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一场长达六年时间的拉锯战。
高丽最辉煌的阶段是十年前,尹瓘率十七万大军,号二十万,由陆地、水面分五路对曷懒甸发动全面进击。由于是突然袭击,女真人没有准备,其酋长被诱杀,于是更加被动。是役斩女真军六千余人,俘虏一千余人,攻破村庄一百三十余座。第二年,高丽在这一地区强筑咸州、英州、雄州、福州、吉州、公峻镇、通泰镇、崇宁镇、真阳镇九座城,高丽东北界向北推移了一大块。
那时,吴延宠是尹瓘的副元帅。
虽然名为副元帅,但实际情况却是那一战的很多战役都是在吴延宠带领之下打的。
只不过,跟大宋一样,高丽也是重文轻武。
其重文轻武达到了何种程度?
武臣在品级和待遇上远远低于文臣。
虽然田柴科规定军人可以分得军人田,但是实际上很少进行这种土地分配。即使已经分得的土地,有时候又被收回去,作为科田重新分配。军户战时要出征,平时还要服劳役,地位比负担贱役者好不了多少。有的为躲避军役而不得不逃亡,离乡背井,沦为佃户或奴隶。
其实在这之后,高丽尊文轻武更为严重,金富轼的儿子金敦中用蜡烛燎着了一个叫郑仲夫的武臣的胡子,韩赖居然敢打大将军李绍膺的耳光。
后来,激起了武臣的叛乱,当时郑仲夫、李义方和李高等人护送毅宗巡游开城郊外的普贤院,乘机煽动哗变,号召处死所有穿文官袍的人,金敦中和韩赖等许多文臣被杀,武臣们后来还废黜了高丽毅宗,立其弟高丽明宗继位,三年后,金甫当拥护高丽毅宗复辟失败,临死前供说所有文臣都参与了预谋,于是又导致大量幸免于难的文臣被杀。
那段时间绝对是高丽文臣们的噩梦。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不是他们逼武臣逼得那么狠,绝不会落到那般田地。
其实高丽很早以前就已经有这方面的苗头了,甚至一些原则上当由武臣担任的官职,实际上也为文臣所把持。
比如曷懒甸之战的正元帅职,本就应该由武臣吴延宠担任,结果却弄个文臣尹瓘来压制吴延宠,结果世人皆知尹瓘,少知他吴延宠。
又比如这次攻打耽罗郡的元帅之职,也应该由高丽最有经验的老将吴延宠来担任,结果那帮文臣一顿上蹿下跳了之后竟然又给吴延宠头上按了一个正元帅,也就是翰林学士知制诰郑知常。
这郑知常文科状元及第出身,生性豪放豁达,善诗文、书画,精通易学、佛经,喜爱自然旷达、超尘脱俗的老庄思想。
这样的人作作诗、画画画、写写书法自然是没问题,打仗,这不是在开玩笑嘛。
可这样的任命还真就形成事实了,而且郑知常还像模像样的穿了一套盔甲来就职了。
今年已经近六十岁的吴延宠真为高丽感到悲哀,党争竟然争到了视国战为儿戏的地步,你就算派一个文臣来担任正元帅也派韩安仁那样知道轻重有担当的文臣,弄一个喜好老庄的年轻后生来干嘛,在战争上念经吗?
可李资谦他们外戚系就是不给韩安仁他们保皇系出头的机会,为此甚至不惜把这个馅饼丢给西京两班,而这郑知常又在最恰的时机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报国陈词,结果就捡到了这么大的一个馅饼。
面对这种情况,老将吴延宠也没有办法。
首先,高丽尊文武轻,武臣在高丽根本没有话语权。
其次,曷懒甸之战后期,女真派能征贯战的塞斡率兵前往曷懒甸解救危机,塞斡领导的女真军与高丽军在曷懒甸展开一年多的争夺战,虽又方互有胜败,但高丽军败多胜少,消耗特别大,高丽的交通线和通讯网常为设伏的女真军抄掠,在一次关键战役,高丽派他率军援救吉州,于公睑岭附近被女真军遮路掩击,进而全军溃败,将卒投甲散入,诸城陷没,死伤不可胜数,自那以后,高丽军不堪再战,只能被迫求和,他成了高丽的罪人被一撸到底,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有领兵的机会已属不易,怎么还敢再多言?
