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高顺-第2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兵的士气;要是去救援,很容易被公孙瓒的骑兵追击,他现有的骑兵可不是公孙瓒骑兵的对手。

    让他庆幸的是逢纪主持的涡水河防线非常稳固,没有受到公孙瓒的攻击,不过涡水对岸地盘尽失。

    不过更让袁绍难看的是梁国国王刘弥,宣布支持朝廷任命的州牧公孙瓒,斥责袁绍和袁遗自私自利,盘剥百姓,打击士族,发动战争是为私利,自称州牧乃是造反。

    袁绍愤怒之下,也顾不得面子了,命人将陈国国王和国相以及他们的家人押回汝南郡,严加看管,就怕梁国和沛国的事情再次发生。

    不过此举却惹来朝廷、董卓、公孙瓒以及皇室宗亲等对袁绍连续声讨,令袁绍颜面尽失。

    董卓对豫州的局势非常满意,对公孙瓒大加赞赏,宣布免除豫州公孙瓒控制的地盘三年税赋,恢复民生;并令牛辅给予公孙瓒必要的支援。

    此举更令公孙瓒信心大增,官兵士气更加高涨。

    只留下五千骑兵驻守谷熟县城西侧,便令袁遗无法出城。公孙瓒坚信,继续围城,不出两月,城内必然因粮食耗尽而大乱;其他骑兵布置在梁国南部,准备应对袁绍的援兵。

    逢纪、许攸等人出谋划策,想了很多办法,皆被袁绍拒绝;特别是许攸建议与公孙瓒和谈,救出被围困的两万士兵,与公孙瓒以涡水为界,保持和平稳定,被袁绍痛斥一番;袁绍明白,他与公孙瓒的战争是生死之战,失败就意味着死亡,直到一方出局为止,公孙瓒现在占据上风,绝对不会与他和谈。

    袁绍想集中兵力与公孙瓒决战,被逢纪等人阻止了,若是决战失败,则再无翻身的机会。

    谷熟县的战争,吸引了中原人的目光,让袁绍救也不是,放弃也不是,非常难受。

    三月,城内粮食基本耗尽,袁遗心急如焚,若是不再拿出方案,别说那是士兵,就是城内的大族也会造反,无奈之下,求助城内县长,让其出城与公孙瓒谈判,愿意向公孙瓒投降,换取官兵们一条活路,这样的话,至少还能为袁家挽回一点面子。

    公孙瓒爽快的同意袁遗的请降,宣布不杀一人,并善待投降的官兵和百姓,就是袁遗他也不会杀,会放其南下。

    公孙康建议送袁遗到洛阳,由朝廷处理比较好,不过被公孙瓒直接拒绝了。

    成长于边郡的公孙瓒,更看重实际利益,对那些虚名并不看重,袁遗军事、政治才能平平,就是放归袁绍,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杀之还影响了他在士族中的威望,得不偿失。

    根据公孙康的建议,公孙瓒从谷熟县投降的两万人中选拔了一万步兵,剩余步兵,有家口的回归家庭,没有家口的被集中起来实行军屯;这是公孙康在辽东的时候看孙成组织过军屯,故此学以致用,借鉴而来。

    公孙瓒对公孙度的建议大家赞赏,战乱以来,梁国人口流失严重,特别是横县、下邑等三县,人口基本被吕布和成廉劫掠干净了,土地全部荒芜,有了这些退伍的军人耕种,明年至少能提供四万官兵的军粮,将大大减轻他的财政压力。

    至于袁遗,公孙瓒则是从袁绍处索取了千匹战马,然后才放其单身渡过涡水河;袁家总算保住了一丝面子。

    公孙瓒在豫州站稳了脚跟,有了稳定的根据地,不过暂时他无力继续进攻,必须好好的消化现在占有的地盘;而袁绍也无力反攻,他需要的也是稳定发展;曹操名义上接受袁绍的管理,不过独占颖川郡,自成一股势力;至此豫州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谁都奈何不得谁。

    uu4711021(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00章陈国独立

    (全本小说网,。)

    公孙瓒扩大地盘并稳定后,立即派人向济阴郡太守成廉索要薄县,成廉不想与公孙瓒发生矛盾,便归还了薄县,公孙瓒见成廉不足为虑,顺势占领了己氏县,成廉见公孙瓒如此强势,只能忍气吞声,默认了这个事实。

    公孙瓒又调整区划,把薄县归还梁国,把济阴郡己氏县和陈国的柘县也划归梁国管辖,而下邑和砀县依旧归沛国管辖,这样的话,梁国依然是管辖八县;沛国令八县;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被任命为校尉,驻扎柘县,防备陈国,并随时支援淮阳郡的战事。

    新占领的临睢、太丘、建平、酂县、郸县等五县则划归淮阳郡管辖,淮阳郡共领十五县,太守公孙恭负责涡水防线与袁绍对峙。

    公孙瓒共领三十一县。

    整个豫州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此时去存在着一片乐土,那就是陈国。

    虽然袁绍宣布陈国归他管理,不过那也仅仅是名义上归他管理,他实际战领的陈国地盘只有涡水河北岸的柘县,以及陈国和沛国交接地区的狭窄通道;剩余八县依然归陈国管辖;现在柘县被公孙瓒占领,袁绍也就失去了名义上对陈国的管辖,完全退出陈国的辖区。

