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就算再无脑,也能从穿着上分辩出一个人的高低贵贱。
那些人,即使没有蒙八旗的主将,也必然是鞑子的贵勋。
贵勋的价值,显然比大头兵更加吸引人,更何况夏完淳已经上头的很。
二话不说直接莽了上去。
得益于混乱的局面,让那些蒙古贵族,堵车……哦不……堵马堵的严重。
夏完淳的部曲,只靠着双脚和勇气便追了上去。
扑向了寨桑的坐骑,死命的抓住了马尾巴,一个蹄子,踢的夏完淳晕头转向,喉中一甜。
他似乎忘记了马术的基础课程要诀……永远不要站在马的屁股后面……恩,永远。
有些眩晕,不过还好,又一蹄子要踢夏完淳,而马上的寨桑也想不到明军这也太莽了吧,急忙抽刀回击夏完淳。
在这个时候,夏完淳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摇了摇脑袋,清醒一些,手里的枪倒扣,扎在了寨桑坐骑的屁股上。
马匹吃痛,扭着身子,直接把正在举刀寨桑甩了下来。
夏完淳立刻弃了马,扑到寨桑身上,将其压在身下。
第四百九十一章 捷报
“全都得死!”
热血腾然充斥全身,这些大鱼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走,周围的蒙古人多到令人发指,但夏完淳以及他手下的明军,已经玩命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纵然脱离了主力,深深陷入敌人的腹地,但丝毫没有任何畏惧。
这种无畏的精神,让所有蒙古八旗为之胆寒。
将寨桑压在身下,手里的长枪已经不知所踪,夏完淳注意到了寨桑腰间的匕首,抢夺着试图将其作为自己的武器,将敌人斩杀。
但他……似乎还没意识到一点,他不过是十五岁的年级,不怕死是真的,但体能上远远还没有达到巅峰。
一米五几的身材,在同龄人中算高的了,但相比于寨桑这种足有一米七多的成年男子,那就如同小鸡面对着雄鹰。
在寨桑反应过来之后,很快用更加强大的力量,猛踹着夏完淳的身体。
更是用巨大身板,反而将其制服。
两人间的扭打,顿时混乱了局面,寨桑的亲兵想去救自己的主子,但夏完淳的部曲也不并没有干看着。
刀光剑影,杀的昏天黑地。
远处明军主力越来越近,更是让蒙古人很难有恋战的心思,蒙古王公在混乱的局面下死伤惨重,亦有人受到践踏,坠马,拥堵,或是惊慌失措。
寨桑是他们的首领,此时被留了下来,群龙无首的状况,更加恶化了蒙古人抵抗的决心。
寨桑自知自己难以逃脱,但眼前的小子却让他头上冒火,看起来这小子应该是明军的先锋官,也不知道明军是不是无人可用了,一个个娃娃也能升当将领。
然而却也是这个娃娃的英勇,打乱了他的撤离计划。
粗壮的手臂已经将夏完淳按在了地上,腰间的匕首,却是要结果他的性命。
大部分的蒙古人被杀散,其他的明军将士急忙去救夏完淳。
但此时的夏完淳却没有放弃。
徒有勇气,没有足够的力量,然而……生死之搏,是无所谓阴损还是光明磊落。
像钳子一样的手掌卡住了他的脖子,难以动弹,闪烁着光芒的匕首,即将要送到他的面前。
死……还不能死?!
