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乱过后,地多人少,房良按照高顺此前的要求,建立了众多的庄园,皆为高顺的私人财产。
由于这些庄园分布在各县,为了不与民争地,庄园建设的都不大,最大不超万亩,小的仅有三千多亩。
房良主持接收豫州官兵的过程中,对豫州的官兵的战斗力非常鄙视,除了公孙瓒和公孙康所辖的部分骑兵和从辽东招募的那部分步兵外,其他部队做炮灰都不理想。
经过严格选拔,从袁绍、公孙瓒和公孙康的部队中选出两万骑兵和三万步兵,加上徐晃带来的一万骑兵,房良所辖的官兵增加六万。剩余之人全部淘汰为民,这让大量官兵和他们的家属高兴的同时,又为未来的生计感到为难。
中郎将徐晃驻守汝南郡,房良又为其增加五千步兵,总兵力达到一万五千人;太史慈被从鲁国调到淮阴郡驻扎,所辖骑兵增加到一万五千人,作为机动部队,能随时支援四方。
黄忠所辖官兵分别增加五千骑兵和五千步兵;尹礼仍为中郎将,为其增加五千步兵,继续驻守濮阳城。
原济北国国相鲍信被任命为别部司马,统领五千骑兵,代替司马俱的位置,与步兵军司马黄龙一起驻守陈留郡。
公孙度的家臣柳仪,脱离与公孙度的关系后,被任命为别部司马,率领五千骑兵,驻守陈国。
以上诸人皆归黄忠调遣,使得黄忠在四州成为仅次于房良和程立的权势人物。
中郎将张猛无功而返回徐州,州牧许林令其前往广陵郡驻扎,并从当地征招五千步兵。
随庞德一起从凉州迁移来的军人家属被安置在广陵郡,里边有很多人可成为优秀的士兵,许林可不想浪费了。
中郎将吴敦从城阳郡调到琅琊郡驻守,代替张猛的位置。
至此,房良完成对外防御布局,南部沿淮河布防,西部针对颍川郡和河南尹。
不仅如此,房良更是要求把徐州和兖州原来骑兵战马全部淘汰掉,改为民用,要么拉车,促进民间运输业的发展,要么作为农业用,尽快复耕汝南众多已抛荒的土地。
这几年,鲜卑人逃逸,乌桓人被灭除,从异族引进的耕牛数量锐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房良只好用驽马和下等马拉代替耕牛,促进豫州的农业发展,尽快恢复民生。
不过此举却令那些世家大族极为震撼,要知道,中原地区不仅缺牛,马匹更是稀缺,很多土豪都是坐牛车,连匹驽马都不可得,更不要说他们家族的部曲了,更是缺乏战马。
现在机会难得,且数量有限,于是他们争相高价购买;房良也不阻止,只要有钱,便销售给他们;他一是感觉高顺手里不缺战马,其次,这些土豪士族购买了马匹,能替换下牛车,那些牛也会被利用到农业上去,照样促进农业发展。
稳定了军队和百姓民生,房良接下来的行动却令人目瞪口呆,没收袁家的全部家产,解散他们家的奴仆和部曲,并把从袁家没收的耕地分发给他们,让他们成为普通百姓。
仅此一项,便为豫州增加近万人口。
这让高顺下定决心,继续执行打压士族和土豪的政策;历史上曾记载,三国末期,人口不足千万,高顺经过袁家之事后估计,人口大部分都被大家族给隐藏起来了,他必须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存在上百年的袁家便从此烟消云散了,至于袁谭等人,此后只能靠个人能力拼搏了。
高干家是兖州的,当初家族成员在豫州,逃过一劫,不过家财却被董卓洗劫一空,宅子和土地等被郡县没收,高干申请返还,被州郡拒绝。
这也是做给其他势力的军政官员看的;当初返还刘表和刘璋的祖宅,让很多家在高顺势力范围内,却在其他势力为官的人看到了希望,即便在其他地方失败了,可以返回故里;高顺借高干之事,希望让他们引以为鉴。
相对比公孙瓒、公孙度以及陶谦的徐州,袁绍自杀,势力投降,所被接纳的人员也是最少的,就连郡县官员都没有一人留任,全部被解职回籍。
高顺势力战死的或者受伤的士兵,皆得到很好的安置,抚恤丰厚,保证他们无后顾之忧,相反,袁绍势力战死、受伤的官兵却无人问津,无任何特殊照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么明显的对比,是做给其他势力的官兵看的,战前投降和战败投降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公孙康当初在淮阳郡的时候与土豪们处的不错,为了避免公孙度继续实行相似的措施,房良为汝阴郡安排的郡县官员皆为系统人员,加强对公孙度的监视和制衡;令中郎将太史慈驻守汝阴郡也有看住公孙度的意图。
豫州刺史虽是辛评,高顺主要是利用他在豫州的威望,便于稳定地方。
高顺势力实行军政分离,且下边郡县官员等皆为高顺的人,不会出现辛评坐大坐强的可能。
