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边,岳飞也率领数十万大军大举向临安杀来。
中军所过之处,不论将士,还是地方官员,不是投降,就是逃跑,整个南宋王朝显得非常软弱和无能。
那么,难道整个南宋王朝难道就没有一人挺身而出奋起抵挡中军伐宋吗?
当然,也有很多忠义之士也可以说是冥顽不灵之士奋起抵抗中军。
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中军攻占了一个州城,守将也投降了,中将就领着一千多个军士入城。
中军刚走进城,宋军中就有一个叫唐琦的卫士,突然从怀中掏出一块石头,向中军投去。
只可惜,唐琦这一投并没有打中中军将士,而他也被中军将士给抓了起来。
中将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唐琦“你们主帅都投降了,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卫士,为什么还要冒死做这种无谓的反抗呢?”
唐琦义正词严地回答“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卫士,但尚知忠义,我生为宋臣,死做宋鬼。”
中将听了唐琦的话,对旁边投降的宋军主将说道“你是一城主帅,可气节还不如手下的卫士。”
那个宋将听完,惭愧难当。
唐琦转身也对自己的主将说道“我一个月的俸禄只有一石米,尚知道以死报国,你世受皇恩,享有高官厚禄,而今中军南下,却只知开城投降,你这么做,百年之后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
唐琦的这番话,让那个宋将惭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中将感叹唐琦是义士,问他愿不愿意投降大中。
唐琦说宁死不降。
中将将此事报告给了岳飞。
岳飞赞道“这唐琦真乃忠义之士。”,然后命人将唐琦杀了,给于厚葬。
在中军步步紧逼,宋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其实仍不乏一些忠于宋王朝之士,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奋起反抗。
然而——
这样的人,说到底,还是极少数。
李衍是汉人,大中是汉人建立起来的争取,因此这不同于外族入侵,只能说是内部统一,所以,除了那些被宋王朝完全洗了脑的,或是受过宋王朝大恩的人,否则,是不会成为这种冥顽不灵之人。
而且,大中自皇帝李衍以下全都证明了自己的执政能力——大中才建立了两年多时间,就已经稳定了,并且走向富强。
而与李衍和大中相比,赵构和他的南宋政权,就太让人失望了——同样是建立了两年多时间,可南宋到处都是乱糟糟的一片,人们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让人感觉不到任何希望。
另外,岳飞掌军,军纪极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赢得了受够乱兵侵害的人们的爱戴。
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大中完成大一统,结束这无休无止的战乱,还他们一个平静的生活。
这也就导致了,真正抵抗中军脚步的人并不多,就算有些人有心抵抗中军,也没有办法凝聚人马。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实施,中军水陆并进,同时从长江以南、台湾郡、海南郡、中南诸郡出兵,大举吞食东南之地。
与此同时,赵构等人也被押解进京……
……
以中军之强盛,以宋军之孱弱,大中伐掉南宋,并不让人意外。
可谁都没有想到,中宋两国才开战了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时间,南宋的都城临安就被中军攻陷了,赵构的一家老小皆被捉了。
有知道这个具体过程的人,无不感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若非赵构宠信宦官、纵容王渊,使南宋发生了苗刘兵变一事,中军就是再能打,也绝不可能这么轻易的将赵构一家全都给端了。
人们的想象力是无比丰富的。
从宋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正安帝赵旉才三岁就被吓死了,人们联想到“大宋的气数真的已经尽了,合该李氏取代赵氏成为天下之主。”
不久,赵构一家便被送到了汴梁城。
此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载着赵构的囚车进入汴梁城时,汴梁城中的人几乎全都挤到了大街上,观看这历史性的一刻。
有认识赵构的人,一眼就认出来了,囚车上的人真的是赵构,进而唏嘘不已,“历时了二百多年的大宋王朝真的就此成为了历史。”
与赵构是被装入囚车中拉回来的不同,赵构的一众妃嫔,甚至是赵构的宫女,全都是坐着舒适的马车被押回来的。
而且,只有赵构在进入汴梁城之后被游街示众,赵构的一从妃嫔和宫女进城了之后,直接就被送进了宫中。
李衍并没有见赵构,只是下旨削去了赵构的王爵,将赵构妥善收押,就继续忙自己的事了。
从赵构被捉到的那一刻开始,赵构就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
现在的赵构,就是李衍手上的一个乐子,李衍无聊的时候,有可能会把赵构放出来解解闷。
而现在,李衍没空。
现在,李衍有太多太多比拿赵构解闷重要的事要去做。
比如,趁着南宋的中枢系统被中军端掉的这个大好机会全面灭掉南宋,使南宋成为真正的历史——赵构虽然被中军捉了,南宋虽然亡了,但不是说南宋真的就彻底结束了,先不说西部地区还在宋将的手上,就是东南地区,也还有很多地方在宋将、宋臣的手上,另外,东南地区还有李成、钟相两伙义军,他们各自都有几十万军队以及不小的地盘。
再比如,怎么消化南宋那广袤的疆土——吞并东南地区,并不是说打下来了,就算是吞并了。除了得打下来以外,还得治理,还得到那里百姓的认同。否则,李衍和大中早晚也会被别人取而代之。
等等……
总而言之,需要李衍做的重要的事太多了。
而李衍要是不想将来也成为别人的乐子,自然得先可着这些重要的事来做。
至于拿赵构解闷,甚么时候都可以。
……
。
第八百零六章 富平会战(上)(求订阅!)
