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卫氏朝鲜使者在长安城中受到了礼戴,除了每日研究经史子集,他们还会收到来自皇宫,刘彻的施赏。
在刘彻看来,使者就代表了一个国家,他现在对别国的使者友善,也就说明了,将来一旦汉朝的使者在外面受委屈,甚至是被羞辱、杀害了,那别国所要承受的,便可能是灭国之灾。
刘据这小子每日被皇后宠的没边了,而刘彻只好做一个严父,与卫子夫这个严母一起,将他再次掰直来。
没办法,皇后本性如此,对她所宝贝的东西,一定会不遗余力地爱护,难免会有些过度,但她毕竟是出自善意,这也是无可避免的。
刘彻也提过,在今年盛夏迎娶李妍的事,得到的结果,也是三女一致赞同,至于大臣们什么意思,刘彻才懒得关心。
每日去学一些医术,刘彻多多少少也猜到了李妍用心所在,肯定是自己在椒房殿说梦话的时候,被她听到了,皇后没关心到,她却注意到了,刘彻想要带兵打仗的意思。
她学的医术都是处理外伤之类的,这已经很明显了,她就是想随同刘彻一起,做他的专职“医护人员”。
带不带她一起去,刘彻也是思考了良久,至今还没有一个主意。
要说近期刘彻最关心的,还是南越九郡对外通商的事情,这条商路他很早就在筹划了,海上丝绸之路,想想都让刘彻兴奋。
宣室殿上,
“太农令!朕要你办的事办好了没有?”
太农令是个白胡子老头,视力有些不好,听了刘彻的话,眯了眯眼睛,半天才回道:“不知陛下,要老臣办的事是哪件啊?老臣都快有些记不清了。”
差点忘了,太农令年纪大了,他的记性也不太好,刘彻苦笑道:“就是南越九郡近海之处,越过南海,与那些国家通商的事情啊!”
“哦,原来陛下说的是这个呀!老臣早就办好了,根据指南车的方位来看,我们的船队已经确定好了几个国家的具体位置。
他们同样很满意与我们进行更大规模的商路往来,陛下可以放心,我们的丝绸与瓷器等等货物,在来年入夏,必定可以换来大量的金银!”
第二百六十二章仗义每多屠狗辈
太农令是景帝时留下来的老臣,年纪虽然不允许他与壮年时一般能干,但在大事处理上,是没有太多偏差的。
能身居高位的人,都不会太简单,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或者说什么时候该伪装自己,比如用年老来掩饰办事不牢靠,诸如此类,都能保证他们功成身退。
从先帝到现在,那些遗留下来的老臣,通通都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刘彻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推行新政。
这些人也很有分寸,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把握的十分到位,只要刘彻不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他们是不会管太多的。
假若一个皇帝刚刚登基,就一副老成守重的模样,没有大干一场的决心,只是乖乖地吃着老本,按部就班地治理国家,这反而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帝国的发展也必将陷入停滞。
威望是打出来的,安于现状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如果你不秀肌肉,别人永远不知道你有多强悍,战争是毁灭也是重生,温室的花朵,哪里能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
仗,刘彻是一定要打的,就如同后世隋炀帝远征高丽一样,打仗恰巧是转嫁国内隐患的一种好方法。
没有经过战火洗礼的人们,不会知道该怎么样拼搏,不会知道活命是多么的美好,不会知道勤劳就能拥有一切。
那么要打仗,问题就来了,后勤应该怎么补充?
这也是刘彻现在着急着开商路的原因,以商养战再加上以战养战,百姓所要遭受的劫难,会少的多,他们也会万众一心的支持、拥护着刘彻。
南越九郡里面有一座王城番禺,它是旧南越国的国都,不过它在现代有的更响亮的名字,那就是广州,与南海沿岸的其他国家进行商业贸易,最离不开的,还是这么一处早就繁华了的城池。
太农令的布置,不过是接了旧南越国的盘,再进行扩大再生产罢了,这是刘彻的主意,也是以商养战的第一步。
兵马已足,粮草已丰,钱货已开,为武而生的刘彻,差不多已经准备好了。
从殿上走到殿下,刘彻凝视着太农令,许久后才开口道:“要是朕一直掀起战端,你们会怪朕么?”
