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颠覆三国记-第6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遗诏很明显是排斥六姓的,万一江州集团有人借着遗诏扩大打击面,李严势必也要在打击之中。

    因此,在李严看来,此时公开遗诏,风险太大,他需要再看看。结果,就在李严观望的时候,魏延公开了遗诏。这确实大大出乎李严的预料。

    李严意识到,遗诏并非只有自己有。进一步想,也并非只有自己和魏延有,别人一样可能还手握遗诏。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010章 相位之争

    (全本小说网,。)

    不仅如此,魏延能这么急着跳出来,并不是说魏延就看不到遗诏公开的负面影响,只能说,魏延已经不满足于汉中,而是准备向朝廷伸手了。

    于诸葛亮之后把持朝政,这在李严看来,是非自己莫属的事情。李严之所以没有付诸行动,是李严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而已。现在魏延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在李严眼中,不啻于是在挑战李严。

    在李严的预料之中,诸葛亮爽快的辞去丞相之位,回到荆州,全力辅助黄顺经营荆州。诸葛亮一走,朝政上就出现巨大的权力空缺,旁人谁也没有那个能力替补,有此能力的,只有三人:赵云、魏延和李严。

    赵云淡泊名利,不会贸然站出来,对此李严是有把握的。剩下就是李严与魏延的争夺。李严必须要赶在魏延前面回到成都,接管朝政。

    论路程,显然是李严占据优势,但李严丝毫没有因为这点优势就掉以轻心,优哉游哉,而是心急如火的安排了平叛战事,战事指挥全部交给了李政和李晴兄妹,他自己立即回返成都。

    不出李严所料,魏延既然敢于亮出遗诏,就表示他一切都准备好了,魏延早就离开汉中,来到距离成都不远的地方观望。甚至,魏延都派人跟江州集团的主要头面人物都有了接触。

    李严是顾命大臣,所以,魏延同样锁定了李严为他争夺大权的强劲对手。魏延知道在争取江州集团方面,他弱于李严,所以,他必须拿出足够打动江州集团的利益来才行。

    对于江州集团来说,最大的利益便是确保他们的既得利益。当初刘璋主持西川,为了稳固统治,几乎是全力倚仗世族,对世族可以说百依百从,西川的世族,权力之大,连刘璋这个主人都比不上。

    后来刘备入川,借助战事,极大的削减了世族的权力,这让部分世族非常不满,因此,叛乱时有发生。正是在平叛的战场上,李严表现出色,才逐渐赢得了刘备的信任。

    从朝廷的大局出发,当然是沿着刘备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继续打压世族,将权力集中在朝廷手中。但朝廷的利益与魏延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完全等同。如果魏延做不到掌权,朝廷再好,与魏延关系不大。所以,魏延必须先把权力拿到手再说,为此不惜牺牲朝廷的长远利益。

    在荆州六姓的争夺上,魏延比李严看的现实。六姓有诸葛亮和黄顺在,无论是他魏延还是李严,谁都争抢不去。六姓人在成都混不下去,大不了回荆州,黄顺的夏吟坊提供的待遇,远远高于成都朝廷,六姓人犯不上再去靠一棵大树。所以魏延根本就没有在六姓身上浪费时间。

    在魏延看来,只要六姓待在荆州,不出来破坏他的好事,他就不去招惹六姓,招惹黄顺。

    六姓中,诸葛亮虽然也为魏延所忌惮,但诸葛亮顾全大局,一切从朝廷利益出发,是正人君子。君子可欺之以方,魏延冒犯起诸葛亮来,并没有多少顾忌。但对于黄顺,魏延很清楚黄顺的能量远大于自己。刘备尚且对黄顺顾忌到十分,临死还留下遗诏对付他。可知这样的黄顺,远不是魏延能够对抗的。

    好在黄顺没有伸手蜀汉朝政的意思,乐于留在荆州,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诸葛亮被迫辞去丞相回荆州,黄顺虽然恼火,但对诸葛亮回荆州这个结果,心底里还是乐见的。魏延有把握黄顺不会因为诸葛亮的被贬就与自己翻脸。

    所以,对付黄顺,魏延不过是修书一封,告诉黄顺,以后的成都朝局只要由魏延主持,荆州的一切都不会改变,一切由黄顺做主。而且,如果需要,朝廷还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援。

    魏延预料,与自己修书黄顺的手段相比,李严只会亟亟于返回荆州与黄顺争权,只会与黄顺起大冲突。冲着这一点,黄顺就不会支持李严,至少,也会保持中立。

    准备充分的魏延,自然比李严快上一步,诸葛亮刚离开,马上就有官员站出来向刘禅提出,诸葛亮辞去相位,相位空缺,需要在几个顾命大臣之间选择新的丞相人选。

    刘禅哪里知道下面那么多的勾心斗角,一听之下很有道理。刘禅别的不行,自知之明还是有的,知道没有丞相的辅佐,他自己无论如何做不好。所以,丞相必须要有,一天也缺不得。

    刘禅知道丞相人选的重要,自己还真动了一番脑筋,但怎么想,都是诸葛亮最合适。没办法,刘禅只要在来日举行朝会,专门研究丞相人选问题。

    群臣讨论丞相人选。这下,三方阵营立马分明:支持魏延的,当仁不让提出由魏延担任丞相;支持李严的,也是毫不犹豫提出了李严的人选;严守中立的,则是缄口不言,被刘禅点名问道,就索性另提对李严和魏延都丝毫没有威胁的名单,反正是两边都不支持,也都不得罪。

