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样的话,也不是没得谈。
但辽宁皇帝对于叛逃者,是绝不手软的。
从范文程和洪承畴被毫不犹豫的残杀之后,已经做汉奸的他,就知道必须和明廷斗争到底了。
不过从各方面的局势来看,清虏已经过了巅峰期,状态逐渐下滑,明廷在新皇帝的带领下,不但安稳了内部,连蒙古绕边的问题都被轻易解决。
可以说,这次辽宁皇帝南征,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等到南方被平定,他们将会面对明廷全部的精华,喷射在他们脸上,那是肯定无法承受的住的。
心里肯定不舒服,但为了清虏不倒,吴三桂不得不硬着头皮,替清虏卖命。
一万多关宁铁骑,防御在西线,阻止明军可能的突围。
鳌拜兵败重伤的事情,传来之后,吴三桂心里也不太好受。
这种情况下,似乎只能暂时撤退,包围圈也别想了,主将受伤,很容易影响到将士们的士气,再打下去,也意义不大。
当然,现在的吴三桂还必须得遵从于清廷的节制,这是他唯一的大腿,弃了就没有地方可以容身了。
所以,在没有得到撤围的命令,吴三桂也不敢随意的离开。
而另一方面,明军正在向西线移动的消息,也传了过来。
他们的目的显然是想突围暂回宁远。
明军选择西线突围并不是吴三桂想要看到的,他更乐于见到明军消耗八旗兵的实力,那样以自己的军力,在清虏阵营中可以拥有完全压制孔尚耿三王的话语权。
但是现在似乎只有一战了。
“平西王且小心,明军的火器甚是厉害,也是因为此,鳌统领才重伤而归。”
报信的使者,提醒着吴三桂。
但这样的提醒,在吴三桂心里只形成了笼统的概念。
明军的火器一直都很厉害,这种提醒方式纯粹就是废话。
这么看来,鳌拜估计也是太轻敌了导致。
他们关宁军和八旗兵可不同,全员配备的三眼火铳,也是目前来说极为先进的火器。
如果是硬碰硬的话。
拥有马匹,和火器的关宁军,理论上来说,并不需要惧怕明军。
吴三桂和明军驻防距离,不过相聚十里。
也就没多久的时候,远处已经可以看到明军的队列,正朝着他的防线而来。
万余关宁铁骑,站好了阵列,只等着吴三桂一声令下,冲击明军的阵型。
而明军来到之后,也开始排兵布阵。
按照曾经训练模式一字排开。
战争似乎随时能展开。
只是缺乏一个契机。
明军都是步兵,所以吴三桂的骑兵,拥有主动进攻的优势。
不过,吴三桂并不着急,关宁军虽然是骑兵,但冲阵的能力,是比不过蒙古骑兵的,关宁军更擅长打防守反击,在敌人攻击过来的时候,反冲阵,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优势。
正因为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吴三桂并不着急。
况且被围的是明军,该着急的是他们才是。
事实上,也是如此。
刘文柄部在拉开了阵列之后,
就感觉有些不对头。
按照道理来说,这样的步兵阵型,就是一个被草的阵型,等到吴三桂攻打过来后,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一逼夹死他。
不过吴三桂不上套,这就有些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要不咱们,直接以阵型推进过去吧,只要进了二百步,就可以开始线型引铳攻击。”
赵副将挠了挠头,敌人不动,他们也不能这样一直摆pose吧,总是要打的,还不如直接开团。
“那些都是骑兵,咱们先动恐怕不利吧。”刘文柄心虚道。
用步兵冲击骑兵,怕是有些石乐志。
从古至今,似乎也没有步兵追着骑兵打的战例。
“但是也不可能这样一直等下去。”赵副将道。
……
明军和吴三桂部正在对峙讨论谁先动手的时候。
东线的鳌拜,小命暂时保住了,但显然已经站不起来了。
鳌拜还是很坚挺的,虽然受了重伤,却还心系着战场。
缠着绷带,咬着牙唤来起来身边所有的将官。
“让肃亲王在增派兵力,越多越好!这部明军必须打掉,不惜一切代价,咱们被蛮子耍了!呼!”
“这些人肯定是蛮子的精锐和主力!只要打掉!咱们必能直下山海关!”