其实高丽朝廷之所以如同儿戏一般派郑知常来担任正元帅,是因为他们有底:
一来,派郑知常这个文臣来担任正元帅只是不想坏了文尊武轻的规矩,并不是真让郑知常来率军打仗,打仗的事自然有百战宿将吴延宠老将军来。
也就是说,他们派郑知常这个大诗人、大画家来,就是让他来采采风找找灵感的,最好能作几首可以流传千古的名诗或是画几幅能流传千古的画来。
二来,高丽上下一致认为,这次必须要以泰山压顶之势一击粉碎耽罗郡上的日本人,让他们再也不敢窥视大高丽的领土。
基于这个战略目标,他们将京军的主力左右卫和兴威卫全都派了出来,共保胜十七领、精勇八领。
另外又派了二十领望军保胜和五领望军精勇。
再加上七千水军。
直接换算成数字就是,步军两万九千人,马军一万一千人,水军七千人。
另外吴延宠又要了一万奴婢担任民夫。
共计:高丽这次一共派了五万七千人参战。
将耽罗郡上的成年男人加到一起怕是都没有这么多人。
三来,高丽上下一至推断,耽罗郡上的日本驻军不会太多,应该不会超过一万。
他们这么推断是有依据的,耽罗郡大概有民十几万,二十抽一为兵就已经不少了,再多,对耽罗郡而言根本无法负担。
如果民兵比真超过二十比一,那么必将从日本源源不断的往耽罗郡运送粮草辎重。
耽罗郡离日本虽然不算远,但要想保证这种量的运输,必定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当然了,也不排除日本临时增兵的可能。
为防止日本临时增兵,在吴延宠的主张下,郑知常和吴延宠用最短时间将开京附近的民船调集到一起,然后率领近六万大军向耽罗郡杀去……
……
第一百九十八章 论战(这章是为“精神病11”道友加更的1/2)
…
海上。全本小说网https://。
郑知常走向正在看耽罗郡地图的吴延宠,道:“老将军真用功,竟然自出发时起就一直在研究战地地图。”
闲置了近十年已经不敢再奢望有带兵机会的吴延宠,早已不复当年的暴躁,很平和的说道:“老朽没想过再带兵会是来打耽罗郡这个岛屿,所以丝毫相应的准备都没有,得多研究研究。”
郑知常道:“小可知老将军的心愿是再回西北军一雪前耻,若有机会,小可一定向王上进言。”
吴延宠谢道:“那老夫就提前谢过元帅了。”
郑知常道:“老将军休要羞臊小可,小可哪懂带兵打仗,此战自是由老将军指挥。”
听郑知常这么说,吴延宠松了一口气,不过他并未完全将心放下来——跟文臣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吴延宠知道,这些文臣肚子里的弯弯绕太多,他们说什么并不可信,至少不可全信。
吴延宠不置可否道:“如果让元帅来指挥此战,元帅想怎么打?”
郑知常道:“《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所以我想,如果可以,先招降。如果招降不得,看看有没有什么计策可以赚开城门,这样可以减少不少伤亡。如果无计可施,《孙子兵法》又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我军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我军可围也可攻,还可围点打援。”
听了郑知常所言,吴延宠暗暗点了点头,心道:“比我想象的要好上许多,虽有些夸夸其谈,但总归不是不学无术,锻炼几年兴许能成为下一个尹瓘。”
老于城府的吴延宠依旧不置可否,道:“元帅觉得此战最难之处在哪里?”
“这……可是攻城?”郑知常有些迟疑道。
吴延宠摇摇头,道:“是蹬岛。”
郑知常有些不解,道:“蹬岛有何难?”
吴延宠带郑知常到地图旁,然后一一指了三处地方,道:“这三处地方分别是仁川、丽水、木浦,我问过耽罗王子,他说这三处地方是唯三能登陆的地方,我若为守军统帅,必死守这三处地方!”
郑知常想了想,然后试探着问:“是只要守住这三处地方,咱们的大军的优势就无法展开?”
吴延宠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顿了顿,吴延宠又道:“其实就算没有驻军,咱们这么多人马都很难登陆,登陆战对登陆港口或者滩头的要求很高,如吃水线,有无暗礁群,潮汐的力度及规律,滩头土地的硬度,就算在吃水线临界点停了船,如何把兵马辎重弄上岸,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吴延宠又在仁川港口点了点,道:“刚才我跟你说的耽罗郡有仁川、丽水、木浦可以登陆,但真正能安全登陆的其实只有有港口的仁川,其余两地可以安全蹬陆的可能性不超过三成,而且还是在没有守军的情况下,如果有守军,那那两地能蹬岛的可能性不会超过一成。”
郑知常不信道:“可能性这么小?”
吴延宠不厌其烦的给郑知常解释道:“先说吃水线的问题,不说咱们从宋国买来的载重五万石的大海船,仅仅是咱们自己造的载重万石的大船,在那两地都到不了岸边,一旦它们到岸边就是搁浅,这种情况船基本上就算是毁了,不毁,短时间内也不能再次使用了,因此,咱们得先将它们开到不会搁浅的地方,然后用小船倒运士卒和辎重,到小船也不能划的地方,让士兵下船淌水冲上岸,让民夫将辎重运到岸边。”
郑知常还真不知道登陆战这么麻烦,所以只有听的份。
顿了顿,吴延宠接着道:“再来说潮汐,涨潮时水位高低,相差大时甚至会有十丈以上,水面覆盖跟退潮的时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