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武好文考得好了,甚至有可能让他去管一个县!这就更加荒唐了,让一个没有什么阅历,只知道五经文章的少年怎么去管理一个牛鬼蛇神一大堆的县?最后还不是“宋押司”这样的大地主操纵一切?

    大量能力不足的地方官,也就必然造成地方上逐渐被地主控制了!而这些官员步步晋升,获得管理国家的权力,甚至带兵打仗的权力后,造成的破坏就更大了。

    武好古在进行最深刻的思考的时候,他的弟弟武好文正和数千个举子一起,已经沐浴更衣完毕,聚集在国子监文庙的广场上拜孔夫子呢!

    顺便提一下,所谓沐浴更衣,其实就是个防作弊的手段。贡生们必须在胥吏的“伺候”下,脱了自己的衣服,象征性的擦拭一下身体,再换上国子监提供的服装。然后数千个六艺中只通了一艺的举人们,就在知贡举徐铎的带领下,一起向着生前梦想“复礼”的孔圣人叩拜,一拜,再拜。

    如果孔子在天有灵,看到这群不争气的徒子徒孙,恐怕也只有一声长叹了。这些所谓的儒家士大夫,儒家的大道是懂一些的——不论是读“王学”、“关学”、“洛学”,都是“五经勤向窗前读”的人。至于文章更是锦绣灿烂,都能写出花儿来的主儿。

    可是光知道大道,而没有实行大道的手段,不也是白搭吗?别说是儒家大道了,就是gc主义真理,也不能只有理论家没有gc主义战士吧?

    说得再具体一点,大道仅仅是“六艺”之一(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不过也差不多),其余的“五艺”则是实行大道的手段。没有手段,怎么能做到复礼归仁,怎么去教化蛮夷呢?蛮夷看不懂锦绣文章,也听不懂之乎者也啊。这个时候就要用到五礼(六艺之一)中的军礼,六艺中的“御”、“射”和“数”(数人头啊,消灭了多少,教化了多少,得数一数)了。只要把能教化的都教化了,不能教化的都消灭了,不就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了吗?

    孔子在天上哀叹的时候,参加元符三年礼部大比的举子们已经参拜完毕,好几千人顿时土崩瓦解一般的四散而去。在国子监胥吏的引导下,前往各自所在的考场。

    在国子监大门内的照壁上,都贴着布告,注明了不同地域、不同来路的贡生,在哪个考场考试,也有专人进行引导。虽然考生的人数多达五六千,却一点不见混乱。

    由于武好文参加的是开封府的发解试,而不是利用太学生的免解资格,所以他也被安排和来自开封府界的贡生举人们同场考试。因为开封府的举人数量比较多,所以考试的地点也非常宽敞,是国子监的正殿——不是后来明朝、清朝给举人老爷们安排的一间间小小的号房,而是集中在大殿中进行考试。大殿中摆满了破旧的案几的圆凳,案几一角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了姓名、籍贯、年甲。只要对号入座,就不会搞错了。

 第391章 好男儿 下

    (全本小说网,HTTPS://。)

    武好文这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座次,是一张相当破旧的案几,就是国子监生和太学生日常使用的东西,现在被拿来给贡生们使用了。全本小说网https://。

    在案几边上还摆了个小水桶,里面盛着半桶清水是给贡生们磨墨用的。文房四宝都是贡生自备的,武好文带得就是他日常使用的文具,都是相当普通的东西。书籍当然是不允许带进考场的,刚才沐浴更衣的时候就检查过了。

    现在武好文考的是进士科,在神宗朝以前,文科举并不只有进士一科,还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科目。不过现在诸科渐废,只剩进士一科独尊了。

    进士科的考试时间很长,基本上从清晨一直持续到点灯,当然也允许提前交卷,不过很少有人会这样做。这么长的时间,中途当然是要吃饭的。每个考生进入考场的时候,都带着干粮。在进入考场之前,都有胥吏和兵士进行了检查,以防止夹带。

    考试的题目已经张贴出来了——和后世一张张卷子发下来的做法不同,宋朝的科举考试是一次把四场考试的题目都张挂到举行考试的殿中,考官手中还有抄本。视力好的举人,直接看张挂出来的考题就行,眼神不好的还可以向考官讨要抄本。

    在正式开始答题之前,贡生们会先把所有的考题都一一抄录到自己带来,或者考场下发的纸张上,然后才开始解答。所谓的四场考试,其实就是一场,反正就是考一天,考完走人,中途不许离开,大解小解也要在有专人看守的临时茅厕解决。

