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树初闻言,点了点头,又朝那参将拱了拱手,这才催马和孙标等百余特战营精锐一起,赶到车队前面,直奔对岸。
他们还未跑上河对岸,上面已有一队队明军从垫好的斜坡上跑下来,那装束如同先到的那一骑一样,又破又旧,但是那气势同样彪悍无比,他们跑下来自然不是来接李树本一行人的,而是来接马车的,毕竟一辆马车上的粮食有千多斤,如果不在后面推,马要拉上去是很费劲的。
孙标也不认识这些人,只能带着李树本一路奔上河岸,这时候,孙传庭已经在数员将领的护卫下打马过来了,孙标连忙打马上去拱手道:“小的参见孙大人。”
孙传庭猛一见孙标,不由一愣,过了片刻他才恍然道:“噢,你是双全麾下的亲卫,叫什么来着,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孙标连忙拱手道:“小的孙标,奉大人之命护送药圣后人前往西安义诊。”
孙传庭一拍额头尴尬道:“对对,你叫孙标,还跟我是家门呢,看我这记性,哪位是药圣后人啊?”
孙标连忙将李树本引过来给两人介绍了一番,孙传庭略带希冀的道:“不知李先生是否有空,西安那边义诊完,你能不能来绥德和榆林义诊几天啊,边关将士向来缺医少药,受病痛折磨的不知凡几,如果先生能来义诊几天,孙某感激不尽。”
他这有为边军将士考虑的成分在里面,更多的还是想拉拢人心。
果然,他这话一出,后面几位秦军将领立马露出感动之色。
李树本见状,连忙拱手道:“大人有命,小人怎敢不从,西安事了,我一定来绥德和榆林义诊几日。”
孙传庭闻言,欣慰的点了点头,连道多谢。
两人寒暄间一辆辆运粮的马车被推上河岸,孙传庭告了声罪,开始安排秦军将士护送着马车往绥德而去,这粮食终于续上了,最大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操练新军了。
其实,这些新军操练压根就不用他怎么操心,有尤世禄等宿将在,再加上秦军士卒本来就是边兵,只要将各级将领定下来,稍微操练一下,便是一只精锐之师,就像现在,才刚刚招募一月左右,秦军将士行军便已丝毫不乱,俨然跟百战老兵毫无二致。
当时就曾有人云,卢象升的天雄军成军需要数年,而孙传庭的秦军成军只需一月,倒不是说孙传庭练兵的本领比卢象升强,主要榆林镇的兵源素质远远要比大名府附近的乡勇要高的多。
第六卷 第三十五章 怀庆府
孙传庭正在榆林镇操练秦军,卢象升正在山西整顿兵马,而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等农民军三十六营却在河南如鱼得水,再次发展壮大。(全本小说网,https://。)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名府一战不是打的农民军狼狈逃窜,损失惨重吗,怎么才过去几个月,他们又发展壮大了呢?
原因无他,还是因为土地兼并,河南可以说是整个大明土地兼并最严重的一个行省,李于麟《送客河南》中一句“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就道出了河南土地兼的严重程度。
有明一朝,光是受封河南的亲王就达到了十四位,而到崇祯朝,留存的亲王还有七位,分别是开封的周王、洛阳的福王,卫辉的潞王、彰德的赵王、怀庆的郑王、南阳的唐王和汝宁的崇王,而整个河南才八府一州,也就是说,没有分封给亲王的仅归德府和汝州两个小州府,其他地方都是藩王的天下!
明初统计,河南的总耕地面积才一百多万顷,而这些藩王,每人手里最少都有数万顷耕地,像潞王,刚就藩时就有封地四万顷,后面不断通过兼并和接受投献,整个卫辉府的耕地十有八九都归入其名下;又比如福王,刚就藩时就有封地两万顷,他兼并土地更加疯狂,不但是洛阳周边,他的手甚至伸到了湖广和四川!
当然,这两位都是万历年间分封的,明神宗有点任性胡来,给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分封土地的时候不管不顾,动不动就是几万顷,其实明初的时候还没这么厉害,就算是亲王封地也只有几千顷,但是,架不住这些人能生啊。
比如开封府的周王,第一任周王可不得了,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亲兄弟,这里所谓的亲兄弟是指不但同父,而且同母,所以,明成祖上位之后,他风光无限,封地一扩再扩,而且他的儿子也都获得了分封。
他有多少儿子呢,他总共有十五个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周王之位,其他子嗣分别被封为汝南王、顺阳王、祥符王、新安王、永宁王、汝阳王、镇平王、宜阳王、遂平王、封邱王、罗山王、内乡王、胙成王、固始王。
他还有十个女儿,分别被分封为仪封郡主、兰阳郡主、信阳郡主、南阳郡主、永城郡主、荥阳郡主、新乡郡主、宁陵郡主、宜安郡主、陈留郡主。
这一大家子,半个河南都成了他们的天下,光周王府一系,兼并的土地就达到了几十万顷!
