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戎一昶死于乱箭之下,副将林宗武、监军仲逸、锦衣卫百户南栖原已分别向朝廷上奏,禀明当晚发生的事儿,也对戎一昶之死做了各自的推断。
其他将领,千户以上的武职,也联名上折,详细说出各自在当晚都在干什么,并对戎一昶之死做了推测。
同时,众人也会尽量撇清与这位短命主将的关系,就怕牵扯到自身。
戎一昶涉嫌两宗罪:私通敌军将领、变相谈交易;染指兵器军备造假,且为主使,在此案中起关键作用。
有了这两宗罪,无论戎一昶之前是何职务,无论他动过多少心思,结果都是死路一条,而且永不得翻身。
一个自己贸然去东北方向的胡杨林,要么是与阿帖木儿谈什么新的交易,要么是被敌军当做伏兵而误杀。
这,将是戎一昶死法的最好解释。
好好的,身为一个主将,半夜到胡杨林做什么?而且仅仅带了自己的几名心腹,不是心中有鬼,又是什么?
或许,待戎一昶与阿帖木儿来往书信核实,以及他昔日的属下供出关于兵器军备造假、以此来敛财的罪证后,戎一昶真正的死因,已经不怎么重要了。
在皇帝朱载垕看来:即便戎一昶如今能活过来,那也应该再将他千刀万剐、死一百次不足惜。
罪该万死之人已离去,然而北方的战事却远未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在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对朝廷派往北方作战的将士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为他们另觅一名主将。
这事儿,可不能再马虎了。
或者说,从现在看来,皇帝对之前戎一昶的任免,压根就没有指望他能打胜仗,将此人架在火炉之上烤,才是真的。
只是没有想到,戎一昶这么不经烤,还未真正决战,就原形毕露、不打自招了。
……
京城、朝堂。
皇帝朱载垕召集众臣,商讨的正是关于北征之事。
在此之前,朱载垕已派出锦衣卫从都督府、兵部、户部带走不少朝廷命官,有正二品的都督佥事、三品的侍郎、五品的郎中,还有六品的主事……
被抓之人所涉罪名,无一例外:皆是因对军中兵器、战甲、战马动过心思之人,或从中牟利、或提供便利、或官商互通等等……
北镇抚司有自己的诏狱,不同与刑部,办事效率快很多,也果断许多:一声令下,又是多少人头落地?
至此,原兵部郎中严磬在东南沿海被倭贼砍死之时,身上留下的那份罪状中牵扯的朝廷命官,无论文武,无论大小,无论京城的,还是外任的,终于一一落实了。
说到北征的主将人选,朱载垕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相信这也是朝中大多说人同样想到的。
后来经过一番权衡,决定还是先不派他前往。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取决与两个方面考虑:此次与鞑靼决战,并未真正要拼光家底、你死我活,而是为下一步的和谈赚取筹码,赢得主动权而已。
此外,一旦双方陷入僵局,或战事蔓延,双方不得不各自增兵助战时,那个时候再派戚继光挂帅,也不失为一步更为稳妥的部署。
像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良将,永远要‘好钢用在刀刃上’。
况且戚继光如今奉朝廷之命,正在蓟州一带训练士兵,不宜轻易走开,这些兵卒,日后定能派上大用场,而一切还是要从训练开始。
众人议论许久,觉得还是从现任武职中挑选一人为帅,主持此次北征战事最为合适。
按理说,临时出战指挥的最高武职,一般情况下,朝廷会临时委派总兵官一职,作为协调指挥各路人马的将军,战事结束后,再回到原职,并交回印信。
此举有不少先例,如之前被仲逸查处最后忧惧而死的大同总兵仇鸾,还有去年在东南沿海抗倭时,负责福建军务的福州总兵官俞大猷等。
然而总兵官这种级别的人,往往要德高望重,尤其是要看一定的资历,且统兵的数量起码也要数万,甚至更多。
若从这个角度来说,朝廷派往北漠的区区两万兵力,似乎没有必要派这样一个总兵官前去:这支兵马,真正意义上说,实际就是北征的先遣军。
既是先遣军,无须派一个像戚继光这样的将军,一般资历就可以,但不能忽视军功。
当然,作为主将,务必要忠勇、善谋,像戎一昶那样的废物,是绝不会再有了。
大致如此,经过一番商议,关于北征将军一事,朝廷的旨意渐渐也就明确了。
……
数日后,北漠,朝廷来了旨意,众将领前来接旨。
结果正如大家所料:北征军由副将林宗武节制,监军仲逸、随军南栖原,其他将领等,各司其职,继续与鞑靼的战事。
当然,除监军与锦衣卫百户外,其他职务,林宗武是有权任免、调整的,这是权宜之计。
林宗武掌管大局,这并不意外:他本人已与鞑靼交战数次,连同东南倭贼,每次皆有战果,在这些人当中他的军功最大,无人不服。
当然,唯一有些非议的,恐怕就是他的年纪与资历,但军中不同于朝中,想当年霍去病才十几岁的年纪便统兵御敌,二十出头便做到了大司马、何其威风?
