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蓝幼澄被朱楧摁的有一些疼,但她顾不上这些,温柔地说道:“臣妾当然会尽心伺候王……唔。”
还没等她说完,朱楧就一口封住了她的樱桃小口,随即开始尽情地享受完全属于他的美人。
完事之后,朱楧平躺在床上,将蓝幼澄揽在怀里,用一种十分正式的语气说道:“幼澄啊,你那个舅老爷把本王的几个大牧场打理的不错,这次本王建国了,想给他个官做做,你觉得怎么样?”
蓝幼澄猛地抬起了趴在朱楧胸口上的脑袋,十分惶恐地说道:“启禀王爷,臣妾是王爷的后妃,岂能干预前朝政务?更何况臣的那个舅老爷大字不识几个,怎么能做的了官呢?”
朱楧先是拍了拍她的后背示意她不必惊慌,然后又抚摸住她的后脑勺将她脑袋轻轻地按在自己的胸口,笑道:“你不必这么紧张,我给他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官。他不识字没关系,我可以给他配识字的人帮他,他也可以学习。我告诉你是想让你通知他一声,让他有个准备,别到时候手忙脚乱,弄出了笑话。”
蓝幼澄又重新像一个小猫一样趴在朱楧的胸口,喃喃地说道:“臣妾怕是要让王爷失望了,臣妾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个舅老爷,跟他说不上话。这件事怕是要拜托我母亲去做了。”
朱楧看了一眼自己的爱妃,继续抚摸着她的秀发笑道:“看来也只能麻烦夫人了。本王回宫后,按理也该去看看她了。”
蓝幼澄十分开心地抬起头来,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望着朱楧笑道:“多谢王爷恩典,我娘知道后一定会很开心的。”
朱楧突然间又来了兴致,重新折腾了一番蓝幼澄后,便拥着美人沉沉地进入了梦想。
第二天,朱楧便带着蓝幼澄来拜会她的母亲李安谊,李安谊见到朱楧和蓝幼澄后,忙向前急走两步,跪在地上叩头道:“奴婢拜见王爷、贤妃娘娘。”
蓝幼澄心头一恸,一脸心疼和不安地说道:“母亲,您这是……。。”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礼法,多少有些不近人情。
来自后世的朱楧对这一点很难接受,李安谊这一跪跪的她十分不安,说到底她是自己小老婆的母亲,也算是自己的长辈,这样一来弄的自己十分尴尬,连忙向前急走两步,一把扶住她的双肩,道:“夫人不必如此多礼,快快请起。”
朱楧这一扶也是虚扶,没想到李安谊跪在原地一动不动,十分坦然的接受了朱楧的双手,道:“幼澄虽然是我的女儿,但她现在贵为王妃,奴婢见到王妃又怎能失礼?更何况,王爷又救了我女儿一命,奴婢给你磕个头也是应该的。”
朱楧只觉她的双肩柔软无骨,皮肤又十分紧致,丝毫不像一个生过孩子的中年妇女,道:“夫人快起来吧,按理说你是长辈,这样弄得本王跟幼澄都很难受。再者,本王建国了,可以自由的封官许愿,本王决定封你为奉贤夫人,特赐王驾面前免跪。”
李安谊这才缓缓地站起身来,仍旧施了一个屈膝礼,道:“谢王爷恩典,王爷对我们一家的恩典真是比天高,比海深。”说罢,悄悄抬眼看了朱楧一眼,眼神中满含着无法言说的深意。
朱楧一屁股坐在李安谊房间的正座上,十分随意地翘起了二郎腿,李安谊给蓝幼澄递了一个眼色,蓝幼澄便去给朱楧泡茶。
朱楧十分随意地翻了翻李安谊在桌子上摆的几盆花花草草,漫不经心地说道:“我和幼澄这次过来是有事要和夫人商量。”
李安谊忙向前走两步,站到朱楧身旁,恭恭敬敬地说道:“王爷有何事尽管吩咐就是,臣妇一定尽力而为。”
朱楧看了一眼李安谊那风韵犹在的脸庞,笑了一下,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令舅替本王打理牧场打理的井井有条,本王十分满意,这次想给他一个正式的官当当,烦劳夫人去给他打声招呼,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李安谊甜甜一笑,正好端过蓝幼澄手里的茶杯,恭恭敬敬地放到朱楧手边,道:“嗨,臣妇当是什么事呢,就这事,怕是臣妇的舅舅知道了,会高兴地晚上睡不着觉,日日夜夜颂念王爷的恩德。只是…。。”
朱楧看着她为难的表情,心中已经猜出了个七八分,道:“你也担心他不识字?”