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这些皇室宗亲不但名下的土地不用交一分一厘的税,朝廷每年还要给他们发放禄米,这所谓的禄米就跟官员的俸禄一般,年年发放,但是,他们的俸禄却比官员高的多。
按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皇室宗亲爵位是依次递减的,比如,父亲是亲王,他的儿子就全部封为郡王,父亲是郡王,他的儿子就全部封为镇国将军,以此类推,朱元璋共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定下了八等爵位,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朱元璋也是从小穷怕了,饿怕了,生怕他的子孙后代跟他一样挨饿,为了防止自己的子孙后代挨饿,他给这些爵位都定下了禄米,也就是说,这些人什么事都不用干,每年都能获取惊人的俸禄。
这个俸禄的标准是:亲王每年禄米一万石,郡王每年禄米两千石,镇国将军每年禄米一千石,辅国将军每年禄米八百石,奉国将军每年禄米六百石,镇国中尉每年禄米五百石,辅国中尉每年禄米四百石,奉国中尉每年禄米三百石。
这个标准,以明初的情况而论,应该不算多,因为那个时候,整个大明朝廷的税赋就达到了四百多万石,而朱元璋总共才二十六个儿子,不到一百个孙子,也就是说,他皇室一族所享用的税赋还不到整个大明税赋的一成,这个比例的确不算高。
但是,这里面有个简单的数学问题,那就是乘法,朱元璋要是学过乘法,估计就不会定下这么荒唐的政策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如果会乘法,简单的算一下就能明白,他这么搞迟早是要亡国的。
很简单一个问题,他的后代如果都跟他生育能力差不多,那就恐怖了,他能生出二十多个儿子,他二十多个儿子就能给他生出四百多个孙子,他四百多个孙子就能给他伸出八千多个曾孙,八千再乘以二十,再乘以二十。。。。。。。
这个数量有多恐怖,他压根就没想过,他的子孙后代这么繁衍下去,整个大明承担的起吗?
很不幸,大明根本就承担不起,嘉靖时期,监察御史林润就统计过,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万石,而禄米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
这个数据很明显能说明问题,大明发展的速度压根就跟不上皇室宗亲的繁衍速度,到嘉靖年间,大明的税赋收入增加了将近两倍,但是皇室宗亲的禄米却增加了二十倍,所以朝廷能支配的税赋不增反减!
嘉靖朝还只能算是一个分水岭,大明的税赋两百余年才增加了两倍,但皇室宗亲的禄米两百余年却增加了二十倍,这又是个简单的数学题,再过一百年会怎么样?
一切正常的话,再过一百年,大明所有税赋刚刚够支付皇室宗亲的禄米!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元璋怕自己的子孙后代会没饭吃,会挨饿,却不想想,老百姓该怎么活。
所有税赋全部支付皇室宗亲的禄米了,所有土地全部被皇室宗亲兼并了,老百姓该怎么活?
当然,如果风调雨顺,老百姓应该勉强还能活,因为皇室宗亲不可能自己去种地,他们总要雇佣佃农去种地,要让佃农给他们种地赚钱,就不能把佃农饿死,因为佃农全饿死了就没人给他们种地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应该还是想的到的,所以,在没遭受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时候,大明各地还是比较平静的,佃农虽然累,虽然没有积蓄,但勉强还有饭吃,还能活下去,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大可能造反的。
但是,一旦遭受天灾,那就不好说了。
这个时候,如果皇室宗亲能再聪明一点,拿出一部分粮食来赈济灾民,或许还不会有什么事,各地藩王却偏偏都信了福王朱常洵的邪,不但不拿出粮食来赈济灾民,还不减一分一厘的租赋!
所以,当农民军仓皇逃窜到河南的时候,很快便发现,他们来对地方了,这里就是他们的福地,这里的老百姓已经被逼的走投无路,濒临造反的边缘了,他们这一来,顿时如同星火掉进了干枯的原野,一发而不可收拾。
他们才逃到开封府,在黄河北岸延津、阳武、封丘三县窜了一圈,队伍又扩充到十余万人,这里的老百姓实在是被压迫狠了,一看到农民军打土豪分粮食,便毫不犹豫的加入进来,短短几个月,三十六营便招募到将近五万步卒!
这个时候,农民军内部又出现了分歧,有人建议渡过黄河,直取开封府,彻底摆脱后面的追兵,也有人建议向西进发,直奔洛阳,干掉福王这个富甲天下的藩王,抢夺足够的银子和粮食,扩充实力。
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