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上……臣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朱慈的思维被打断,打断他的是一个站在范景文身边的人。
观其年龄不过二十出头,文质彬彬,皮肤白净,显然是个读书人。
但看到他身着九品练雀补子的官袍,应当是这次新补进来的生员。
具体的叫什么,那就不可能知道了。
但作为君主,朱慈还要保持气度,没有问,而是道。“且讲。”
年轻人低头恭敬的回道。“微臣祖籍福建南靖,家旁常有匠户冶铁,微臣常观之,却与如今冶铁之法有所出入。”
福建人?朱慈顿时来了兴趣,才听说闽铁乃诸铁之最,如今来了福建人,那还真有戏。
“有何出入?”朱慈问道
年轻人拱手继续道。“臣家冶铁,乃用炭火烤之,然京中冶铁却用煤火,不知是否为其中关键所在。”
炭火?煤火?
朱慈大概是抓住了什么。
一旁的范景文看到一个九品的小子,竟然主动和圣上搭话,有些不悦,但还是本本分分的解释炭火煤火的问题。“禀圣上,京中多煤,所以用煤火,南方多木,所以用炭火。”
“炭火不旺,且靡费颇巨,若以此为冶铁,实在得不偿失。”
现在是考虑靡费得问题么?显然不是,朱慈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本着用钱砸死李自成的态度,朱慈冷声道。“若炭火可用,便用炭火,所用靡费不必担心,若木材不济,大可再向城中募集,朕只需要看到,十天之内有足够的火器列装京营!”
“臣领旨。”范景文不敢拒绝,他佯装列出炭火缺点,不过是在掩饰而已。
当那个九品的小官说出炭火之时,范景文顿时想起来了,当初赵士祯似乎也提过闽铁和晋铁的区别,只是没有人重视罢了。
现在看来,炭火或许还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木材肯定又要有很大的消耗了。
九品的小官令朱慈还是格外欣赏的,盯了他一眼,朱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圣上,微臣陈兴言,崇祯十六年进士及第。”
第六十一章 全力生产(五)
听了陈兴言的进言,朱慈想了想,用他所知道的知识简单的理解了炭火冶铁的优势。
炭乃是木材闷烧而出,杂质较少。
煤的成分就比较复杂了,其中的硫元素混入生铁之中,明显降低了铁的性能。
这也是晋铁多不如闽铁的大概原因。
当然,感觉可行的朱慈只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关键还是看实际的效果。
按照陈兴言的提议方案。
工匠们从别的地方调来了木炭,然后将熔炉中的煤拔开,换木炭进入,再次进行杂铁的煅烧。
而当第一批试验铁器出炉冷却之后。
工匠们进行强度测试。
结果也果然比之前的强度提升了不少,尤其是煤火铁和炭火铁对撞,前些被后者碾压出了豁口。
但是或许是冶铁的技术还不成熟,与闽铁原件对比后,质量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这也算是较大的进步,基本等于广铁的质量。
总归勉强能用,陈兴言的进言肯定是有功的,朱慈并不会食言,鉴于他解决了燃眉的问题。
封其为二等非世袭南靖伯,官升三级,赏银万两。
陈兴言立刻领旨谢恩不表云云。
……
“若以此法造器,十日之内可造多少?”
眼看着军器局内的事情大体上解决了,朱慈也没有多做停留,在范景文和其他工部主事的陪同下离开了工坊。
朱慈亦是在半路上问起这个问题。
范景文向身后的官员招了招手,后者进了一份册子,由范景文递交到了朱慈手中。
“还请圣上过目,此中为军器局可造军械名目,不知圣上欲造何物?”
朱慈停了下来,饶有兴致的翻阅了范景文进献的名册。
里面记载了诸多朱慈认不全的名词。
包括刀剑甲胄,等等种类繁多的名目,每个名词下方还标注了银两。
写明了制作这些兵器的成本。
这应当便是工部提交给朝廷的制造名册,由朝廷拍板到底生产什么。
朱慈优先关心的是火器类。
密撸铳,二万三千八百两,匠户六千六两。
鸟铳,一万八千七八两,匠户五千二百两。
自生火铳,未标注。
等等许多火器类别……朱慈看的还真是眼花缭乱。
一把小破枪当然不值几万两,以上名册中的价目,都是以万把为单位的。
工部那是什么,那可是国有大企业,小单子不接。
朱慈又详细的询问了关于这些火器的问题。
得知京营正常的列装都是密噜铳。
万历年间密噜国进贡原件后,由赵士祯仿制成了为如今的密噜铳。
其射程约一百步,威力上也比鸟铳大大的提高,但重量有所增加。
朱慈还是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要不然也不会记住哪些官员最后殉国了。
以至于朱慈约摸的记得,燧发枪这种东西在明末的时候就已经被毕懋康发明了出来。
但是燧发枪是现代的称呼,在明末肯定不叫燧发枪,这玩意叫什么朱慈还真想不起来了。
如果能够排队枪毙,想象那快感都让人欲罢不能。
硬碰硬不是朱慈愿意看到的,实力的碾压才是王道。
美滋滋的想着是否能通过砸钱列装一批燧发枪,朱慈继而问道。“朕听说曾任南京户部侍郎的毕懋康制过一种不用火绳引火的火铳,不知范首辅可知否?”
