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宰苏迟看着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赵佶,皱眉道:“陛下,武好古已死,其三子义久又无兵权,骤然夺位必将导致长子义勇,次子义信不服……”
“苏迟!”赵佶一挥手打断了苏少宰的话,“你到底懂不懂暴周之政?你以为暴周的元首是靠兵多将广当上的?”
难道不是?
苏迟一头雾水地看着赵佶。
他虽然号称“知周”,但根本上还是一个旧式的官僚,也没有在武好古的系统中任过职,所以并不知道暴周之政的根底。
赵佶摇摇头,对手下这帮文官真有点失望。
“暴周之政的根底就是国人之政!”赵佶解释道,“所谓骑士、府兵,其实都是国人!从军立功,得到田庄,成为国人,然后才能从政、议政。
国人者,乃国之主人,为公之民!周军的中坚就是国人公民,大周是他们的……现在咱们派兵入侵,对他们而言就是国难!国难当头,他们谁会支持武家兄弟阋墙?”
“可是武义久不等两个兄弟回京就擅自召开元老院大会……”
“糊涂!”赵佶跺跺脚,“武好古不是君王,元老院也不一定要选姓武的上台。武义久这么干,他两个哥哥未必不答应。而且元首是有任期的,武义久只是补选上台,两年后就到期了,到时候还要再选的。武义勇、武义信要夺位,完全可以在两年后出来选!”
选?
一定是假的!
不可能是真的……
要真的不就成尧舜了?武好古、武义久怎么可能是尧舜?如果是尧舜,那也是禅让,不是选举啊!
崇政殿里面的大臣们都是一脸的不信。
“快快拟诏!”赵佶也没功夫和大臣们解释了,“令吕颐浩、种师道班师!
用十二道金牌,由内侍省派人递送!”
这就是所谓的“金牌”敕命,是宋朝传递敕书诏命的一种形式。而连发十二道金牌,则表明情况万分紧急和重要。
在场的大臣,听到赵佶的旨意,全都有点傻眼。
这事儿有那么十万火急吗?
就算武家三个儿子不开战,还有个敖卢斡呢!敖卢斡没有那么容易被打败吧?
“陛下,”张叔夜道,“现在金国新败,敖卢斡在大定府又比较孤立。如果咱们再不加以牵制周国,只怕金、辽很快溃败。到时候武义久威信树立,周国也会上下一心。我朝就太孤立了!”
赵佶哪里肯听,只是大声道:“拟诏,翰林学士拟诏!”
翰林学士是负责起草内诏的,也就不是经过中书门下,直接由宫中发出的诏书。
赵佶担心中书门下行驶封驳权,耽误了时间。干脆下内诏了!
纪忆和苏迟互相看了对方一眼,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总不能拦着不让天子下内诏吧?用内诏直接指挥前线的军队……好像也是大宋军政的弊病,这是将从中御啊!
金牌敕命用最快的速度拟好发出,赵佶才稍稍松了口气,又返回御座坐好。
“武好古还没有找到?”赵佶问起了武好古。
“没有。”纪忆奏道,“多半是死了!”
“多半?”赵佶想了想,“也许没有死呢?”
“没死?”纪忆摇摇头,“没死就该露面了。”
苏迟也道:“要是没死,武义久可就危险了。”
“为什么?”赵佶似乎不明白。
“这不是明摆着?”苏迟道,“武义久趁着父亲下落不明,夺了元首宝座。如果武好古回来,只怕要父子相残了。而且选他上台的那些元老,一个都不会有好下场!周国的元气,恐怕伤得更厉害。”
会吗?赵佶眉头大皱。元首毕竟不是君王,根据周国的《约法》,这个职位不是世袭的,而是五年一届,投票选举出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武好古恐怕更担心自己的儿子在未来不能平稳接班吧?
而武义久的当选,等于圆满解决了武好古之后的传承问题——这事儿会不会是武好古一手策划的阴谋?
给儿子创造一个在危难之中继承元首宝座的机会,考验一下儿子,也看看有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元老敢跳出来和武义久争权?
结果武义久表现得非常不错,而天津市内的那帮元老都是老狐狸,也没有一个敢跳出来抢权。只有一帮大宋的边将稀里糊涂上了当,以为周国内乱可趁……
赵佶想到这里,额头上已经都是冷汗了,“再下一道旨!还是内制,给东海王和东海王妃的。让东海王妃火速前往天津,务必查明武好古的生死。”
……
“共和国,万胜!共和国,万胜!共和国,万胜……”
武义久这个时候正站在元首宫的阳台上,看着外面广场上欢呼的人山人海。他刚刚宣布了对大宋开战,现在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
不过一个疑团,也在他的心中越变越大了。
这个疑团就是爸爸去哪儿了?