引战的皇帝,在文人笔下,从来是没有好下场的,太农令身体微微颤动,似乎是没有想到陛下会有这种心思。
“陛下,您应该三思。
老臣虽然不反对,但这天下悠悠众口,您抵挡的住吗?若是您抵挡得住,老臣也想陪您疯狂这么一把来着。”太农令轻叹一口气道。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后人要说就让他们说便是了,事实会证明一切的。
儒家的东西,朕不大力推崇,而是把其他百家学说放在与它相庭抗礼的位置,无非是制造一种平衡罢了。”刘彻摇了摇头,表示不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三公九卿之中,太农令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心底里默认刘彻的做法,也是有些合乎情理的。
铁血冷酷忠直秉公是法家的中心思想,太农令虽然老,却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信仰,而这也是刘彻对他说这些,想让他在朝堂之上,支持自己的原因。
能和皇帝交心,是每个老臣子,都很想得到的东西,太农令也不例外。
他那满是皱纹的老脸露出了笑容,哈哈大笑道:“大国建立于铁与血之上,陛下雄心勃勃,即便是不能四海称霸,也可以保我大汉骨气长存,善哉!善哉!”
“不说这个了,海上商路已经开了,那么陆上商路也可以思虑一番,太农令,你可知南越九郡周围可有其他国家与之交通?”
微微抬头,与太农令目光相接,刘彻把话题牵回到商路之中。
“前日番阳令唐羊来京,谈及其他国家,说到西南夷中,夜郎最大,南越九郡常与之交易通货,却不能使其臣服。
依老臣之意,倒不如派一使者,直接前往谕意,宣示皇上圣德,使之内附。”
刘彻点了点头,心想朝议这么半日,这话总算说到点子上了。
随即问道:“唐羊何在?”
“唐羊正在塾门候旨。”
“宣唐羊。”
不足一刻,唐羊便进殿来了,此人留了个山羊胡,大约四十岁左右的样子,虽有几分瘦弱,目光却是十分锐利。
刘彻道:“太农令奏请在夜郎置吏事,你现如今大可以将那夜郎国情,与朕简要奏来。”
远在西南边陲的唐羊,虽然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面圣,但他看到刘彻英气勃勃,意气风发,却也十分随和时,心里便轻松了许多。
遂将夜郎国的地理、人口、风俗、交通、商路往来一一道来。
说完这些后,他又建议道:“臣闻夜郎有精兵十万,浮船牂柯之中,若出其不意,此制粤之一奇也。
故臣以为,以大汉之强盛,巴蜀之富饶,虽通了那夜郎道,使之置吏内附,甚是易哉!”
唐羊侃侃而谈,有条不紊,刘彻听着听着,胸中关于西南一统的思路,随着话语也愈来愈清晰。
待唐羊禀奏完毕,刘彻兴奋地站起来,对着丹墀内高声道:“唐羊!”
“臣在!”
“朕封你为中郎将,领兵将千人,食重约万人,从巴符关入,谕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这样一来,朕的那位皇叔大可高枕无忧了吧!哈哈哈……”
一时间,刘彻自信的笑声在宣室殿经久不息,两人都被这种举重若轻的风度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呼出“陛下圣明”的喊声。
……
丹景台现在每天都是丽日高照,一场围绕即将连生一双的风波,让卫子夫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这种爱与护卫,滋养出来的美,是宫廷任何补品和脂粉都无法弥补的。
此时卫子夫的眉宇、脸颊生出摇曳的风韵。
那皮肤白皙中透着嫣红,被从幔帐外透进来的阳光,映得光彩熠熠。
当宫娥们扶着卫子夫面对着梳妆台时,就从铜镜里看到一张丰润、青春、美丽的面容。
侍女沈梦十分惊异上苍的造化,把世间的美与焦点,都给了卫子夫。
第二百六十三章鱼儿上钩了
随着任命结束,几个人的脚步也渐渐远去,望着太农令蹒跚的身影,一抹哀伤不自觉在心中浮现,人都会老去,而自己暮年又会不会做错事呢,刘彻摇头笑了笑便不再想了,大概是不会的。
不确定的事,吾日三省是个不错选择。
回过神来,刘彻便一改威严和肃穆的形象,再次恢复了普通年轻人的激扬和浪漫,他一边走,一边朝殿外候着的卫青喊道:“卫青!卫青!”
待卫青反应过来是陛下在叫他时,刘彻已经站到他的面前了,刘彻笑得很灿烂,全然不像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君王。
不由分说,刘彻直接拉起卫青的手,就向外走去,脚步轻快。
“陛下!您这是……”
卫青一脸疑惑,似乎是不知道陛下为何传呼他,又为何这么急切。
“愚木脑袋!去看你的姐姐呀!你每日与将士们为伍,不辞辛劳为朕练兵,朕自然应该小小奖励你,让你与子夫团聚,休息那么半天才是。”刘彻小咳几声,解释道。
这个时候,刘彻所呈现出来的,或者说与卫青一起登上车驾的表情,是亲和友善的。
皇帝这么做,底下自然是一片惊异,这些黄门们,还未曾见过,陛下与哪个人这么有亲和力。
包桑见状,也已经了然了,忙向着伺候在殿外的黄门和宫娥们喊道:“起驾,丹景台!”
但是这情景,是如此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