不用火绳引火的火铳?
范景文毕竟编写过战守全书,对明末的武器技术也有超出寻常文官的见识,很快反应过来,朱慈说的是什么玩意。
自生火铳。
这东西,从来没列装于明军之中过,知道的人都不多,圣上才登基不久竟然连这玩意都知道……真是博学多才,佩服佩服。
“圣上所言,可是自生火铳?”
“自生火铳?”
“是。”范景文点了点头。“此物却系毕侍郎所制,引火无需火绳,且不避风雨,若是可以列装京营,定可以加强京营的战力。”
“可造否?”这才是朱慈最关系的。
“嗯……不可。”范景文脸色一收,否认道。
这让朱慈心里凉了一截。
“自生火铳中铁套环,却系红夷之物,虽物件甚小,却极为难制,毕侍郎汇同工匠仿制多次,均未成功。”
范景文解释了一番后,让朱慈明白了为何毕懋康发明了燧发枪,却不能列装明军的原因。
自发火铳中是需要弹簧的,某一天毕懋康被一个弹簧砸到了头,灵机一动发明了燧发枪,但是……弹簧来自西欧,还真不是目前明朝工匠能掌握的技术。
知道了原因的朱慈顿时失望了很多,果然开挂不是那么容易开的,还是只能老老实实的按照目前所掌握的技术吩咐生产。
朱慈说最多只有十天的时间,甚至只有八天,让范景文从速赶制一批火器出来,火枪要密噜铳,火炮就以红夷大炮为蓝本。
范景文其实是很奇怪的,为何新皇这么着急,就好像十分确定闯贼在十天后会到达京城一样。
讲道理,闯贼现在刚拿下宁武,和京城还有一定距离,其间还有宣府和居庸等重要关口。
居庸守将唐通又骁勇善战手握数万重兵,曾被太上皇亲授莽服,玉带,虽然不一定能击败闯贼,但拖延个把月应该没问题吧。
看到朱慈如此急切,范景文也没有多想。
八到十天很短,范景文不敢夸大。“最多可制炮三门,铳百余把。”
真是少的可怜,但麻雀肉也是肉。“此乃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范首辅还需亲自把关,尽力而为之,则大明幸甚,社稷幸甚,切记切记!”
范景文拱手道。“臣定当不辱皇命!”
毕竟是忠于大明的人,朱慈对于范景文还是很信任的,在得知王恭厂的火药储备还是很充足,便将生产之事彻底托付给了范景文。
返回了京营之中。
而此时天色已经渐晚。
京营之外,一群戏班子的人正在安扎戏台。
看起来,刘文柄已经将朱慈让他办的事情搞定。
只是方式让朱慈颇为无奈,本来戏班子是不愿意来的,被刘文炳拿着刀架到脖子上,才战战兢兢的拖家带口的来到京营。
而戏班子到来的消息,也传到了京营的军户耳朵里,他们也不敢相信,圣上竟然下旨让他们看戏……纵观各朝历史,也没这等帝王。
第六十二章 练兵(一)
京营的军户们,白天的时候就得到了通知。
皇上降下圣旨,以后每天训练完,便可以听戏听书。
逢单听戏,逢双听书。
这对于整个京营的军户们来说无疑是好事。
虽然他们如何也闹不明白,皇上竟然还给他们安排这些内容。
难道当兵的不就应该训练战斗技巧和排兵布阵么。
这听戏有是哪一出?
军户们觉得古怪,但也没人会拒绝。
就好像在群里遇到土豪发红包,收到红包的人肯定会膜拜下土豪,而不是觉得土豪的脑子瓦塌了。
毕竟得了好处不是。
京营军户们的心情就和那些抢到大红包的人一样。
要说起他们平日的娱乐活动,也仅限于晚上回家,吹灭灯后嘿嘿嘿。
就算再急色,也有厌倦的时候,尤其是一些老夫老妻,看到那玩腻的身体,碰都不想碰。
但不碰还能干嘛呢?自己娶的媳妇,哭着也得满足啊。
倘若有一点耍头,谁愿意天天去做羞羞的事情。
耍头来了……戏班子和说书人都被请了过来。
京营的军户们搬来小板凳,美滋滋的集中在戏台前。
而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