    这下公开讨论,虽然魏延的准备比较充分,朝堂之上支持魏延的声音也比较多,但李严那边的声音也不小,刘禅要做决定,就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优柔寡断的刘禅什么时候见识过这个场面,左右为难之下,刘禅只有采取拖字决,朝议定不下来,那就继续议下去,直到议出个名堂为止。

    魏延就躲在成都边上等着听信。得知朝堂之上争论激烈,魏延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赵云的意见至关重要。必须第一时间拿下赵云。

    于是,魏延决定,走赵云这一条线。

    赵云虽然也是顾命大臣,但仍然与之前一样,平日里对朝政完全不关心,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戍卫皇宫。即使在诸葛亮受到弹劾时,赵云也没有出面发表一下看法。

    这次的朝会,赵云甚至都没有参加。在赵宇看来,无论谁当权,都是要效忠皇上的。只要效忠皇上,就没有他赵云出头的必要。至于能力,能够被刘备看重,成为顾命大臣的人选,能没有几把刷子吗。

    赵云的两个儿子,赵统和赵广,也深受赵云影响,都是远离朝争漩涡,独善其身之辈。赵广远远的躲到了襄阳,赵统则留在成都,在其母亲的运作下,做了城防都督。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011章 轮换制

    (全本小说网,。)

    “爹,这次丞相之争,您还是置身事外,静观其变吗?”父子两个在家里,置备了一桌酒菜,一人一口喝的热闹,过程中,赵统突然如此问道。

    赵云惬意的往嘴里夹了一筷子肉,说道:“任他风云起,我自岿然不动。为父身上责任重大,是蜀汉朝廷的最后一块压舱石。我能随便站出来表态吗?这个时候,就是皇帝求到我面前,让我说话,我都要装哑巴。”

    赵统说道:“那上次我运作成都都督的位置,你怎么没有反对?”

    赵云说道:“这是你母亲的主意,我管不着。再说,我憋屈了一辈子,总不能让你们也跟着憋屈吧?你们的翅膀硬了,该出窝就出窝好了,我不耽误你们的前程。”

    赵统说道:“父亲还憋屈?我怎么没看出来?我只看到,平日父亲总是乐呵呵的,肚子里不装事。”

    赵云叹息道:“身为大将,不能冲锋陷阵,只能躲在后面看着,还不憋屈吗?”

    赵统说道:“可朝廷上下传说的,父亲参战次数也不少啊,而且每次都大放光彩,把其他人都压下去了。”

    赵云说道:“那都是形势危急,我不上不行了。别人打十次仗,出彩一次。我是出彩几次,就打几次仗。外面的老百姓,只看到你出名了,传来传去,好像我打了很多仗似得,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捞不到仗打。”

    赵统说道:“以前孔明还能说上话的时候,父亲可是捞到仗打了。”

    赵云脸色黯淡了一下,说道:“孔明不容易呀。为了先帝,为了蜀汉,孔明还有的熬呐。”

    赵统说道:“既然父亲也认为孔明不错,为什么不站出来挺孔明一把呢?我想,要是父亲站出来,谁能撼动的了你们?”

    赵云说道:“一乱一治,天下大道也。现在的乱,未必就不是好事。不乱个彻底,怎么能达到大治?先前孔明归隐,有先帝在,乱也乱不到哪里去。现在的皇帝没有先帝那份本事,下面自然是能多乱就有多乱。等乱到时候了,自然就会有人站出来稳定大局了。”

    赵统说道:“那你就不怕这个时候被外人利用?万一再出现重要战事失利,蜀汉可就真乱了呀。”

    赵云笑道:“汉中有魏延把手,荆州有黄顺坐镇,蜀汉现在没有外患,正是处理内忧的时候。放心,为父还在呢,不会让那群宵小太过胡来的。”

    “那我应该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做好你的本职就行了,其他事,能少管就少管。”

    父子俩正说着话,下人进来,送上一封信,正是魏延的亲笔信。赵云拆开看毕,递给赵统,笑道:“魏延太过心急,走关系居然走到我头上了。”

    赵统细细的看完,内心一阵震动。这次魏延拿出遗诏对付孔明,让赵统对魏延没有多少好感,但从这封信上,赵统感觉到:魏延确实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信中,魏延丝毫没有软语相求的意思,更没有许诺什么,完全是在摆道理,而且完全站在赵云的角度上看问题。

    信中说,魏延虽然是中途归队,但对先帝早就慕名久矣,只是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