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会议室也是张斌提倡的新东西,这会儿尊卑分的太厉害,如果是公堂或者书房这些正式场合,商讨问题很是不便,所以,他干脆把后世的会议室也搬了出来,并且规定,开会的时候,可不拘俗理,畅所欲言。
毕懋康等人本来就是他的亲信,开会的时候,气氛自然更加融洽,众人刚一座定,张斌便直接问毕懋康道:“孟侯,戚家军的战车设计的怎么样了?”
毕懋康闻言,立马献宝似的掏出一张图纸,摆到张斌面前,得意的道:“武钢车,你看怎么样?”
张斌低头一看,好家伙,这车前面的挡板简直就跟刺猬一样,骑兵要撞上面,绝对会扎成筛子!
他一看名字,钢刺!
这么多钢刺,一辆车得加工多久啊?
他不由好奇的问道:“这钢刺都是一根根敲打出来,装上去的吗?”
毕懋康立马摇头道:“不不不,这个是用铸盾之法铸出来的。”
直接铸?张斌还真没想到,他不由追问道:“怎么铸?”
毕懋康想了想,比划道:“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细沙上压出个方形凹槽,然后用竹签子扎几排孔就行了,只要把钢水往上一倒,钢刺就出来了。不过一辆武钢车要铸成四块,太大了不好铸,反正铸出来之后钉在一整块木板上效果也是一样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还真的相当简单,张斌点头道:“很好,那就造武钢车吧,不过有几个地方要改一下,比如这钢刺,既然是四块合起来的,那么干脆在中间开几个长条孔,以方便车兵向外开枪又或是将长枪伸出去捅人。另外,这顶上最好加个厚木板顶棚,这样,敌方的箭雨对车兵就没有威胁了。”
毕懋康闻言,点头道:“好,这些都不难,我稍微改一下就行了。”
张斌随即拍板道:“好,就这样,先做六百辆,记住车轴上要加装轴承啊。”
毕懋康闻言,目瞪口呆道:“六百辆!多久做好?”
张斌解释道:“没办法,明年可能会有一场大战,你尽快吧,能做多快,就做多快。”
打仗?毕懋康不知道张斌要跟谁打,不过他也没问,直接就点头道:“好,我尽快。”
张斌又对孙元化道:“初阳,你先造四百门虎蹲炮还有五千吧燧发枪出来,另外手弩也不要停,能造多少造多少。”
孙元化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好的,大人。”
张斌又交待了一些细节,便匆匆离开了。
这会儿戚家军有一部分还在月港驻防,他还必须将这些戚家军调换到东番北卫鸡笼港去集结操练。
总之,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皇太极具体会在明年什么时候偷袭京城他也不是很清楚,只能未雨绸缪,尽快准备好一切了。
张斌和皇太极第一次碰撞会是什么结果呢?
本卷终,请看下卷《初战后金》。
第四卷 第一章 加征辽饷
崇祯到底多缺钱呢,这个从崇祯朝加征的“明末三饷”就能看出个大概。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崇祯元年,加征辽饷,循万历四十八年旧制,天下田,每亩加征银九厘,每年加征税银五百二十余万两。
崇祯三年,再加辽饷,每亩再加征银三厘,每年再加征税银一百七十余万两,辽饷累计至每年七百余万两,自此成为定制。
崇祯十年,加征“剿饷”,每亩再加征银六厘,每年加派税银三百四十余万两。
崇祯十二年,又加征“练饷”,每亩再加征银一分二厘,每年加征税银七百余万两。
也就是说,到崇祯十二年,每年加征的三饷累计起来就是一千七百四十余万两,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四百余万两税赋,从崇祯十二年开始,朝廷每年征收的税赋累计达到二千二百余万两!
辽饷、练饷、剿饷,等“三饷”的加派,成了崇祯一生的最大污点和罪证,为此他可谓背上了千古骂名。
要知道,天启朝,税赋最高的天启六年也就五百五十余万两,崇祯朝,一年就是二千二百余万两,如此横征暴敛,到底为了什么?
天启朝总共才那么点税赋,魏忠贤还能“抠出”三百多万两为自己修筑陵墓,还能加封亲族十七人,赏赐此财物总计达四百余万两。
崇祯朝税赋如此之重,但是,到崇祯十七年,崇祯还是穷的跟京城官员借钱,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崇祯骄奢淫逸,天天花天酒地,顿顿酒池肉林吗?
不是,崇祯相当的勤俭节约,他当朝十七年,甚至宫殿都没修缮过一次!
崇祯之所以这么缺钱,是因为军费支出太大了。
崇祯三年,后金皇太极率军突袭京城,京畿震动,生灵涂炭,大明各地四十余万大军进京勤王,不加征税赋,这么多人吃什么?