还没能享受英雄般的荣耀,又如何能甘心死在这种地方。
唯一能动的下半身猛的踹在了寨桑的下体上,用尽力气,攻击那所有男人最大的弱点。
碎了……
看到寨桑那突出的眼球,和那发出嗷嗷声音的嘴巴流着口水。
这一击恐怕不轻。
趁着这个时候,夏完淳直接咬向了寨桑的脖子,那报着必杀决心的撕咬下,硬生生的咬掉了寨桑脖子上的嫩肉。
如同喷泉一样的血柱,直接将夏完淳的满脸呲的通红,与此相比,原本还显得极为凶恶的寨桑,却已经倒在了地上抽搐起来。
随着血液从他身上留干,恐怕活不了几秒钟了。
当陈子龙的明军主力抵达,却看到此地的惨状。
站立着的夏完淳,浑身浴血,找不到一片没有血红侵染的地方,起伏的胸口说明他还活着。
而在看到陈子龙后,睁开了猩红的眼睛,露出了赤红的牙齿笑了起来。
继而倒了下去。
“驸马?!”陈子龙大惊失色,这可是
“没……没事……”夏完淳喘着气说道。“只是吾太累了……推不动了……”
说完之后,渐渐地闭上了眼睛。
四月十八日的沈阳之战。
以明军的突入,成功击溃蒙八旗主力而告终,也是让陈子龙一雪前耻,报了被蒙八旗偷袭的大仇。
夏完淳率众毙杀贼首。
斩首万余,降者七千。
取得二路军最大的胜利。
夏完淳只是受了些轻伤,将养了一天,基本便恢复了体力。
这点也让陈子龙放下心来。
一方面撰写塘报,递交五路军,同时催促一路军向沈阳方面靠拢。
……
吴三桂当时并没有在沈阳,这也是他关宁军得以保全的原因。
虽然保全了,但看到蒙八旗败的如此突然,心里也是慌的一比。
他没有离开。
不是不想离开,而是不知道离开后去哪里。
沈阳以东,便只有抚顺重镇,过了抚顺,基本就无路可跑了,哪里荒无人烟,有也只有女真人的部落,又是苦寒之地,几万关宁军,向那边跑,基本没有活路。
他可不觉得,在这种兵败如山倒的局势下,女真人还会伸出援手收留于他,至于北边大蒙古部落也是如此。
派人去陈子龙那里解释下上次的状况完全是意外,不是他的本意,不过并没有任何消息。
据说那些使者,连见都没见到陈子龙就被砍了,显然,吃了一次亏的明军,根本不打算听他的废话。
吴三桂退入了抚顺,然而此地也没什么经济基础,有些汉人百姓,有些鞑子百姓,府库中的粮食,根本不足以支撑关宁军长久大驻扎。
而多尔衮那边仍然没有任何消息。
如今看来,已经成了多方弃子。
没有根基,即使可以凑巧击退一两次明军,这样的状况下,关宁军的覆灭也已经无法避免。
等死……似乎只有等死。
这种悲观的状况,更是让手下的将士都受到了影响,营地里疯传着已经和明军撕破脸,根本不可能活命的消息。
吴三桂似乎也没什么心思去制止这一切了。
手下,不断地逃亡。
甚至出现了暴动,更是加剧了关宁军崩溃的速度。
当四月二十七。
明军一二路军汇师,兵至抚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城池。
当明军闯入了吴三桂的住所后,只看到一具尸体,在歪脖子树上摇曳生姿。
罪大恶极的汉奸,已经在明军入城之前,便自杀身亡。
许多人还是很遗憾的。
军部里的大佬,恨吴三桂恨到想要剥他的皮,抽他的筋的地步,然而便如此轻描淡写的死去,没受到应有的折磨。
实在是很不爽。
但总得来说,叛逃的关宁军覆灭,这等于给朝廷又扫除了一大敌人。
接下来来的复辽工作,更加难以遇到阻碍。
一二路军推到了抚顺。
这从万历年间就失去的地方,当再次收回的时候,足以让人兴奋。
捷报接连不断地传回京城,城中亦是欢欣鼓舞。
第四百九十二章 东南视角
捷报,那是应然的,连战连胜也是必然的。
朱慈并没有感觉到意外。
需要感到意外的恰恰是历史本来的状态。
本来哪怕使出吃奶力气也不可能占据中原的鞑清最后却真的成功了,伴随着太多太多偶然性,内部纷争,农民起义,自然灾害,将士离心。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之下,大明这庞然大物才轰然倒塌。
哪怕稍微有一个巧合难以成立,也不可能发生那样的结果。
然而,三年之后,也就是辽宁二年的现在。
内部的纷争,被强有力的手腕压服,农民割据势力被扫平,自然灾害也在时间轴一过便自然而然的消退,至于军兵将士的战斗力和士气也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朱慈没有强行点开科技树,这样状态下的大明,也足以击败鞑清,只不过火器和技术的革新,加速了这个进程罢了。
也是因此,朱慈根本没有御驾亲征的必要,只靠着明军的硬实力就足以碾压对手。
作为皇帝,要做的不是一定要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如同一个公司的boss,肯定员工的工作,根据员工的绩效颁发奖金……等等。
要说完全不担心东征的局面,那是不可能的,而当局面大好之后,心里的石头也算是放下了。
朝廷的东征,对于鞑清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但对于明廷来说,只是需要关注的一件事情而已。
哪怕是国内的报纸,版面上也只占据着五分之一的内容。
……
南边来了消息。
郑芝龙进献了一个铁桶……说是进献,也不完全是,那是朱慈厚着脸皮向郑芝龙讨要的,至于郑芝龙有没有手段得到,朱慈也不太清楚。
但当那铁桶被打开,那里面乳白色的胶装物,正是朱慈所需要的橡胶。
只有一桶啊……不过这个时候的橡胶还没发展成工业原料,无论是西方和东方都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经济价值,没有需求,产量也自然没有多少。
大多被制成了工艺品和玩具。除此之外,还没其他更必要的用途。
郑芝龙还是挺神通广大的,尤其是以个人手段,垄断了整个东方的贸易,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新晋崛起的英国人,都得卖他的面子。
在朱慈描述了下他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