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初战不利,在幽州附近却被王莽手下大将苏献杀得大败,刘秀孤零零一个人从战场上逃出来,并且胸前受了刀伤,左腿还中了一只毒箭。

    按道理,这么重的伤,又没人照顾,刘秀应该是死定了,但是,当他重伤倒地即将昏迷的时候,一颗桑椹正好从树上掉下来,掉进他嘴里,他迷迷糊糊就把这颗桑椹给吃了。

    吃了桑椹之后,他发现,自己竟然好多了。

    于是他便在桑椹树附近躲了起来,每天就靠桑椹充饥,一个月后,他胸前的刀伤竟然奇迹般的好了,腿上的箭毒也消了,身体渐渐恢复了健康。

    他当上皇帝以后,感念那颗桑椹树的救命之恩,特意写了份诏书,封桑椹树为王,结果,传诏的太监错把桑椹树旁边的椿树当成了救驾的功臣,直接将诏书对着椿树念了。

    这就是桑树救驾,椿树封王的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这个故事的真假已经无从考据,但是,桑椹能补血益肝却是真的,平阳的百姓听说之后,便开始到处寻找桑椹。

    凑巧的是,这会儿正是桑椹成熟的季节,平阳的桑椹树还不少,于是乎,每天都会有老百姓提着一篮篮桑椹来到县衙,张斌怎么吃都吃不完,最后只能按医书上记载的办法,将桑椹加工成桑椹干,保存起来,慢慢吃。

    当然,补血的东西不光有桑椹,平阳老百姓也不是光送桑椹。

    像农村最常见的鸡蛋,其实也有滋阴补血的效果,《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鸡子黄,气味俱厚,故能补形,昔人谓与阿胶同功,正此意也。

    一般有点钱的农户都会想点办法送点鸡蛋过来,已表达自己的心意。

    至于更有钱的,那就是直接送鸡了。

    这个鸡并不是一般的鸡,而是乌骨鸡,也就是乌鸡。

    还有龙眼,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桂圆肉。

    乌鸡炖桂圆,这是农村人都知道的补血圣品,当然,这个主要还是治疗崩漏带下的,张斌亏的这点气血其实还不算很严重,还不需要这么猛补。

    但是,不管是小六婶还是小云,甚至是谢正刚、吴士琦都想着法子给他补血益气,就算老百姓不送这些东西,他们也会想办法去给他找,给他买,现在老百姓天天送东西来,那还不是逮着他让他猛吃。

    天天这么补,真是补的他血都快喷出来。

    不到半个月时间,他的伤口竟然奇迹般的愈合了,除了不能怎么使劲,其他都跟正常的时候差不多了。

    这下,他更坐不住了,他开始四处下乡走访,查看。

    他最关心的还是土豆和红薯的种植,因为他知道,可怕的天灾就要降临,传统粮食作物的改良已经来不及拯救亿万黎民百姓,唯有推广高产的土豆和红薯才能救人于水火。

    对于土豆和红薯的推广,他最担心的莫过于发下去的种子被人给吃了,毕竟种下去还要几个月才能有收获,现吃的话,马上就能吃几天饱的。

    还好,这个时候还没有开始闹饥荒,平民百姓也只是吃不好,吃不饱而已,还没到饿的哇哇叫的时候,发下去的种子,还没人当口粮吃掉。

    接下来就是开荒的问题了,平阳大部分都是丘陵地形,荒山倒是不少,要开出几千亩荒地还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这个荒山也存在一个归属问题,中间的牵扯,如果没人积极去调剂,还真有点推不动。

    张斌下到乡里,遇到最多的就是这种问题,所有农户都想种土豆和红薯,因为两千多斤的亩产已经摆在那里了,几百人看到,这个是不用怀疑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山地,你想种,还得有地方。

    要办成这件事,其中的曲曲折折,可谓复杂无比,好在张斌在平阳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了,再加上几个主要的乡绅都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最后历经曲折,他还是让绝大部分平民百姓都种上了土豆和红薯。

    有很多事就是这样,你光畏难,光看着,而不付诸行动,那么,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唯有用心去做,才能成功,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努力,土豆和红薯基本已经种下去,接下来,就等丰收的季节了。

 第一卷 第五十四章 大败荷兰

    十七世纪初期,正当大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贪腐横行、内斗不止、国势江河日下时,欧陆各国正通过殖民扩张,疯狂掠夺,逐步走向富强。(全本小说网,https://。)

    这一时期,最初的两大殖民强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正逐步丧失海上霸权,新兴的海上强国荷兰正逐渐崛起,为了在远东进行殖民扩张,垄断东方贸易,荷兰于1602年成立了具有国家职能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启了对远东地区的殖民掠夺。

    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便派遣韦麻郎率领三艘战舰占领澎湖马公岛,并役使当地人民“伐木筑舍,为久居计”,意图以此为殖民据点,垄断大明与欧陆的贸易。