就在一个时辰前,武义久接到了承德防御使米友达的报告,说是没有寻到武好古、萧瑟瑟的尸骨,也没有发现足够多的马匹和战士的残骸。
米友达早就指挥军队收复避暑宫了,收复避暑宫后当然要替武义久找爸爸了。可是找了好几天,连武爸爸的灰都没见着。
不仅武好古踪影全无,连跟随武好古的大批侍从亲兵,也没有了踪影。
避暑庄里面有很多人啊!光是武好古的亲兵就有近2000,还有大量的仆役和黄头女真侍女,总人数不下3000。而且还有大量的马匹,大多是天津良马。
现在人不见了,马也不见了!而且连火烧过的人马残骸也没多少。
也就是说,避暑宫事变发生时,住在避暑宫内的人们要么被耶律敖卢斡的人抓走了,要么就是跑了……
被抓是不大可能的,武好古身边有小2000能打的主儿。就算真的被抓,肯定也要先打个尸山血海。
如果没有被抓,也没死在避暑宫,那么就一定是跑了!
那他跑去哪儿了?为什么躲着不露面?武义勇和武义信知道吗?父亲是不是想通过失踪考验一下自己和两个哥哥还有一群叔父辈的元老?
那么……自己的元首还算不算数?
一连串的问号萦绕在武义久的心头,让千万人之上的元首的眉头也越拧越紧了。
……
武义久想到爸爸的时候,他的那个义兄耶律敖卢斡则在想妈妈!
他的爸爸没啥好想的,早就死了很多年了,肯定活不过来。
但是妈妈却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武义勇、武义信、萧炎、萧乙薛他们几个都坚称萧太后未死,而且已经在大周境内登基,当上了奚女王。
所以国的历史已经结束了,敖卢斡不再是大王,而是叛逆反贼。
现在女王已经传旨给女婿武义信,令他统领奚国诸军平定叛乱,诛杀敖卢斡及其党羽,凡是愿意跟随武义信平叛的奚人、渤海人、契丹人,以及奚国内内其他各族,一律重重有赏!
敖卢斡麾下的契丹人愿意反正的,也既往不咎,一样给予赏赐。
这下敖卢斡的麻烦就大了,而且麻烦还不止一个!
他妈萧瑟瑟死没死是一个麻烦,东辽实际上是萧太后一手创立的国家。她在国中的威信远远超过敖卢斡。如果她没死,除了一部分耶律之外,国中的其余各部各族都不会跟随敖卢斡。
武义勇、武义信这俩货开出来的“重重有赏”是第二个麻烦。太后的死活固然是存疑的,可是二武拿出来的银币却是真的不能再真!而且他们还有又粗又大的真理!谁会不要银币,再和真理对着干?
而第三个麻烦则是他和耶律余睹自己整出来的,他们俩的军队定府后杀人太多!本来他们没打算杀那么许多人,而是想把大定府中的萧氏将领的家属控制起来,要挟带兵的萧氏子弟投降。
可是杀人的分寸哪有那么好把握?而且挨杀的也不老实,还要拼死抵抗。于是杀着杀着就过了头,在萧氏和耶律氏间杀出了血仇!
如果萧太后真的没死,那么各方面就要合力围剿占据大定府的敖卢斡了。凭敖卢斡的这点实力能维持几日?
就在敖卢斡坐卧不宁的时候,惊人的好消息却纷至沓来了!
第1344章 爸爸在钓鱼
(全本小说网,HTTPS://。)
八月十四日,大定府城。(全本小说网,https://。)
东辽王宫内外,已经被草草的收拾过了,原来在宫门外密集的尸首,已经被尽可能的挪走,血迹也进行了一番清理。只是到处可见的烟熏火燎的痕迹,却是一时无法掩盖住了。
契丹武士们脚步匆匆的奔行在王宫四下,每个人都疲惫到了极点,也兴奋到了极点。疲惫是因为这十几天中他们连轴转着打仗,先是奔袭避暑宫和大定府,还在大定府内同忠于萧太后的兵马血战了两三日,还差一点把大定府打成了白地。之后又和从降圣州方向反攻过来的奚军大战,好不容易才将他们暂时击退。
这一系列的交战说起来轻松,但是中间的反复曲折,惊心动魄,却是想起来都后怕啊!稍有不慎,东辽国最后的这点实力可就要覆灭了。
而兴奋则是十三、十四两日连续传来的喜讯让大定府城中的耶律们兴奋不已。
好消息真是接踵而至啊。首先是耶律敖卢斡安插在锦州的眼线冒死来报,说武好古之子武义久当选代理元首——这几乎证实了武好古的死亡!
武爸爸要是没死,哪里轮得到武义久上台?所以武爸爸肯定是死了!
而武义久又是没有兵权的!他的两个哥哥武义勇、武义信倒是手握重兵。
大周共和国的内战看来不可避免了!
第二个喜讯是由从几个字武义信军中叛逃的兵将(萧氏和耶律氏毕竟融合在一起两百多年,总有一些萧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