    董卓势力的郭汜、胡轸、吕布等人,皆没有胆量去陈国劫掠;曹操也仅仅是在陈国的扶乐县做过短暂的驻扎,随后便全部进入到颖川郡。

    不是众人不想占陈国的便宜,是无人有绝对的实力能够占到便宜。

    陈国的国王为刘宠,国相为骆俊,吏员有许瑒等人。

    陈王刘宠勇猛过人,善长使用弓弩,箭法非常高超,可以十发十中,而且都是射在同一处。

    国相骆俊,字孝远,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精通经史,又懂军事韬略,任内励精图治,深得民众爱戴。

    中平年间,黄巾军起义,所向披靡,郡县官吏丢下城邑各自逃走,各地农民群起响应;陈王刘宠家里藏有大批强弓利箭,他招募勇士把守陈国首府陈县即今淮阳,对城外各路口都亭严加防范;由于陈国没有内应,乱不起来,所以社会秩序比其他郡县安宁。

    这时的邻郡,尤其是颖川郡长社之战以及汝南郡和黄巾军曾展开大战过的葛陂之战,都因与陈国相近,灾民纷纷涌进陈国境内。国相骆俊对外来的饥民,像对待陈国的百姓一样慷慨解囊,满腔热情,他下令打开公仓,将粮食拿出来分发接济,致使数以万计濒于饿死的难民能够活下来,骆俊还把自己的薪俸捐献出来,缝置了大批衣服,施舍给受冻的灾民御寒。

    骆俊的国相职务主要是治民,黄巾之乱之后,他始终把民众直接利益放在首位,从爱民为民的角度出发,在创导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奖励生育,民间妇女分娩之后,不管生男生女,他都送上一份丰厚的食米与畜肉,给产妇调养身体,使之更好地养育婴儿,并说明这是陈王的恩德。

    骆俊治郡有方,使陈王刘宠在保卫陈国安全的军事防御行动方面有了强有力的后盾。

    关东会盟后,战乱频发,刘宠聚兵把守国邑陈县外围陈国属地阳夏县城即今太康,使各路兵马不敢乘机偷袭,陈国境内因而未受战祸。

    邻近的郡县群雄割据,战争频繁,导致民不聊生;骆俊居安思危,协同刘宠做好防御,保障民众的安全,并积极收纳周边郡县的流民。

    汝南郡由于黄巾之乱以及袁绍的残酷盘剥,致使人口大量流失,人口从二百多万衰减到百万。

    而此时陈国人口远远超过汝南郡,多达二百多万口百姓,军队达到十余万人。

    更难得的是陈国境内不仅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社会安定,百姓对骆俊的政令乐于顺从,官民相安,农民勤事生产,而且天公作美,粮食连年丰收,别的地方天灾接连不断,只有陈国境内家家户户安居乐业,有吃有穿。

    对这样富裕的地方,曹操、袁绍和公孙瓒都想据为己有,可是谁都不愿先动手。

    陈王刘宠不仅武艺高强,智谋更是高人一等,且野心勃勃,绝非循规蹈矩之人,否则也不会在黄巾之乱之时便敢于组织军队自保,更不会在关东会盟的时候组织起十万大军以自保,这在东汉诸多国王中唯一有此胆量和行动者。

    他能以保境安民的理由说服国相等人组建十万军队,并令国人信服,可见他的狡猾和足智多谋。

    他拥有十万军队,却不参加会盟,去打击董卓,解救皇帝陛下,可见他野心不小。

    原来豫州有韩馥、袁绍和曹操三股实力,在董卓军事的压迫下团结起来进行抗争,没有人敢对他动手。

    现在局势发生变化,公孙瓒、袁绍和曹操的关系稳定下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谁都奈何不得谁。

    而董卓减少了兖州的驻军,使得豫州没有了强大的外部压力,豫州各势力可以放心的内斗了。

    此时,若是豫州其他三股势力联合对他动手,他则无法同时应对三个方向的进攻。

    为了谋求自保,他必须寻求突破;为了长远的计划,他也必须有所行动。

    刘宠看的非常长远,此时未成年的皇帝成为董卓的傀儡,董卓把持朝廷,号令天下;而天下大乱,各军阀在稳定之后必然不会继续听从朝廷号令,最终的结局便是另立新君。

    而他刘宠是汉明帝刘庄的玄孙,根正苗红,是新君的最理想人选,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提高他在朝廷的知名度,提高在诸位军阀心目中的地位。

    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的准备,初平二年五月,刘宠屯兵陈国阳夏城,对外宣布,陈国忠于朝廷,不参与军阀混战,为求保护辖区百姓免遭战火屠戮,他自任辅汉大将军,保境安民。

    阳夏是中原名城,兵家相争之地,夏王太康迁都于此,故称阳夏;其死后又葬在此地,人们因之又称阳夏为太康。

    刘宠驻扎阳夏城,有深意,有暗示。

    他考虑的很全面,刘宠认为,他为辅汉大将军,是忠于朝廷的,以董卓为首的朝廷必然不会进攻他,否则,他们便是反汉;而暂时归于朝廷一派系的牛辅、成廉等人以及公孙瓒,也绝不干贸然进攻陈国;袁绍和曹操,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