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架样机有两架在测试中途发生坠落。剩下的一架也因为可操控性太低,严重偏离了预设的执行轨迹。
测试工作结束后,一零九所相关的设计人员连夜开起了总结会议,曲森和周莉也应邀参加。
因为有无线载具研究院的领导参加,曲森虽然对反步兵型号的设计有了一些想法但并没开口,和周莉一起全程旁听。事后让周莉,把自己的想法转述给了设计小组。
其实曲森的想法非常简单,测试的反步兵型号,因为采取了定向破散,战斗部是单面引爆。曲森觉得这就是造成攻击扇面不稳和杀伤不足的根本原因。
他觉得既然无人机都可以作为消耗品,那为什么不多浪费一些起爆炸药。采用类似于无后坐力火炮的原理,用尾流抵消战斗部爆炸生成的反用力,另外这样的话,还可以提高爆出钢珠的动能。
把思路再拓展一下,发烟二号其实也可以在工作时,同步向上喷出烟雾,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烟雾薄且不均匀的情况,也可以抵消掉发烟部工作后产生的向上的作用力。
其实曲森的想出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根本没什么技术含量。他自己说给周莉的时候心里都是发虚的,以为一零九所的设计师们,因为别的技术上的限制,才没有使用类似的设计。
对于曲森的想法,周莉虽然觉得可行,可也觉得似乎方案太简单了一些,向两个攻关小组反应的时候,也觉得人家设计人员不会连这么简单的解决方案都想不到。
哪知道曲森的想法反应过去之后,两个攻关小组大为兴奋,白天完成了电子版模型,连夜就开始了电脑环境下的模拟运行推演。
第二天上午经过不断的修改,得出的结论居然是,曲森的解决方案,是现有的模拟方案中效果最好。而且生产成本和实现难度也是最低的。
这个结论让原本属于观摩嘉宾身份性质的曲森,得到了一零九所前所未有的重视。甚至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他真正参加进研发项目组中。
对于人家的重视,曲森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之所以能这么快的给出改进意见,一个是因为他的发散性思维确实不错。另一点就是攻击部件的研发小组,在确认了设计方向后,思维暂时的进入了死角。
其实自己能想到的,人家设计人员只要从死角中随便转头看上一眼,很容易就可以想得到。
另外自己在专业性上,跟人家根本没法比,虽然碰巧有了一点儿贡献,但长期看来,就算加入了设计小组也多半是个闲人。
为了防止接触时间一长,自己的“伪高手”身份被人家看破,到时候大家都尴尬。所以曲森以自己还在上学为理由,果断拒绝了一零九所的邀请。
对于曲森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拿到本科毕业证,这一点一零九所的人也是知道的,在邀请了曲森两次,都被拒绝后,也就放弃了。
不过所领导还是表示,以后所里的相关设计都专门会给曲森一份,让他帮着“参谋参谋”,并欢迎多提意见以及设计思路。
其实一零九所领导的这个表示,形式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各设计组的所有设计,都涉及到无线操控,曲森又总在吴教授那混,所以就算他们不说,曲森也一样能看到所有的设计图。
真要有了什么好的想法,曲森也肯定会通过吴教授或者五一一所那面反应。
不过不管怎么说,曲森脑袋上面那顶原本有激励性质的“编外研究员”的帽子,这回算是戴实了。
相信一零九所以后有了成品,在产品介绍上,曲森除了作为“秦弩”的原始发明人,还会被标注上,在研发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
别看只可能是简单的多了一句话,但对曲森今后的军旅生涯,可能会有完全无法预计的帮助。这绝对可以算做是他不长的军旅资历中,笔墨颇重的一笔光彩履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二百零七章:重量级论文
(全本小说网,。)
曲森和周莉回到学校之后,岳建军已经休完了短暂的假期回部队去了。
吴教授之前就主持了小型战场战术干扰仪的研发,有了这个底子,战术性无人机的设计很快完成,进入工程机测试阶段。
一期测试结果达到设计预期后,吴教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带着学生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奔波着,在不同的地域,模拟各种战场环境,做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余下的时间也基本都泡在一零九所。
周莉和李莹跟着导师在外面忙活,曲森除了一直关注着小型无人机项目的推进进度,另一面也开始真正用心的投入到通信指挥专业的各种实践课中。
实践课这东西,过考试和真正的精于操作完全是两码事。在曲森开始时的想法里,觉得通过考试,甚至成绩达到优秀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所以一直都没太上心。
