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哉心嫉叫矶嗷崴4蟮兜奈渥安┦康模
大宋产的“武装博士”没个十年八年的出不来!就算马上开始练武,没个十年八年的也不行吧?
所以只能先用外国产的,也就是用辽国、高丽国和日本国的武装博士。
其中辽国的武装博士肯定是最好的,都是骑马的博士,但是他们不可能用在南洋海上,光是水土不服就要了亲命了。所以他们的主要使用方向应该是北方和西方的陆地上。
高丽国嘛……他们自己再过不久就要和女真打仗了,估计招募不到几号人。
那日本国的武装博士就是武好古以德服人计划的关键了,只要能有个几千日本武装博士当炮灰,德服南洋诸岛拿下马六甲海峡都是有可能的。
到时候让一群从中原不知道什么地方找来的村秀才带上更多的日本乡下武士,南洋的蛮夷和天方教徒才会感受到中华的道理是多么正确啊!
……
“大郎,你知道吗?章惇今天又去僧舍居住了。”
带着一个宏大的儒化日本国的设想的武好古在崇政殿见到已经亲政的赵佶时,却听到了一个让他有些不解的消息。
赵佶明明憎恨章惇到了极点,为什么还一再不允许他请郡外放呢?以至于章惇要用“出家”的方式来请辞。
“陛下,”武好古看着英气蓬勃的赵佶,低声说道,“看来章相公是执意求去了,而且您对他的恩礼已经足够了。”
赵佶看了武好古一眼,笑着说:“大郎,你不明白,朕不是在恩礼章惇,而是做给韩忠彦他们看的。
朕并不排斥新党,也不希望新旧两党日后再起争执了!”
真的?
武好古才不信呢!
徽宗朝的党政斗得鸡飞狗跳的,比哲宗朝的破坏力大多了!哲宗朝不过是旧党人物倒霉罢了。而徽宗朝连许多新党大将都被蔡京打成了奸党……
“陛下圣明。”
虽然不信,但是马屁话还是马上奉上。
赵佶笑着点点头,他现在也觉得自己越来越圣明了!恁般圣明的皇帝,还真是古之少有啊。
“听说你去找程颐论道了?”赵佶这时问起了南山书院论道的事情。他是有皇城司的,那么好玩的事情,当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没有。”武好古一笑,“谁去和他论道?他那个道全是欺骗无知妇孺的,有啥好论的?”
“欺骗无知妇孺?怎么说?”
“就是那些万物皆只一天理,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云云的,有见识的谁信啊?臣要是快饿死了,为了混口饭吃,卖假画的骗子也去做了……所以这些道没啥好论的。”
“哈哈,是啊,这不就是胡扯嘛。”
“臣只是和侯仲良讨论了《吕氏乡约》和《共和商约》的优劣。”
“哦?”赵佶问,“孰优孰劣啊?”
武好古笑道:“应该是谁穷谁富。”
“哈哈哈,”赵佶大笑,“若是普天下都用《吕氏乡约》,恐怕就要天下皆穷了。”
“陛下圣明。”
又圣明了一回!
武好古接着又说:“臣还和程颐论了论儒学外传的事情。”
“外传?”赵佶笑问道,“往哪儿传?”
原来他不知道儒学现在是不能随便往外传的……
“哪儿都不能传。”
“为何?”
“因为国法不许。”
“不许?”赵佶一愣,“这是祖宗家法吗?”
“不是,是唐朝的规矩,本朝因之。”
“唐朝的?”赵佶想了想,“为何啊?”
“是怕四夷学了儒家的典章建立朝廷和中华作对。”
赵佶嗤的一笑:“现在还有哪个蛮夷没有建立朝廷吗?”他掰着手指头,“北面是辽国,东面是高丽国,南面是安南国,西南还有大理国,西面还有个西夏……不都有了吗?我们还防谁啊?”
其实还有一个蛮夷,就是碎了一地的吐蕃没有朝廷了。历史上唃厮罗家族在青唐崛起的时候可把大宋吓了一跳,还以为吐蕃王朝要复兴了呢。
“可不是嘛。”武好古道,“唐朝这个办法防不了四夷,只能把自己给圈起来了。”
“圈起来?”
“不让儒学外传,”武好古说,“这对我中华是不利的。”
“不利?”
赵佶听不大懂。
不过武好古那张嘴多会忽悠啊。
“当然不利了。”武好古说,“如果允许儒学外传,那么陛下以为儒学会以何形式外传呢?”
“以何种形式?”
“臣以为是建立书院招收弟子的形式。”武好古忽悠道,“书院可以跨越国界,师生同样可以跨国越境。
我大宋的儒学才是正宗啊!我大宋的大儒,应该成为四夷儒生的师尊……儒生都是尊师重道的,如果师徒名分确立了,我大宋不就在四夷国内有人可用了吗?”