崇祯十年,又是皇太极率军入寇,破昌平等十六城,崇祯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以致农民起义军没人压制。
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二十余万,进攻蕲州、霍山等地。
李自成收拢高迎祥旧部,挥军进军四川,破城十余座。
大明风雨飘摇,不调集大军征剿,亡国之祸不远矣,不加征税赋,哪来的军费!
崇祯十二年,又是皇太极率军入寇,攻破山东济南府,克城十余座,崇祯调集数路大军均为其所败,大明京城戒严。
张献忠趁机降而复判,联合罗汝才、张天琳等先后再起,破房县、保康,在罗猴山歼灭明军主力左良玉部。
李自成趁机进入河南,不出数月便聚集义军十数万。
大明危在旦夕,如不集结大军,倾力而为,亡国之祸近在眼前,还是老问题,不加征税赋,哪来的军费?
当然,这些都是张斌没有穿越发生的事,现在张斌穿越而来,所谓三饷,会不会加征呢?
很遗憾,崇祯二年,原本崇祯元年就要加征的辽饷,还是开始加征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不说西北农民起义,不说西南的安奢之乱,更不说张斌这福建剿海盗的事。光算算辽东现在的军费支出就知道了。
辽东当时定下的粮饷,步卒每月粮一石,银一两五钱,骑兵每月粮一石,银二两三钱,牧草折价七钱,如果把米再折算成银子,不算其他军费支出,光是粮饷,步卒每月二两五钱,骑兵每月四两。
那么辽东这会儿到底集结了多少大军呢,蓟辽督师麾下,蓟州镇、山海关、关宁锦一线,还有山东登莱一线,还有东江镇,共有蓟州边军五万余,辽东军十万余,关宁铁骑五万余,登莱水师步足总计三万余,东江军十万余。
当然,这都是各军将领自报的数量,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其中水分最少的应该是辽东军和关宁铁骑,崇祯朝多次实数,这两支劲旅总兵力都在十三万左右,水分有一点,但是不多,水分最大的应该是东江军,袁崇焕实数了一次,总共才两万八千人。
但是,不管实的还是虚的,这些军队报上来的粮饷,朝廷还是要支付的,不支付很有可能会出事。
按报上来的算,步卒二十八万余,骑兵五万余,每个月应支付的粮饷就是七十万加二十万共计九十万两,一年就是一千零八十万两。
各军将领报上来了,如果朝廷不支付会怎么样呢?
有的虚的的厉害,比如东江军,他们本来就是抱着能骗多少就是多少的想法,你不给他也不会怎么样,只会继续催。
有的虚的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实的,朝廷不支付,那就不得了了,因为,拿不到粮饷的士兵很有可能会兵变!
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就是因为朝廷拖欠粮饷。
其实,辽东兵变并非单只有宁远,袁崇焕是拿着银子去吧宁远十三营兵变平息了,但是其他地方又起了兵变。
比如,蓟州镇的东游兵和榆木岭、白羊峪援兵营就伐木立寨,服蟒竖旗,大书“赤心报国,饥军设粮”八字,高声怒吼,不给粮饷,就要反了!
崇祯能有什么办法呢?
张斌才给他送来多少钱?
高采和陈尔翼那里,抄没贪腐所得一百余万两;
月港两万亩地租给商户年数不等,总计五十余万两;
剿灭各路海盗,先后上缴贼赃一百九十余万两;
消灭盘踞在东番的荷兰和西班牙守军,缴获一百余万两;
崇祯元年的船引所得八十五万两;
崇祯元年月港税赋所得五十余万两;
加起来总共五百多万两,差不多,抵消了一年的辽饷。
但是,到了崇祯二年,张斌能上缴的唯有月港的船引和税赋所得,这百来万两对于辽东庞大的军费开支根本不值一哂,面对雪片般的催饷奏折,崇祯被逼的没办法了,唯有遵循万历四十八年旧制,加征辽饷了!
不过,这个辽饷可不是你想加征就一定能征到的,崇祯可以下旨,加征辽饷,但收不收的上来却是户部的事。
负责征收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可不能跟地方上耍泼,你交不交,不交收拾你。
当然,很有可能,他最后交上征缴清单的时候,哪里没交上来的,崇祯会将其地方官员撤职查办,但是,这样的话,就把人得罪狠了,人家敢怨恨皇上吗,当然不会,要恨也只会你个户部尚书啊!
户部尚书毕自严并不是那种二愣子式人物,他没有蛮干,而是亲自写信,向各省巡抚又或是布政使说明情况,列出各项支出,列举不按时拨付粮饷所激起的兵变,请大家理解,请大家配合,一定要把辽饷缴上来。
福建巡抚张斌作为福建最高军政长官,自然也收到了毕自严的亲笔信。
崇祯二年正月十五,上元佳节,东番大员巡抚衙门到处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
但是,巡抚大人张斌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天中午,他又被母亲黄氏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