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楧一把抓住蓝幼澄柔若无骨的小手,笑呵呵地说道:“爱妃说的哪里话?本王请大家吃火锅图的就是一个热闹,怎么会嫌人多呢?再说了,奉贤夫人又不是外人。”
李安谊没有说话,冲着朱楧甜甜一笑,微微的点了一下头。
接下来就是大忙碌时间了,由于朱楧想吃一顿完完全全的家宴,因此这顿饭没有用任何下人,完全是他们自己张罗的。
朱楧将一个火炉放到桌子上,然后将盛满水的专用涮锅放了上去,虽然他不知道火锅为什么要设计成中间高高隆起的样子,但也懒得研究,只要能吃好就行了。
黛昱竹以及听薇、吟荷三个人都是丫鬟出身,多少都懂一些料理,黛昱竹毕竟已经贵为王妃,不好再做一些低级的事情,只是负责调理沾酱。
火锅沾酱的主要材料就是麻酱,所谓的麻酱其实是芝麻酱,是用芝麻研磨而成的。黛昱竹先将稠稠的芝麻酱盛到一个大碗里,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加水,每加一点水,就立即用筷子搅拌均匀,然后再继续加水。直到将芝麻酱搅拌成粘度适中的糊状,然后再放适当的盐。
听薇负责切肉,她的刀工不错,不管是羊肉还是猪肉,切得都恰到好处,就算是放到后世的大饭店里也不会比别人逊色。
其实朱楧还喜欢是涮牛肉,只是明朝严禁宰杀耕牛,家里的牛生病了,要先到官府报备才可以杀,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朱楧身为王爷,在某些方面悄悄地搞搞特殊不是不行,只不过现在肃国才刚刚成立,底子还不是特别强大,朱楧不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奢侈的印象,他要爱惜自己的民力。
至于剩下的一个粗活——洗菜自然是由吟荷去做了,她做这样的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打理起来也是十分的得心应手,用不着别人多费心。
就连最麻烦的调料问题都有人解决了,这一点朱楧应该感谢蓝幼澄。虽然蓝幼澄自己不会弄,但是她带来了一个大师,这个人就是她的母亲。
李安谊从小就喜欢摆弄些酒菜茶水,嫁给蓝玉之后由于备受冷落,便将自己的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如何让女儿吃的更好一些上面去了。
之前的羊杂汤已经让朱楧领教了她的手艺,此刻她又主动承担起做火锅底料的重任,更是让朱楧兴奋不已,看来自己的吃货大业也有着落了。
由于材料限制,李安谊做的火锅底料也比较简单,主要材料有大豆油、食盐、八角、花椒、葱、姜、蒜、山楂、丁香、枸杞、甘草等。但是这些材料在她的调理分配之下还是爆发出了魔幻般的味道,让朱楧等人大饱口福,吃得很嗨皮。
在大冬天的夜里,在众位美女的环绕之下,吃着火锅唱着歌,喝着美女亲手烫好的小酒儿,什么是生活,这才是生活。
明朝的官员也是有休假的,一般情况下正月是不开工的,但问题是朱元璋是个很不一般的皇帝,他自己是个劳模,所以也就要求所有人都变成劳模,仿佛那些当官的多歇一天,他朱老板就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因此,在洪武年间,官员们过得是很苦逼的,不仅工资待遇低,危险系数大,连节假日都少得可怜,具体来说一年只能休息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他朱元璋本人的生日。
也就是说,你如果有幸穿越到朱元璋手下做了个尚书侍郎,先别忙着高兴,春节的时候,过完年初二就得上班,连走亲戚的时间都没有。
曾经也有人就官员的待遇问题向朱元璋提出过建议,说你老人家将当官的待遇弄的这么低,以后就没人来当官了,谁给你干活啊?
然而老朱不为所动,用了一句十分睿智的话便让对方哑口无言:“这世上还会缺想当官的人吗?”
凭这句话就完全可以断定朱元璋能得天下绝非偶然,精明啊,精明到脑袋上都快冒烟儿了,谁要是想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玩点儿花花肠子,那纯粹是作死啊。
但是朱楧毕竟是从后世来的,大过年的只让歇一天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他认为后世的七天法定节假日都太少,最起码得让人过了正月十五啊。
然而朱楧无力改变后世的现状,只能为大明朝的肃国官员谋福利了,早在春节之前,朱楧就已经下令,过了十五再来上班。
这条旨意让无数的肃国官员感恩戴德,忙活了一整年,终于可以陪老婆孩子过个好年了,就冲这一点儿,他们就不后悔留在肃国。
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十六日,朱楧开始了他新年的第一次早朝。在接受了群臣如同机器般的叩拜礼后,朱楧精神饱满地大声说道:“众卿有何事要奏啊?”