这样的火力密集程度,武器精良的程度,已经超出了鳌拜对于明廷的认知。
有如此战力的明军,绝对不是杂鱼。
必须给于高度重视。
向豪格求援的同时,鳌拜也决定,在明军选择突围的时候,予以全面的武力压制。
东线的汉八旗,满八旗,合计两万人,直接向西压去。
北线还有孔有德的几千部曲,也同时配合进攻。
鳌拜真的怒了。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干掉让他重伤的这伙明军。
第四百四十六章 麻烦的车兵
辽宁元年十月末。
明廷和清虏在宁远以东五十里的地方,发生了一场足以影响双方力量对比的战事。
史称宁塔之战。
在刚开始的交锋中。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阻截了明军,使其无法向宁远后退,而后先锋官镶黄旗统领鳌拜,命令汉满八旗全线出力。
好在的是,南边靠海,这或许是明军值得庆幸的事情。
要不然,真要是四面同时围攻,就算再强大的军队,也将难以应付。
但东西南,三线围攻的压力,也使刘文柄和赵副将再没有过多的语言。
除了,奋起反抗之外,已经没有更多的退路。
清虏在全军集结完毕之后,首先发动攻势。
西边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奔踏而来。
北线孔有德的汉军旗,也是步步紧逼。
东线鳌拜虽然重伤,但八旗的军力还在,两万的八旗精锐,几乎倾尽了清虏最精锐的力量。
赵副将,将部曲分防三线。
每一线保有一千多的火铳手,其余的当做支援,及时补充可能会崩溃的阵线。
首先得是西线的吴三桂部,关宁铁骑其实就是弱化版的龙骑兵,龙骑兵是骑马的燧发枪手。
而关宁军用的是三眼火铳。
一次一次三发,打完把火铳当狼牙棒砸人。
火器的爆发力还是很强的。
在第一波和关宁军接战的时候,在短时间内,关宁军的火力,甚至一度压制了明军的火力,给明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不过,射完第一波,就没有后续了。
那些打完了弹药的关宁军,就成了活靶子。
试图趁机冲阵时,明军的持续输出,完全呼在了关宁军的脸上。
那些骑着马的关宁军,护甲脆的像纸一样。
并且体量较大,无论是铅弹打在马身上,还是骑兵身上,都足以令其坠落,失去战斗力。
关宁军一个个倒下,看的最心疼的无疑于吴三桂。
直到接战开始的那一刻,他似乎意识到了,这伙明军,看起来不像表面上那么好惹。
那不间断的射击,让吴三桂不觉皱着眉头,明军的火器有些古怪。
熟知各类现有火器的吴三桂,实在想不到,哪一种型号的火器,能有如此的射速。
这样密集的火力网下,关宁军这种不善于冲锋的骑兵,一个个过去,等于送死。
火器齐鸣之下,哪怕有几个运气好的士兵,冲到了和明军相聚不足十步的地方,马匹也因为,巨大的声响,害怕的嘶鸣失去控制。
在冲锋了几轮之后,吴三桂也不是傻子,赶紧喝止了关宁军进一步的攻势。
但这么几轮下来,已经留下了几千的尸体,让吴三桂肉疼的难受。
同样面临相同困境的是北线的孔有德。
他的部曲,是汉军旗的步兵。
武器也以火器为主。
步兵,那就不能对冲了。
找好位置后,和明军进行对射。
这就完全比拼的是双方的火器的质量了。
在双方对射一开始,汉军旗的几千人就被打成了筛子,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虽然说西线和东线都顶住了。
但明军还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新式的燧发枪虽然在火力上完全碾压火绳枪,但由于并没有膛线,等许多方面的技术原因,射程并没有提升多少。
在关宁军和汉军旗的火器之下,还是有几百人的伤亡。
相比于西北两线。
东线的攻势最为猛烈。
鳌拜显然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改变了策略。
清虏不玩火器,但是有弓骑兵,可以游走打策应,臂力强大的弓手,可以射出一百步的距离。
相比于此,弓骑兵不是最具有威胁的。
最让赵副将不得不慎重的是,清虏推出了战车,来应对明军密集的火力压制。
所谓的战车……值得是一种手推式,可以用作盾牌的木车,在推进的时候,士兵躲在战车之后,推着战车向前方突进。
土板足够的厚重。
铅弹,打在木板上可以深陷其中,但想要破坏战车,只依靠燧发枪,还无法做到。
着实是克制火器的装备。
这种战车,据说是一个年老的汉人发明的,所以也叫作老汉推车。
战车,不断吸收着伤害,清虏的重步兵,躲在掩体之后,逐步向明军阵线推进。
虽然速度很慢,但胜在完全不用惧怕明军的火器,只要推进到足够的距离,再突然杀出,足以砍瓜切菜的干掉所有火铳兵。
一排排战车向明军不断推进。
赵副将意识到问题有些严峻。
西北都是利好的,但无论哪一线顶不住,都将会导致全军覆没。
“要是有火炮就好了。”
赵副将有些遗憾的自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