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想,李衍也知道,赵佶君臣现在恨不得自己这个乱臣逆贼被辽人或是金人砍成肉酱,好少一个心腹大患。
而只要李衍的大军不被锁在云地,就没有人敢打李衍的粮草辎重、武器、物资的主意。
所以,不在云地找到一个稳妥的落脚之地,不将自己想带的物资全都运到云地,李衍是绝不会离开太原城的。
就在李衍准备死赖在太原城不走之时,岳飞的捷报送回来了。
李衍看过之后,大喜!
一百多万石粮食,李衍真不缺,可关键是这一百多万石粮食已经在云地了,少了运送的麻烦,这就太难得了,要知道,太原城往北就没有运河了,不论运甚么东西,都得用人运,相当费劲,要运这一百多万石粮食,十万人少说也得运上一个多月,而这指的还是从太原城运去应州城。
更何况,岳飞还为李衍打下了应州城,给李衍在云地找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李衍不吝夸奖道:“鹏举这仗打得不错,先是大败了一万辽国马军,又一举打下了应州城,打出了咱们梁山军的威风,打出了咱们第一军的威风!”
李衍火线提拔从未打过仗的岳飞担任代统制,又让岳飞担任先锋,别人不可能没有想法。
如今,岳飞用事实证明,李衍的眼光依旧准确无误,让那些微词消失的一干二净。
许贯忠进言道:“燕云之地割给契丹已接近二百年,燕地百姓与契丹皇帝岂能不产生君臣父子之情?咱们要想在燕云之地站住脚,就一定要对民众秋毫无犯,并且有肯确的政治主张。”
李衍深以为然,然后在一众文臣中扫视了一遍,最后将目光停留在刘子羽身上,道:“彦修,你过来。”
刘子羽听言,越众上前,拜道:“不知大都督有何吩咐?”
李衍道:“我让你去主持应州,你可敢接这个差使?”
刘子羽听言,大喜,道:“刘子羽敢!”
李衍道:“好,不过你要记住以下几点:一、万万不可扰民,将士如果扰民,严惩不贷,不论是谁。”
刘子羽应道:“是。”
李衍道:“二、契丹、渤海、奚、汉民,一视同仁,不要搞特殊化。”
刘子羽应道:“是。”
李衍道:“三、要尊重各个民族的信仰,不要去干涉。”
刘子羽应道:“是。”
李衍道:“四、切记,咱们不可能争取到所有阶层的支持,咱们梁山泊的基础是普通民众,所以,在公审时,对于那些劣迹斑斑的豪门贵胄不要手软,不需要考虑政治或者其它因素,当然,对于那些良善的豪门贵胄,也要做到秋毫无犯,另外,不要因为咱们的粮食得来不易,就心疼粮食不给民众分粮,要跟从前一样,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契丹、渤海、奚、汉民,只要他肯要,就分他两石粮食。”
刘子羽非常郑重的应道:“是。”
“……”
“……”
李衍交代了刘子羽很多,然后给刘子羽配足了官吏,尤其是公审经验丰富和分粮经验丰富的官吏,之后让一千马军护送刘子羽等人去应州。
刘子羽前脚刚走,薛嗣昌后脚就来道喜:“恭喜大都督击败辽军打下了应州城!”
李衍不去云地,赵佶就寝食难安,要知道李衍手上可是有二十万大军,这要是调转枪头杀向东京汴梁,那该如何是好?
所以,赵佶一边暗令西军严防死守,一旦李衍有南下的意思,就果断出兵阻止李衍,一边则不断催促李衍北上,而且,赵佶不仅自己下旨催,还让薛嗣昌天天来求。
因此,李衍知道,薛嗣昌根本不是来道喜的,而是来求自己北上的。
李衍笑道:“薛知府是来问我甚么时候北上吧?”
说起来,这薛嗣昌对北伐燕云十六州是很热切的,他不仅向赵佶表示支持北伐,还带着经过他加工润饰的辽国谍报亲自跑回京城面见赵佶,“议论北事,辄请兴师,多至涕泣”,而且他还委托代州守臣王机“探刺辽人之隙,陈攻取之策”。
所以,薛嗣昌对于李衍还是很有好感的。
而且,薛嗣昌知道,李衍并不是故意赖在太原城不走,实是因为粮草辎重、武器、物资没运完,不能走。
薛嗣昌道:“皇命难违,还请大都督见谅。”
现在有落脚之地了,也就没有再拖着薛嗣昌的必要了,因此,李衍很干脆的说道:“你帮我雇五十万民夫,将我的粮草辎重、武器、物资全都送到应州城,我就起兵北上。”
李衍终于答应走了,让薛嗣昌心下一松!
不过又听李衍要五十万民夫,薛嗣昌的脸一下子就苦了起来,道:“大都督您就别难为下官了,整个太原城才二十万人,让我去哪给您弄五十万民夫啊?”