户曹判书张文远站出班来,作了一揖,恭恭敬敬地说道:“敦煌布政使石一德上奏称:敦煌乃新附之郡,胡人众多,单靠现在的军民难以驯服,请求殿下移民十万,一来可以同化胡人,二来可以实边,防备哈密。”
张文远原来是王府长史司审理正,区区的正六品小官,掌管着王府那些鸡毛蒜皮的诉讼。朱楧建国后,选择留下来跟随王爷,以求在肃国谋得自己的发展。
朱楧没有亏待他,见他干活细致,处理诉讼十分公平,就将二品户曹判书给了他,让他替自己打理国家的财政。
张文远接到任命的时候,高兴的一宿都没有睡着觉,从一个六品小官一下子升到二品大员,这怕是古往今来都没有的事吧,虽然他的二品只是一个藩国的二品,但这足以让他和他的老婆激动地恩爱一晚上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零四章 士官标准
一 张文远接任后,为了报答朱楧的知遇之恩,更是为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前程,始终以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将户曹打理的井井有条,让朱楧十分满意。
张文远所说的敦煌布政使石一德原本是他的副手——正七品的王府审理副,同样是因为对朱楧的忠心和对工作的用心负责,被朱楧提升成从二品的布政使,替他去管理刚刚归附的敦煌。
朱楧听完张文远的报告后,心里带有一丝赞同的点了点头,但群臣的意见还是要征求一下的,笑着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客观来说,石一德的建议很有道理,敦煌自唐代以来就被外族统治,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几百年了,那里早就连根汉人的毛都看不见了,若想同化他们,那我们这边的人口绝对不能比他们少。
朱楧刚收服的敦煌郡连同沙洲蒙古在内共有大大小小六个部落,总人口有十几万人,他现在只在那里驻扎了两万多名士兵,派过去了几个甲长、保长,要想统治那些畏威而不怀德,丝毫没有中原王朝大一统观念,甚至还有些仇恨汉人的胡虏确实很不容易。
况且敦煌也是个大郡,在西汉时也和张掖、武威一样,属于水草丰美之地,这里有发源于祁连山高山融水的疏勒河水系,自汉代以来,灌溉农业就十分发达,在后世耕地面积达到三十多万亩,还有广阔的林地和畜牧业用地,资源十分丰富,单单靠那些个除了放牧和抢劫什么都不会干的胡虏,是绝对不会将敦煌的潜力全都开发出来的。
所以,向敦煌移民是必要而又正确的选择。
这条建议既合理,又得到了领导的首肯,这个时候再唱反调就属于没事找抽了,因此朝堂上的文武官员纷纷附议,称颂声此起彼伏。
每解决一件事,都会让人心里有成就感,尤其是解决了移民十万人开发一个郡这样的大事,更加让朱楧心中大块,于是趁热打铁道:“本王还有一件事要与众卿商议。”随即,将自己想要养士的想法提了出来。
话音刚来,群臣又是一阵交头接耳,武臣听后面露喜色,因为这代表着朱楧对武将的重视,今后他们的地位肯定不会下降。
文臣听后自然是脸上都有哀戚之意,在他们看来,国家应该用高福利来养秀才和举人,万万没想到朱楧对这件事提都没提,上来先想养一群大老粗,这让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前程更加忧虑。
后将军范朝西此时是朝堂上的武臣之首,听到朱楧的这个计划之后,心中大为高兴,立即站出来附和道:“启禀殿下,臣以为此意甚好,如果此意在全国施行,那将来不管打谁,咱们就都不缺精兵猛将了。”
“是啊,是啊。殿下英明啊。”“殿下英明,臣等一定坚决贯彻执行。”
众武臣都是脾气直率的大老粗,一遇到高兴的事,顾不上君臣礼仪,大声嚷嚷起来,纷纷表示拥护。
站在他们右边的众位文臣,内心里十分鄙视他们这种有辱斯文的行为,但也无能为力,他们都知道,朱楧正在一意开疆拓土,自然是格外重视武将,就算他们有不满,说出来也不顶用,只能纷纷表示附和。
这样,养士这件国策就定了下来。朱楧不会学着日本人将他们称为武士,而是给他们取了一个十分前卫的名字——士官。
随即,朱楧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培养士官的计划,士官全部脱产,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士每月给粮食两石五斗,肉四十斤;中士每月给粮食两石二斗,肉三十斤;下士每月给粮食两石,肉二十斤。
此外,凡是入选士官者,免除其全家徭役,士官拥有崇高的地位,见到七品官员不用下跪,可以参与所在保内的管理事务,本人一生伤病所需的医药费全都由国家承担。
此令一出,举国热议,士官的待遇也太好了吧,先不说他们的政、治待遇,但说经济待遇就比肃王的一等庄丁还要高出五斗,而且还终身免费医疗,这让当时拼命养儿防老的古代人纷纷向往不已。
但是,你先别高兴的太早,士官的待遇这么好,肯定不是什么人都能当上的。按照朱楧制定的标准,你若是想光荣的成为肃国的一名士官,首先要弓马娴熟。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