有的时候,拳头就是真理、刀枪就是道理,不服就打,胜败定论,不服不行。
更何况,林宗武只是暂领主将一职,品佚职务并未改变,想当年,他率三百人的敢死队,斩杀敌军两千余人,最后只有七人生还……
试问,还有谁不服?
据此,从军以来,继英勇千户所之后,林宗武终于迎来第二次独挡一面的机会,而且是近两万的兵马。
常言‘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点兵点将,尤其还有戎一昶的心腹,决不可再让其掌兵。
一套新军规军令也即将下达,就连平日里将士们换防、吃饭、休息的制度,皆要有所调整。
北漠,驻军大营,要变天了……
第505章 新上任(中)
驻军大营,帐内议事。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林宗武开始他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任命英勇千户所千户谭辽为先锋,其他千户、百户,皆有所调整,都是些能打、敢打的将领。
除英勇千户所外,林宗武与其他将士之前并无任何交集,故此不存在任人唯亲之说。
此番任命,根据各人之前的军功、战绩说话,尤其参加过北征鞑靼、南抗倭贼的将士,重点提拔。
任命官吏最终还要取决于朝廷,战前作为权宜之计,战后还要予以追认,若为将者没有此权,是很难真正掌兵的。
从军行伍之人,那怕是普通的军士,要想出人头地,那还得要靠军功说话,若此次北征立了大功,莫说新官职会得到朝廷的承认,或许还会更升一步。
连升三级,也是有的。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若真正论功行赏,拳头才是硬道理。
与其他将领相同,仲逸与南栖原所辖事务,也有所调整。
监军仲逸正式参与军中议事,包括任何事务,连同奖罚、功过,甚至于军纪的遵守与否等,均有所涉及。
这些皆是皇帝在京城时,早有叮嘱或监军原本的差事职责,别人也无从通过这些来判断:林宗武与仲逸二人的特殊关系。
有此职权,他们见面的机会,也就多起来,方便了许多。
锦衣卫百户南栖原负责情报的收取、探查,以及清理敌人安插我军中的奸细等。与此同时,对当地各衙门中的主要官吏进行排查,重点核查两项:是否通敌?是否对朝廷有不轨行为?
当然,对仲逸的安全护卫,依旧是南栖原的重点差事之一,他专门派一个小旗负责仲逸的安全,尤其遇到战事或情况危急之时,即便豁出性命,也要保护仲大人、不能出意外。
此举并非他们与仲逸的私交有多厚,而是皇帝有过旨意,他们也是奉旨而行。
细细看来,南栖原的差事变化不大,同样继续他们锦衣卫特有的任务,同样继续几乎不受其他人管束。
但在连同南栖原在内的锦衣卫百余人看来,有林宗武这样的主将,无论做什么差事,想比之前的戎一昶,感觉只有两个字——痛快。
痛快了,就得找点正事干。
根据林宗武的部署,驻军大营兵力部署进行调整,由原先散乱的、底处驻扎方式,改为如今的集中、高处驻扎。
英勇千户所,连同其它两个千户所,是为先锋,驻扎在山下,而其余兵马留守山上。
说是山,其实也就是比其他地方,略高些而已。
驻守之地,水源、工事、马匹、粮饷等,皆有所调整。在集中前提下,又给予相对分散,既降低粮草被抢夺的风险,又能确保参战将士随时有粮草、补充供给。
而从东西南北,尤其东北、西北等方向布有暗哨,随时密切关注敌情,以防敌军再搞偷袭之类。
至于西南、东南方向,则更多关注的是朝廷的官差,或当地衙门的协助,有新的旨意或粮草供给时,皆是从朝南方向而来。
……
这日午后,正南方向一侧的官道上,一支人马有序向军营驶来,有兵器辎重、有马匹战车,大约二百余人、百余辆车的样子。
为首的是一名百户,还有一名长相清秀的年轻男子,看木车缓缓行驶,地面上留下深深的印痕,想必车上所载之物颇为沉重。
大营守卫军士见是大明的将士,只是陌生的脸庞,按理还是要问询一番的。
“站住,是那个衙门的?来驻军大营有何公干?”,守卫军士问了一句,身后两人立刻上前,打量着车上的东西。
负责押运的一名百户上前制止道:“我们是英勇千户所的,奉林大人之命,押运一些粮饷,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