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至少,在京城不会有这样一个地方。
京城一带也不行,京畿重地,巡防自然要比其他州县更严密。
莫说别的,仅是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这一关就过不了。
“说吧,离京城这么些日子了,一路之上,恐怕你早就琢磨好了吧?”。
朱厚熜见宗武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自然能猜出一二。
“圣明最不过万岁,微臣是想过此事,但具体方位还未找见,不过最好是荒漠一带,那里人迹罕至,自然不会被外人察觉,连个种庄稼的都没有”。
宗武禀道:“而且,荒漠一带地势宽阔平坦,同时又与鞑靼所在的北漠地形相似,若朝廷他日再次北征,倒更接近真正的作战手法”。
对于具体方位,宗武确实想好了,但他要将这个选择权给最后的朱厚熜,如此才能显出万岁的圣明。
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就会热来大祸。
文武百官,谁也不会例外。
不用说,经宗武这么一说,朱厚熜自然知道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当然,剩下的事儿,恐怕就是锦衣卫的秘密差事了。
再某种意义上说,完全让锦衣卫不知道的事情,是极为罕见的。
不过,即便他们知道了,也不用畏惧:他们不会外传,因为这本就是他们的一项任务
同时,锦衣卫知道了,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圣上知道了。
“五日之内,朕一定给你找个地方,你们到位后,所用的兵器、装备很快就会到来”。
朱厚熜聪明起来,简直是令人汗颜:帝王之术,外加高瞻远瞩,简直是如虎添翼。
不,人家不用添翅膀,真龙天子嘛。
“遵旨,微臣即可着手准备”。
宗武上前拜道。
正欲出门,宗武却似乎想起一件事儿来。
只顾着说鞑靼军的事,差点忘了大事。
“你怎么又回来了?还怕朕反悔吗?”。
朱厚熜打了个哈欠,似乎有些疲惫,见宗武还未出门,又转身过来,倒也没有责怪。
“启禀圣上,微臣还有一件事要禀报,事关上次鞑靼直逼京城一事,请圣上恩准”。
宛平的县衙,石成与刑部戴侍郎对峙良久,双方僵持不下:刑部要将人带走,而锦衣卫强硬不允,最后只得向朝廷请旨。
一等,就是一天。
一天之后,朝廷终于来了旨意。
不过,这道旨意却是:剥夺仲逸一切差事,押入大牢。
圣旨,也真是没谁了。
锦衣卫再威武,皇帝的旨意却是不敢违背的。
这次,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石成也无能为力了。
“石大人,戴某重申一遍:刑部真的不是针对锦衣卫,还请千户大人千万不要怪罪”。
尽管有了旨意,但这位正三品的戴侍郎,还是不敢轻易惹锦衣卫的人。
这绝不是客套。
表面看,这次似乎是锦衣卫占了下风,但戴侍郎丝毫不敢沾沾自喜。
得罪了锦衣卫,尤其是像石成这个北镇府司的千户,一旦他们发起狠来:你死都不知怎么死的。
“既然有朝廷旨意,戴侍郎遵旨便是”。
都在朝中做事,石成明白:这位刑部的戴侍郎已经给足了他面子,包括当初对峙时,他丝毫不敢有半点言语冒犯。
为了差事,场面上的事儿,还是要圆的。
“不过,旨意说是将仲大人押入大牢,你们可不得动用私刑啊”。
石成补充道:‘否则,谁要是不服,我们锦衣卫的兄弟,必定会过来‘问候’他’。
“那是,那是,仲大人身系钦差,我们自不敢怠慢,一切听候朝廷的旨意,按朝廷规矩来办”。
戴侍郎果真说话算话:既未将仲逸押于囚车,更无脚镣、枷锁,还特意安排了一两马车。
是的,一辆篷布的马车。
“仲大人,委屈了,你们二人就在这马车中将就一下吧,反正也没多少路”。
戴侍郎急忙向石成说道:“石大人,你看?这样行吗?”。
石成并未理会,而是吩咐闲杂人等暂时退去,他有话要对仲逸说。
“仲大人,此事颇有蹊跷,定是有人要加害于你,以圣上的精明睿智,也是为了保护你,才这么做的。因为毕竟此时,情况不甚明了”。
石成刻意叮嘱道:“你放心,刑部,也有我们的人,我会吩咐他们照顾你”。
只言片语,但仲逸对石成的举动颇为感动:自己落难之际,他都能如此慷慨相助,足见…………………仗义。
“石大哥,时间紧迫,长话短说”。
仲逸知道,有比自己的安危更为重要的事:“昨晚,你被人叫去,那么晚才回来,我又被人下药,他们似乎有意支开我们”。
昨晚只是怀疑,不过此刻已可以确定:有人要加害仲逸,但他们又不想得罪锦衣卫。
身为北镇抚司的千户………………石成。
因此,那弄出了个重复别人语言的‘傻子’,还有更不靠谱的‘疯子’。
“我觉得,此事与核查朝廷大军与鞑靼战事有关”。
“我们已将仇四、马小武等人关押,通过这些人证:仇鸾向鞑靼俺答贿送财物、向严士蕃走门路、掠夺百姓财物、报送假捷报,基本可以确定”。
仲逸最后以钦差的身份向石成交代:“你务必要保护这批证人的安全,同时,可向当地的百姓核实掠夺财物一事,军中证人也可多找一些”。
宗武想到这个场面吗?