    大明福建总兵施德政令福建都司都指挥使沈有容率兵当面责问,荷方理屈,于当年十一月退出澎湖。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再次派出七艘战舰外加九百余名战士,占领澎湖,并封锁漳州出海口,使得大明水师无法出港,大明朝廷闻讯,随即命令福建巡抚南居益组织水师将荷兰人赶出澎湖

    天启四年二月,南居益亲自乘船抵达金门,下令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率战舰两百余艘,水师官兵一万余名,登陆澎湖,与荷兰殖民者接战。

    但是,由于荷兰殖民者在岛上建筑了坚固的工事,再加上他们的坚船利炮,明军久攻不下。

    天启四年七月,南居益令福建都司沿海各卫所调集福船战舰前往支援,开始对澎湖的荷兰殖民者发动总攻。

    天启四年八月,明军兵分三路,直逼荷兰殖民者在澎湖修筑的城堡,荷兰殖民者终于不敌撤离,守将高文律等十二人被明军生擒。

    经此一役,大明收复了澎湖各岛,荷兰殖民者被迫撤往东番,欧陆列强见识了大明水师的厉害,后面十余年都没再敢打大明的主意。

    但是,由于明军没有乘胜追击将荷兰殖民者彻底赶出东南海域,以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番站稳脚跟,逐渐垄断了大明、东瀛、朝鲜和欧陆的贸易,并勾结海盗,肆意劫掠各国商船,最终导致大明与荷兰爆发了一场堪比鸦片战争的大战。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略过不表。

    话说荷兰为破坏西班牙、葡萄牙和大明的贸易往来,早就开始勾结海盗,在东南沿海劫掠各国商船,此次在澎湖被大明水师围殴,他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为减缓澎湖方面压力,分散明军兵力,荷兰从六月份就开始联络海盗,对大明东南沿海展开了劫掠。

    其中受海盗滋扰最严重的当属福建北部的福州府、福宁州和浙江南部的温州府、台州府。

    这四个州府沿海各县均遭遇小股海盗的袭击,损失小的,数个村庄被洗劫,村民四处逃窜,损失大的,沿海的村庄都被海盗给端了,不但财物被洗劫一空,连人都被海盗掳去不少。

    唯有温州府平阳县,县令张斌亲率乡勇抵御海盗,虽右臂被箭矢贯穿,却保住可老百姓的财物,整个平阳,可以说未遭受任何损失。

    仅此一点,张斌便远超同济,年底考评优等,貌似已不成问题。

    当然,这点功勋和澎湖的大胜比起来并不算什么,可别小看了荷兰派出的这点军队,哪怕是一个数百万人的土著国家,恐怕都要在荷兰这点兵力下覆亡,但是,大明不但将其击败,还俘虏了他们的守将,这在世界殖民史上都是很罕见的。

    澎湖大胜之后,南居益将荷兰守将高文律等押解至京城,明熹宗并“祭告郊庙,御门受俘,刑高文律等於西市,传首各边,以昭示天下”。

    而平阳县令张斌的功绩,也不知是地方州府忘了上报还是党争过于剧烈没空搭理他这个小县令,吏部甚至连一句表彰都没有。

    张斌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过,荷兰既然已经败退,海盗自然不大可能再登岸劫掠,困在平阳县衙的五百多名“苦力”也可以回福建了。

    送别了二哥张冠,自己的伤势也好的差不多了,他又开始关注土豆和红薯售卖的问题。

    毕竟土豆和红薯的产量摆在那里,一亩产量就相当于十二石左右,就这还只是一季的产量,一般农户家里,只要不是太过于缺乏粮食,这么多土豆和红薯他们是吃不完的,必须卖掉一部分,变成现钱,才更有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

    而正好此时,乡绅汤显找来了一个在整个温州都排的上号的大商户,结伴来到县衙,来找张斌商量土豆售卖的事情,张斌自然是欣然接待了这两人。

    话说这会儿商人不是地位低下,甚至比匠户的地位还低,汤显这样有名的乡绅怎么会与一个商人结伴而行呢?

    其实,在明朝,商人地位并不是一直很低下,大明立朝之初,由于太祖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对商人存在偏见,所以,商人地位很低,他甚至明文规定,商人连绸缎衣服都不能穿,足见他对商人的歧视。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人越来越富有,他们便想方设法开始谋求社会地位。

    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像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就出于商贾之家,还有很多商人则通过联姻的方式,攀附权贵,促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实,这会儿,大商人的社会地位差不多已经赶上乡绅了,或者说,很多商人,其实就是变异的乡绅,只是他们手中掌握的不是土地,而是各种商品。

    像这次与汤显结伴前来拜访的大商人高赞其本人就有秀才功名,而且生意做的很大,在整个温州府几乎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