不过韩振江那面透话,师里已经跟学校方面沟通过了,曲森的实习单位就是五师。对于回老部队实习,而且就在韩振江的眼皮子底下,曲森可不敢大意。
别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犯点儿低级错误,或者在业务上表现的生涩,所有人都会觉得很正常。不然还要实习这个环节干嘛,直接授衔上岗不就完事儿了。
不过这样宽松的要求,肯定不属于曲森。别的实习生犯下低级错误可以理解,可曲森如果犯了,那就太打脸了。五师的领导干部们会诧异,曲森自己也绝对不允许那种情况发生。
所以曲森要让自己在实习开始前,对各平台的掌握,从考试成绩上的优秀,变为实际应用上的优秀。
在时间进入六月下旬的时候,身在一零九所的周莉通过电话通知曲森,她和李莹要写一篇关于小型无人机军事用途展望的论文,并要求曲森也参与进来。
发表专业领域内的技术性论文,是研究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不过周莉把目标定得比较高,想把论文直接投给军内一本核心科学技术类期刊。
曲森刚听到周莉的决定时,有些觉得扯淡。那本期刊的选刊,学校图书馆就有,在上面发表论文的都是些什么人。随便翻出一个都是各领域的大拿,博士生都很少露面。如果说周莉老爸或者吴教授那个级别的人物在上面露露脸,还是很有可能的。
周莉、李莹俩硕士研究生,外加他这个本科学历还没拿到手的进修生投稿过去,简直就是在闹笑话。迟迟钟鼓
对于曲森的想法,周莉却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小型无人机的实用性开发方面,三个人实际上已经站在了国内研发的最前沿上,而且对于小型无人机的性能以及可能的延展性,都有着很深的了解。
现在那批高级别的研究者们还在尽全力完善研究,等着回头拿着成品“放卫星”露脸。可是对他们三个学生来说,这时候把论点和可行性展望抢先抛出来,在大量实际应用积累的基础上,必定能做到言之有物。
有了这些基础,谁说论文就不能登顶军内核心刊物了,硕士研究生在上面发表文章也不是没有过先例。而且吴教授已经答应成为指导老师和推荐人。
曲森听完周莉的分析,直接被说动心了,跟着俩硕士研究生混了这么久,他也明白了一个技术性军官发表过有重量级的论文意味着什么。
俩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番后,决定分头从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四个方面整理出大纲,然后放在一起综合后,想让吴教授帮着捋顺一下,再开始动笔。
主意打定后,周莉和李莹开始利用空闲时间理顺思路,从现有案例和各种文献中整理大纲。
而曲森呢?
坐在学校机房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学习怎么写论文。
没错,曲森确实在学习怎么写论文。
对于他来说,唯一一次写论文的经历,就是完成大专毕业前的硬性要求。
仅存的印象,就是那篇不知道算不算论文的东西,是围绕着闪存技术的应用前景写的。至于具体内容,全是网上左抄一段,右改一段拼凑的,现在差不多都已经忘光了。
不过从他顺利拿到大专毕业证这件事来看,那篇“论文”应该还算是合格的。
依照周莉的想法,三人马上就要开始动笔的东西,完全是从无到有自己弄,好多论点、论据都是通过三人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的,连可以参考的文献都不多。
这让连论文最基本的格式和写法都不了解的曲森,如何动笔。只能先从最基础的格式开始恶补。铁血兵戈
好在三人准备撰写的论文是属于应用型论文,主要是通过实证调研和已经掌握的数据资料,进行小型无人机军事范畴中的功能性和延展性的判断和分析。
所需的内容素材,三人都有大量的实践数据支撑。
他们要表述的东西跟一零九所和五一一所的工程师们,以后准备发表的,更加有针对性的专项论文,也没有太大的冲突,而且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两个所的领导很快同意,三人可以引用现阶段部分取得的实验数据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再加上有吴教授帮着把关,论文在六月底的时候便基本完成,又润色了一番。带着吴教授的推荐信,以军网邮件的形式,发送了出去。
这篇以新技术运用为特点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论文,很快引起了接投刊物审核人的注意,通读后与刊物总编沟通了一下,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因为这篇论文一旦发表,将是非常有重量级的东西,周莉和李莹得了吴教授的批准,暂时离开联合研发小组,回到学校与曲森一起按要求做进一步的修改。
在学校已经放假一周后,论文终于形成了两个版本,再次通过军网邮件发送出去。三天以后,公共刊物发表的版本过审。准备发表在内刊,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