…
不久之前,正准备跟中军会战的张浚,突然接到了潘太后以正安帝赵旉的名义所下的大赦命令。(全本小说网,https://。)
张浚便知朝廷的形势有变。
奈何!
陕西离临安实在是太远了,中间还隔着大中、李成、钟相等势力,以至于张浚根本就没有可能带兵回去勤王。
张浚原是进士出身,虽然很早就已经在北宋朝廷出仕了,但在赵佶和赵桓当政时期,张浚只是礼部的一个小官,并不受重视,也看不到甚么希望。
直到张浚不顾一切逃去了南宋投奔当时刚要登基的赵构,张浚才时来运转。
赵构登基了之后,南宋小朝廷极为缺乏人才,于是就把“有气节,宁舍家不从贼”的张浚,提拔为殿中侍御史——此职相当于后世中央纪委的一个官员。
从原来七八品的小官,陡然升至三四品的大官,可见张浚是比较受赵构重用的。
后来,赵构又让张浚领兵平叛,使得张浚有机会平步青云。
所以,张浚对赵构感恩不已,进而忠心耿耿。
这也才有了之后张浚主动请缨跑到西部来为赵构经营川陕线一事。
得知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赵构退位,张浚心急如焚。
可张浚却没对任何人说起此事。
张浚一边将潘太后的特赦藏起来、一边派他的心腹冯轓到杭州劝苗傅和刘正彦让赵构复位、一边继续促成跟中军决战。
在张浚想来,他只要大败中军,就能,进可以声援赵构逼潘太后、苗傅、刘正彦等人还政给赵构,退可以直接带兵回去勤王。
这也就导致,会战大大提前了——张浚很怕夜长梦多,使宋西军将士知道了苗刘兵变一事之后,然后变得四分五裂,进而导致他准备了很久的大会战化为泡影,让大宋没了最后的机会(张浚个人认为的)。
有人会问,这么大的事,张浚能完全封锁得住消息吗?
当然不能。
可宋军之中,只是有些影影绰绰的风传,并没有准确消息,张浚将这些消息定为中军的心理战。
而中军方面,始终都没有出来辩驳张浚的说法,以至于,此事被压了下去。
说到这,有人可能有些不解,不明白中军为甚么不证实这个消息,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打击宋军士气的机会吗?还是说吴玠并不知道这个消息?
首先,吴玠当然知道苗刘兵变的消息,甚至吴玠都已经知道南宋灭亡了的消息。
不过,与张浚一样,吴玠也没有声张,他只是将张宪、王彦等主要将领找来商量怎么利用这个机会?
吴玠等人商量过后,断定,一旦泄露出去了南宋已经灭亡了这个消息,势必会对宋西军的士气造成很大的打击,甚至会让不少宋西军倒戈,不过这也有可能会令好不容易才从各个险峻之地走出来聚集到一起的宋西军退回那些险峻之地,然后据险而守。
八百里秦川,北有梁山、黄龙山、尧山、嵯峨山、九嵕山、岐山、千山、陇山等组成的北山山系,倘若让这些宋西军据北山系而守,那么别说是攻打下西部地区,大中甚至连关中平原都不敢占据,因为,这些宋西军完全可以居高临下地控制关中平原。
如果事情真这样发展,那么大中将来得多花费多少力气才能打下西部地区暂且不说,他们定西军也将完完全全被平南军给比下去了,他吴玠也就会完完全全被岳飞给比下去了。
当然了,吴玠是不会承认他想跟岳飞相比的,他对外一定会说,他要为大中考虑,如果中军不能一举攻过北山山系,那么大中就无法平定西部地区。
吴玠这么说,其实也没有任何问题,就是站在大中的角度来看,中军也势必要打过北山系,否则西部地区的人完全可以据北山系而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