好像有点道理。
赵佶盘算着,如果大宋的大儒能把书院开遍辽国的南京道,那将来自己平复燕云没准就有不少内应了!
武大郎的办法不错啊!
武好古接着说:“若是我们在四夷国内有人可用了,说不定就能将原本不向着我们的国家拉拢过来,变成大宋的藩属或是盟友……至少可以阻挡他们倒向大宋的敌人。
另外,大宋还可以通过在四夷国中的儒生获取大宋没有或缺少的好东西。譬如良马、黄铜、香料、玛瑙、宝石、毛皮等等。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更重要的是,陛下可以通过这些开设在四夷的书院将孔子孟子的学说传播出去,这可是儒学之盛事,是化夷为夏,是圣德明君之所为啊。”
“化夷为夏?”
赵佶心想:似乎有点意思,教化蛮夷好像是上古圣德之君常做的事情。自己好像也是圣君……大家都怎么说,应该是对的!所以也应该做一点圣君才做的事情。
“从谁开始?”
“日本国。”武好古说,“日本国是半夷半夏,而且在唐朝时就学了一点儒学,中华文字在日本也是通用的。如果向日本派出儒者,建立书院,传播孔孟之道,应该可以事半功倍,不出十年,就可以将日本国变成我大宋真正的兄弟之邦了。”
“能让日本国做我朝的藩属国么?”赵佶问。
这事儿有点无聊,弄那么多藩属国有用吗?一个个全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还不如殖民地呢!
“可以一试。”武好古说,“便是不能成为藩属,让日本国成为大宋的子侄之国还是可能的。”
“花费多少呢?”赵佶又问起了万恶的金钱问题。
“不须花多少钱的。”武好古笑道,“传播儒学又不是使团往来……世上哪有老师给学生钱的道理?不过就是些往来的路费,印点书罢了,陛下可以让界河市舶司负责筹措经费。”
赵佶看了看武好古,突然皱起眉头,“大郎,你莫不是想要这个名分吧?”
“陛下,”武好古笑道,“臣要到这名分也用不了啊……臣是吏商嘛!臣想请东坡先生出面,在云台山开设学宫,招募和教授儒者,负责传播名教之事。”
第426章 大道 完
(全本小说网,HTTPS://。)
武好古要拜入东坡门下真正的目的,当然不是想学做东坡肉了,他又不喜欢吃那个,他爱吃的是开封菜啊。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实际上,武好古需要的是苏东坡的号召力,需要的是苏东坡的名气,需要蜀学苏门的大旗!
在北宋的儒门学阀之中,苏东坡家父子兄弟开创的苏门蜀学也是一个大大的山头。和王安石的荆公新学,二程的洛学,侯可、张载等人创立的关学是并立的。
由于苏东坡的学问不像新学那么霸道,也不像洛学、关学那么理想化……或者叫胡思乱想化,而且还多了那么一点儿文人书生的才气情怀和热爱生活的姿彩,所以苏学在民间,在海外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新学、洛学和关学。
所以拜入苏门,甚至在将来接过苏门的衣钵,对于传播儒学可是大有助益的。
别的不说,就是赵佶在韩忠彦、范纯仁等人上奏请开禁儒家五经外传之后,正式颁布大诏设立专门负责儒学外传的云台学宫的提举官,就无论如何不可能给武好古。这个职位只能给苏东坡这个级别的大儒。
如果不入东坡门下,武好古就很难对云台学宫施加重大的影响了。
不过委任苏东坡为提举云台学宫的大诏并没有同时下达,这当然也是武好古的请求,因为他现在还不是苏门弟子,这事儿还得等等看。
而在武好古的计划之中,现在新鲜出炉的云台学宫,就是儒家版的罗马教廷了!
在他看来,儒家想要传播出去,建立起一个足够抵御基督教和天方教的文化圈,就必须要有一个类似官僚机构的组织——想要依靠商行、商会去传教是不现实的。商行、商会可以向教团捐资,甚至可以影响教团的政策和领导人产生,但是不可能取代教团。否则商不商,教不教的,拧在一起,光是内部的纷争就够叫人头疼了。
而且还武好古还必须要让儒家博士在这个组织中得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有“官”,要有俸禄,要有赏罚,要有各种各样的利益!
而这个能够给出种种利益,也能进行处分的机构,在未来就是云台学宫及其下属的学会、书院以及大学堂还有博士团。
学宫将是这个儒家传播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以下是学会,按照区域或国家设立学会区,由学会负责领导。
学会之下是书院,书院也是按照地区划分,一个学会区划分成落干个书院区。
学宫、学会、书院,都将以学堂的面目示人,不能说传教,而是在传播学问和道理。
而在学宫、学会、书院之外,还会设立专门研究和传播自然之道的大学堂,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