第304章 此人不善
“师妹,如此看来,我要尽快回趟凌云山”。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师兄妹终于见面,仲姝将仲逸押入大牢之事,原原本本向师兄宗武陈述一遍。
自知此事非同小可,宗武终于下定主意。
“我此次回凌云山,除师弟之事与北漠所见所闻外,还要向他老人家打听一件事”。
说起吴风,宗武立刻来了兴致:“师妹,你可曾知晓?师父所著兵书一事,为何一直没有完成?”。
“此事说来话长,一时半会儿,我也说不清”。
仲姝早为此事做了准备:这几年来,她与仲逸已搜集到多部谋略之书,她已一一详著,就等师父明示了。
“你说巧不巧?就是上次北征时我们遇到的那个老头,他在无名山多年,也说是要著书一部,不过他要与另外一人合著,根据个人所学,取长补短而已”。
宗武继续道:“而他所说的另外那个人,当年做过谋士,而且后来神秘退隐或云游四海,总之,没了音讯。
吴风只得在北漠一带深入浅出,经常打听军中战况,尤其是主要将领及佐员,这样的经历……”。
末了,他笑道:“而且,这个人从不许别人说起自己的过去,就连我与吴风大师这样的交情,他连名字都未告知于我”。
嗯……
“以师兄之见,吴风的要找的那个人,就是师父?”。
仲姝自然能听的出师兄的话外之音:这样的经历,这样的脾气秉性,这样的风格,能同时具备的,又有几人?
“师妹,连你都这样说,那必是师父无疑,我即可回凌云山,若师父与吴风二人可合力著书,以他们二人的交情,让他传授瞬间移位之术,自然不会被拒绝的”。
说起回凌云山,宗武简直欣喜不已:“正好,许久未见师父与卫叔叔,还有穆大娘他们”。
如此一说,仲姝也有归去的想法。
但这次,怕是不能与师兄同行了。
“师弟还在牢中,一旦突发变故,无可靠之人在身边,我还是不放心”。
仲姝早已盘算过:“等师弟的事儿解决后,我们再一起回凌云山看师父他们,如何?”。
若论起仲逸身边的人,刑部的五品郎中樊文予自不用说,司狱袁大头算一个,就连堂堂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千户石成,也是全力相助。
即便如此,宗武与仲姝二人,至少也要留一人在京城。
非樊文予等信不过,他们各自都有官差,能帮仲逸的范围有限,更何况,此事背后是朝廷。
而朝廷之后,便是天子了。
无论文谋武功,樊文予、袁大头,甚至连石成等,恐怕都不是仲姝的对手。
话又说回来了,其他人也许能全力以赴,但是有底细的:乌纱是一层,性命是最后一层。
能舍命相救,还是凌云山的师兄妹。
“此去凌云山,正是为师弟的事儿请示师父,此外,还有吴风合著兵书一事,须要师父定夺”。
宗武向仲姝叮嘱道:“我在千户所挑几个可靠的兄弟,他们都是跟着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但凡有所差遣,你尽管吩咐他们去做”。
看样子,宗武迫不及待。
“军务繁重,朝廷会同意你回凌云山吗?这来回需要不少时间”。
仲姝心里再明白不过:以师兄与师弟目前的职务,他们自然无法说出凌云山的经历,更不能说出亦师亦父的………………凌云子。
否则,这个话题一番扯开,便会牵出诸多当年之事,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师兄做事易冲动,尤其眼下师弟入狱,北行之时又遇到吴风这样一个神秘的人物。
两件事凑到一块,就是师兄不顾一切要回凌云山的理由。
仲姝所虑之处在于:一旦他太过着急,误了军务差事,既会受到处罚,更会被别人察觉。
一旦有人察觉异样,难免会牵扯出凌云山。
师父早就叮嘱过:不得向任何人提起凌云山,更不得向外人说起凌云子。
“师妹无须担心,我刚刚从北漠回来,一路劳顿,也该让歇息几天了吧?”。
宗武用略带神秘的口气说道:“师兄我受了密旨,要做一件大事,不过在这之前,给我点空闲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