由于高顺没有对管制改革,还是实行汉朝政策,州刺史是很小的官职,薪俸只有六百石,与县令相似,比郡太守差远了,所以,对辛评的任命并不是重用。
彻底铲除袁绍势力,以及他对豫州的影响,最高兴的当属皇亲宗室人员,这算是为刘宠报了仇,以此类推,若是他们有难,房良绝不会坐视不管,毕竟他是帝婿。
对此看不懂的则是士族和土豪,高顺势力对士族和土豪有打有拉,灭除一部分,扶持一部分,冷落一部分,重用一部分,很多原来不看好高顺的家族,见高顺基本统一北方,大事可期,开始动心思了。
uu4711021(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13章世人的选择(上)
(全本小说网,。)
让士族、土豪和寒门之人感觉不解的是,徐州的州郡县官员基本全部留任,公孙家族三郡国的县级官员择优录用了一部分,而汝南郡和陈郡的县级官员一人都没有留任,全部从冀州、青州或者兖州调来的;且当地家族没有一人获得任职的机会。
仔细回味,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之处。
徐州是刺史陶谦主动交予高顺势力的,且陶谦已辞世,儿孙皆未从官,不会再影响高顺对徐州的统治,州郡县级官员全部留任,这很好理解。
他们不知道的是,徐州的各级官员,皆为此前高顺势力早已安插的自己人。
陈国国相骆俊被袁绍毒杀,他的妻子、儿子和女儿却获得了很好的照顾,儿子被送往历城读书,还免费赠送了一处庄园,朝廷赐下谥号为“康”,千古荣耀,可见高顺对忠正之人最为看重。
与之对比,陈国各县的县令等官员,在袁绍来袭之时,要么逃离,要么屈服于袁绍势力,所以他们的品行皆未得到高顺势力的青睐,全部被辞退,这也不难理解了。
公孙家族虽然也是主动投靠高顺势力,但是他们高官得坐,这与徐州情况差异很大,所以才择优录取,辞退一部分,便于安插自己人员,加强对当地的统治。
联姻是与高顺势力建立深密关系且快速上位的最佳捷径,比如郭家家族,诸葛家族、赵云一家、许林一家等;否则,即便靠才能和家族上位,若是在工作中略有瑕疵,也会被弃之不用,比如徐州军师陈登,指挥大军进攻豫州,没有取得应有战功,立即被罢免军师之职,转职为屯田校尉,不管地位还是权力,这个落差非常大。
综合看来,有绝对能力者,高顺势力还是给予任职的机会,只要不断立功,便会得到不断提升,比如程立和黄忠便是代表。
靠家世获得上位的人,在高顺势力中基本没有,这让辖区内的大族和土豪们极为失望。
当初他们不主动出仕,就是感觉高顺出自边疆,若是没有士族的支持,他从哪里寻找这么多读书之人来帮助他管理地方呢?即便高顺势力的兵马再强,也离不开他们这些读书人,现在看来,他们错了,高顺势力不仅不缺人,而是人才济济。
首先,士族内部不团结,总会有人主动投靠,比如郭家家族、审配家族等,一旦投靠,便会带来大量的人才。
其次,寒门之士众多,比如高顺信任的张飞、徐晃、关羽、颜良、文丑、徐荣等人,皆是投靠时间比较早的人,因忠心耿耿而获得高顺的信任;高顺出身寒门,更容易获得寒门之士的认可,比如当初跟随他起家的十多人,现在皆牧守一方,最出色的当属周飞和房良。
第三,便是落魄或者门庭衰败的士族之人,戏志才、程立、田丰、沮丧、郭嘉等人皆是如此。
第四,主动投降的势力,也能带来许多可用之人,比如公孙家族一家,中郎将就有三位,太守一位,别部司马和军司马多位,成为显耀的武将家族。
最后,高顺投入巨资,积极培养自己人,为此先后建立了历山大学,各州、郡、县学,比如这次便从历山大学的优秀学子中调来多人担任县令等职,作为储备人才,此后定会源源不断的提供可用人才。
现在高顺占领北方诸州,将来统一天下、结束乱世的唯一人选,若是不尽快主动投靠,等将来天下已定,他们如何能在新的朝廷中占得一席之地?若是不能成为高顺势力中的一员,按照高顺的行事习惯,他们的家族必将被压制、打压,这对他们来说,是最难以接受。
这些大族之人的心中完全没有对朝廷的忠心,有的只是对家族的利益。
与此有相似想法的不知士族、土豪,那些寒门之士更是积极,此前各类官职皆被士族把持,他们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若是不能主动把握,令家族崛起,那就是个人家族问题,而不能怨没有机会了。
最先准备出仕的是原韩馥的军师兼大将潘凤,当初阵斩华雄,可是为他争取了足够的荣耀。
现在老主公韩馥被杀,袁绍被灭,他感觉该出仕了,以他的才能,不应老死乡野。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