    磨好了墨的武好古张开了纸张,运笔如飞,很快就将今次科举大比的考题全部抄录了下来。其中“一经”和“兼经”一共三十题,出得刁钻冷门。不过对于武好文而言,答题是没有难度的。问题只是他只能用“蔡版”的《三新经义》上的注释进行解答,至于合不合眼下的“朝廷最新精神”,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论”和“时务策”都是做文章。“论”类似于命题作文,通常是要求贡生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考得其实是文笔和对经史的熟悉程度,武好文的文笔很好,对经史也极为熟悉。只要正常发挥,应该就能过关了。

    而真正让武好文担心的则是“时务策”。“时务策”和后世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时务提出具体的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这个可就难了,因为大部分贡生都是两耳不闻,或者少闻窗外事的苦读之辈。那些时务他们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时务策”写得好的,一般都是官宦门第出身,或者干脆已经在做官的考生。一般的苦寒之士常常会栽在时务策上。

    虽然武好文现在也是官宦门第出身了,可是武好古的官才做多久啊?基本上他也是个苦读的书生,年纪又小,压根没什么阅历,对于时务能有什么好见解?所以在抄“实物策”题的时候,他是非常担心的。

    可是当他抄完,却已经胸有成竹了。因为今次“时务策”的题目差不多被武好古猜中了!题目乍一看虽然是说后汉三国时期的东吴要如何同蜀汉相处,但实际上却是在映射如今的辽宋关系,或者说就是兄弟之邦如何共存,兄弟有难又该如何相救或从中渔利。

    如果没有武好古之前和他说的“辽宋兄弟之邦”,武好文或许会从孙刘联盟伐曹兴汉的路子上去解了。要这样写,兴许也能高中,但是想出彩是很难的。因为大家都会想到这样的路线,剩下的就是拼文笔了。看起来这道策问,就是用来决定这一科谁能入一甲的关键了。

    看来这一科,自己不仅是必中,而且还能博一下一甲了!

    而武好文现在已经成竹在胸,将“论”和“时务策”暂时放在一边,开始专心致志写“一经”和“兼经”试题的答案了。

    ……

    坐在另一个考场内的纪忆,则是首先从“时务策”开始答题的。他在经义上的功夫是远远超过武好文的,不论“新旧”,他都能对应自如,而且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找出两者的共同答案——毕竟不论“新旧”,都是儒家嘛。

    他的“此科必中”,可不是吹牛!

    而对于“时务策”题,他当然也一眼就看出来本质。而且他也想到了“兄弟之邦”,他自己就是最近辽宋一系列交涉的参与者嘛!所以他一看到题目,就马上有了灵感,干脆就从“时务策”开始答题了。

    时务策的对策(答案、作文的意思)通常是千字上下,不过纪忆今天却准备写一篇万字以上的长篇对策,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地形等多个方面来阐述东吴应该如何保存蜀汉,应该如何利用蜀汉,应该如何在蜀汉败亡已成必然之际壮大自己等等。

    其中,如何在关羽北伐时坐收渔翁之利夺取襄阳,以全江河之险;以及如何在蜀汉崩溃时谋求东川以成山川之固,又成为通篇的重中之重。

    文章很快就写完了,洋洋万余字,全部一气合成,写得非常精彩。放下毛笔,纪忆长出了口气,看着自己刚刚写就的文章,心想:明明可以凭文章闻达于天子,又何必去学武好古做小人呢?真是失算啊!看来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少折腾啊!

    ……

    范之进这时则和一群河北东路的贡生在一块儿考试,他还在不停咳嗽,一边答着三十道经义题,一边却把紧紧皱了起来。

    倒不是经义答不出来,而是时务策题目出乎意料,竟然是以古论今,名义上说三国,其实是在说宋辽夏——大部分人,都不会把辽当成“蜀汉”,而是把西夏当成了“蜀汉”,范之进也不例外。所以他想到的答题的重点放在了东吴怎么拉拢蜀汉去对抗曹魏……于是,一道政治、经济、外交为重点的时务策题,最后就被范之进写成了半吊子的军务策了!他以为在考武进士啊?

    文章当然是好的,范之进就是个写作文的专家嘛!可是内容就有点不能看了,他懂什么军事啊?还不就是瞎扯嘛,好在他也读过武经七书,大战略还是知道一些的,兵法名词也知道不少,于是也引经据典写了三四千字,看着还是蛮像回事的。

    如果遇上一个不是真懂军事的考官,大概可以给他一个“知兵”的评价吧?所以他的对策答得也算可以。毕竟现在五六人中取500个左右的进士,真正能完全看懂题目的才几个?

    什么?有人说题目出得不公平?

    本来就是“时务策”嘛!通晓时务的,得分自然就高。只知道读经的寒门书生那就马马虎虎答一下吧,只要文笔够好,写得东西也在理,还是可以中的,就是名次差一点……这个“时务策”其实就是给通晓时务的官宦子弟和现任官员“开后门”的嘛。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