不住。
对盐课提举司的人来说,则与他们皆不同:仲大人,可千万不要留在京城,我们盐课衙门才刚有点起色,新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呢。
当看到仲大人与仲夫人再次出现在盐课衙门的大院中时,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可算放下来——其他的人,他们爱说啥说去,管得着吗?
与此同时,盐课提举司衙门还多了一张新面孔——朝廷为他们派来的新同提举大人,也就是替代王核那个位置的。
新来的同提举名叫杨尽洺,此人之前也是都察院的御史,算起来还是左副都御史文博远的属下呢。
阳春三月好季节、满眼望去一片枯黄翻新绿,新的一年早就开始,而此时正是当紧时。
“兄弟们,大家在院子里集合,都麻溜的,仲大人回来啦,你们可小心点”。
才放下包袱行囊,匆匆忙忙喝了一碗水,程默立刻叫来库大使肖大可,召集众衙役们在院子里集合。
还是老规矩:仲大人要开始训话啦。
不用说,如今几乎都是一等衙役,这集结的速度自然非比寻常,快的不是一点点。
‘开始吧,兄弟们早就准备好啦……’。
第708章 又是一年春来到(中)
阳光明媚,天气不错,大伙儿的心情也不错。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taiuu。com;
整整齐齐的队形,衙役们早已熟练的不能再熟练,肖大可依旧在最前列,见到仲逸后,都有些感动了。
肖大可的母亲再三叮嘱:一定要请仲大人来趟家里吃顿便饭,肖大可没有告诉她仲逸回了京城,只说忙过这阵子后仲大人就来。
现在见到仲逸后,他终于回去‘交差’了。
台阶之上,副提举姜军、吏目蔡一书早已站到自己的位置,新来的杨尽洺立于仲逸一侧,看上去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在此之前,他早就打听过:盐课衙门每日集训,而后打扫院落房屋牌匾,再轮流值守。
在衙门所有人议事时,他们这些有品阶的‘诸位大人’也不能四平八稳的坐在木椅之上。
‘首先,我们要说说,朝廷为我们派来了新的同提举——杨尽洺杨大人’。
仲逸向众人解释道:“杨大人之前在翰林院做过御史,算起来,还是文大人的属下呢”。
这一句颇有分量:大伙儿对杨尽洺还不是很了解,但说起几个月前,才来过盐课衙门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文博远,所有人都的竖起大拇指——老御史大人没得说。
既然是文博远的属下,想必自然不会差到那里。
‘闭着眼睛都比王核强’,这是大伙儿对这个新来的同提举的初步评价。
打过照面后,仲逸微微点点头,杨尽洺上前几步。
“各位大人,差役兄弟们,我叫杨尽洺,受朝廷指派,来这里做同提举,方才仲大人也说了:杨某之前在都察院做过事”。
杨尽洺说话语速不快,但咬字却颇为清楚,属于那种一字一句型的:“在此之前,杨某也知道一些,就是关于前任同提举王核的一些事儿……”。
渐渐地,这位昔日的都察院御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觉,衙役们也试着适应他的风格。
至少,他说的话,是能完完全全听的进去了。
‘杨某不才,却有幸得文大人教诲,平日行事万不敢忘本分,更牢记自己曾是一名检察御史’。
杨尽洺最后说了一句:“听大伙都说;我们盐课衙门今年有新的计划,还是请仲大人给我们部署吧,这样一来,杨某也就有事儿做喽”。
果真是来自大衙门的,说话的水平相当之高。‘强将手下无弱兵’,文博远也的确教导属下有方。
都察院检查御史为正七品,盐课提举司的同体举为从六品,尽管被调出了京城,但杨尽洺确实格外珍惜这次机会。
让都察院的人到盐课衙门来不多见,或许这也正是有某种深意的。皇帝朱载垕曾向仲逸说‘一粒盐而知天下’,如今看来,他是容不得盐务再出半点差错了。
“之前,同提举的一些差事由姜大人和蔡大人兼着,如今杨大人已赴任,本官也就放心将差事交给他了”。
轮到仲逸表态,他也是一如既往的随意:“关起门来大家是一家,但朝廷自有规制,非仲某所能变:望各位兄弟能齐心协住办差,诸位大人也要体谅大伙儿……一起做好盐课衙门的盐务”。
“是,仲大人……”,这整齐划一的喊声让杨尽洺再次为之一振,但与此同时也给了他一颗定心丸——盐课衙门,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尤其仲大人……
“大可,盐井那边都安排好了吗?林大团等那些灶户的兄弟们都到了吗?”。
才回到大理,看来仲逸今日是没打算歇着了。
肖大可立刻出列,脸上挂着异样的表情:“回仲大人的话,早就安排好了,听说你回来了,灶户们接到通知,早早就去了”。
仲逸点点头:“除了衙门里正常留守的外,其余人全部出城——到盐井去……”。
作为灶户中威望颇高的林大团,他最近的日子可以说是‘悲喜交加’,自从仲大人这位新来提举大人赴任后,不光他一人,所有灶户的们日子好过很多。
别的不说,仅是仲大人每月给的赏赐,就大大解决了他们燃眉之急,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听过谁家有揭不开锅的事情发生,这在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
大家有奔头了,本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可他还是因为家里那点事,忙的时候还好,一忙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可一旦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女人、儿子那一声叹气,林大团的心里立刻难受起来。
算起来也是条汉子,但林大团这些年确实老了很多,才四旬不到到年纪,在灶户中算不上年长,但看上去至少老面近十岁,令人唏嘘。
不得不说,这也是众人推举他为灶户代表的一个原因之一、一个无奈的原因。
说是这么说,但每日听到鸡鸣声后,林大团还是会准时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不管怎么说日子还得照常过。
而最近让林大团烦恼的还不止这些:如今大伙都说仲大人要大干一番,着重整顿盐务,这是有目共睹的,别的不说,仅从整顿盐务、查处私盐这一点就能看的出来。
作为一个资深的灶户,林大团心中难免有些愧疚:仲大人如此踌躇满志,而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整顿盐务、查处贩私盐,那怕像盐商孙大发,之前的同提举王核等人,甚至于‘来头不小’的冯三保都被惩治,这些都是仲大人的事儿。
但如何提高产盐数量、加快制盐速度、降低制盐成本,就是盐户们的事儿了。
‘大团啊,你倒是有个准信吧,仲大人马上就到了’。
几名老盐户向林大团说道:“咱们可得凭良心说话,人家仲大人对咱们不薄,但凡本分的人家,那家没有领仲大人的银子?可这几个月下来,我们什么也没做啊”。
“哎……”。
林大团随手抓了一把青草,而后又扔在一旁,使劲挠着头,一脸的无奈:“诸位,我又何尝不想为仲大人分忧?可我们那点经验,就是使出十分的力气来,也提高不了多少产量啊……”。
众人见状,也是一阵叹气:既要提高产盐数量、又降低成本,还要加快速度,这真的是太难了。
这么多年以来,这些个问题,又何尝不是早就困惑着每个人呢?
第709章 又是一年春来到(下)
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