李衍道:“我出三倍工钱,并且先付,而且我会将钱全都交到民夫的手上,有这么优越的条件,你要是还给我弄不来五十万民夫,你就是无能,说不得我得去官家那里参你一本,另外我的粮草辎重、武器、物资一天不全都送到应州城,我就一天不走,你自己看着办吧。”——太原城是只有二十万人口,可太原城外还有一两百万人口,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没人从中间贪污,民众肯定愿意来赚这笔意外之财。
听李衍这么说,薛嗣昌只能应承下来,他总不能让李衍参他“无能”吧,而且赵佶那里可还急等着他将李衍撵走呐。
……
第四百一十八章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求订阅!)
…
很早以前,李衍就开始严格控制军政分离,不允许军人干政。//全本小说网,HTTPS://。)//
也就是说,带兵不管事,管事就不许带兵。
慢慢的,这也就成了水泊梁山这个势力的铁律——人人都知道的铁律。
因此,刘子羽一到应州城,张宪就赶紧将民事和政事全都交给了刘子羽,他自己只管布防,只管怎么应敌。
接管了应州城之后,刘子羽等人立即着手恢复应州城的秩序。
待应州城的秩序恢复得差不多了,刘子羽等人便在府衙前建了一个公审台,然后在公审台的四个角立了一杆上书“水泊梁山”、一杆上书“替天行道”、一杆上书“安东都护府大都督李衍”、一杆上书“云中府路宣抚使李衍”四杆大旗。
跟在山东、河北两地不同,李衍和水泊梁山在燕云之地没有任何基础。
所以,一切都得从头再来。
当然,如今水泊梁山的条件已经完全不是当年大岗村时期的水泊梁山可以比的了。
因此,自然也就不用像当初刚开张时那么费劲了。
刘子羽暗中调查了一番之后,找了几个最罪大恶极的,然后又找了一些托。
等刘子羽这边一开始公审,立即就有托来击鼓鸣冤。
刘子羽听从李衍的指示,对这些人一点都不手软,全都捉来在公审台公审,然后砍头,再然后抄家。
一连砍了十几个人之后,自有那有身负血海深仇的人出来报仇雪恨。
刘子羽派人一一核实,如果是真的,严惩不贷。
公审给了那些遭受过不公平对待的人一个宣泄口,让他们有机会报仇雪恨。
这个口子一被水泊梁山撕开,就一发不可收拾。
尔后就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可水泊梁山并没有因此而被民众记恨,相反还得到了很多民众的认同。
顺带着,水泊梁山还捞到了不少金银珠宝粮食辎重。
这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当然,水泊梁山搞公审,也不是一点危害都没有,像它必然会将原来的权贵和富豪阶层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可这正像是李衍跟刘子羽所说的那样,水泊梁山不可能得到所有阶层的接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必须做出取舍。
而自水泊梁山成立之时起,李衍就已经选择好了和穷苦大众站到一条战线上,然后创造新的权贵阶层。
所以,没说得,杀!
杀到府衙都被血腥之气笼罩时,公审终于结束了,那些逃过一劫的权贵和富豪终于将提在嗓子眼的心慢慢放回肚中。
这时,刘子羽又抛出了水泊梁山的第二个杀手锏——分粮。
每人两石粮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契丹、渤海、奚、汉民,只要你肯来,只要你肯要,就分粮给你。
两石粮食足够一个大饭量的壮汉吃上大半年了,老弱孩童甚至能吃上一两年。
这几年,燕云之地虽不像黄河两岸那样灾难频繁,但因为年景不好,收成也都不怎么好,因此,每人能分到两石粮食,对于穷苦民众来说,真是帮了他们大忙,进而也让大多数人开始接受大都督李衍,开始接受水泊梁山这个政权。
水泊梁山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草台班子,拥有一大批有着些丰富执政经验的官吏。
这次李衍来到燕云之地,就没打算走,因此,李衍特意调来了上千名优秀官吏。
再加上水泊梁山在济州、乐浪、真番、台湾四郡实验总结出来的良好利民政策。
刘子羽等人很快就在应州站住了脚……
……
西路军,中军大帐。
韩世忠道:“这都半个多月了,还没打下朔州城,你吴玠不脸红么?”
与东路军势如破竹不同,西路军刚到朔州城,就过不去了。
李衍之所以选吴玠和岳飞担任左右先锋,那是因为单从战绩论南宋最能打的两个将领就是吴玠和岳飞——韩世忠、刘锜、王彦、杨沂中、吴璘等人虽然也能打,但从战绩上却是比不过吴玠和岳飞的。
而且,与岳飞刚刚才从军没多久不同,吴阶可是一个有着十几年征战经验的老行伍,比李衍的那些老兄弟的经验都丰富。
因此,吴玠被困在朔州城下,绝不是因为吴玠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他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