李安谊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蓝幼澄,王爷既然说了一个“也”字,那就证明有人曾经在他跟前说过这个问题,这个人只能是蓝幼澄,微微笑道:“臣妇的舅舅何止不识字,他连一点从政的经验都没有,到时候怕是坏了王爷的大事。”
朱楧对她的观点十分不以为然,突然将翘着的二郎腿放下去,站起身来,背着手踱了几步,道:“不识字可以学,没有经验可以积累。本王用人只看他能不能实心办事,有没有一技之长。用人取材,应该择其大者,扬长避短,若是求全责备,那世上就没有可用之人了。”
蓝幼澄和李安谊不由得对望一眼,深深地被朱楧的这番议论折服,齐双双地跪下道:“王爷刚才议论真乃是王者之言,臣妾、臣妇钦佩不已,王爷定能大展宏图,得志于四海。”
二位女子能说出这番话可谓是很懂朱楧了,没有人不喜欢红颜知己,朱楧十分开怀的大笑了两声,道:“二位快起来吧,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你们这些贤内助,本王也很难有今天的局面。”
朱楧说的贤内助特指的是孙云琦、蓝幼澄和黛昱竹三人,他没有注意到李安谊听到这句话时嘴角悄悄地笑了一下。
李安谊和蓝幼澄都是饱读诗书的女子,见解不同于常人,朱楧和她们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晚饭也就在李安谊这里吃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九十一章 建立官职体系
一 时间转眼来到了三天后,朱楧身穿隆重的九章衮龙袍,端坐在大殿上,这一天是他原来的臣子们决定去留的日子。大臣们经过三天的仔细斟酌,大部分人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因为他们从这个年轻的藩王的所作所为中看出了他不一般,希望跟着他干出一番业绩。
离开的也有,武官代表是耿炳文,这个早在朱楧的意料之中,作为朱允炆的亲戚,他是不可能留下的。不过耿炳文也还算是条汉子,念在朱楧救了他一命的份上,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口宝刀送给了朱楧。朱楧很高兴的接受了耿炳文的宝刀,并请他吃了顿酒,二人在席间谈笑风生,一笑泯恩仇。
文官的代表就是魏延赏了,他一心想着抱朝廷的大腿,从来都没有甘心留在肃国这个偏远的地方,更何况他也知道,一直跟朱楧对着干的他肯定早就上了朱楧的黑名单了,留在这里也讨不到什么好果子吃。
朱楧对他的走也是表示欢送,暗地里也是庆幸这颗钉子终于算是拔掉了。
剩下的人都是愿意跟着朱楧干一番事业的,朱楧自然不会亏待他们,按照之前说好的,全都委以重任。
朱楧按照朱元璋的样板建立了自己的官僚系统,首先是中央官僚体系,老朱那里有六部都察院,朱楧不能跟老朱取一样的名字,否则就是僭越。因此朱楧的六部改称六曹,都察院改称监察院,六曹的长官也不能叫尚书,而是叫判书。
六曹的副长官不能叫侍郎,改称参判;参判下面可以设若干参谋性质的官员,称为参议;六曹的下属单位称为局,局里的一把手不能叫郎中,当然也不会叫局长,而是叫正郎,副手称为佐郎。
监察院的一把手叫做都监察御史,其下属有副都监察御史若干名,再下面有巡检御史若干名。
另外,朱楧并不是老朱那样的劳模,既干皇帝又兼职丞相,处理一些乱七八糟的琐事对他来说实在是太累了,他认为做好一个君王只要能掌握好钱粮兵马和用人权就好了,因此他很想设立明朝中后期内阁之类的机构帮他打理一些琐碎的事务。
但是,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曾经三令五申,谁要是干提议复设丞相,肯定要他吃不了兜着走,虽然老朱仿照宋朝制度,设立了几个大学士,但这个时候的大学士只是秘书顾问之类的官职,级别只有五品,跟后来的内阁大学士差的远了。
在老朱还活着的岁月里,朱楧不想触这个霉头,内阁的事就先放放再说吧。
以上是文官系统,下面就是武将系统。朱楧还是捡现成的,仿照老朱的制度。老朱在中央设立的军事机构是五军都督府,朱楧不能这么叫,就改称为五将军府,分别由前、后、中、左、右将军府,每个将军府管理一定地域的士兵,朱楧现在正好有五个郡的地盘,一个将军府恰好管理一个郡的士兵。
也就是说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兰州五个郡的士兵分别由前、后、中、左、右五个将军府管辖。
不过,和朱元璋的五军都督府一样,五将军府只有统兵之权,没有调兵之权,也就是说肃国的所有军户归他们管辖,平时的训练等事务由他们负责,但如果要打仗了,必须由朱楧下令,兵曹签发调令才行。
同样的,兵曹只有调兵之权,没有统兵之权,平时不管理军队,等到打仗时才奉朱楧的命令调兵。
这样一来,双方就可以互相牵制,最后将兵权集中在国王,也就是朱楧的手中。
朱楧还仿照明军后期的制度,将武将的官职分为常设官职和差遣官职两类。常设官职为武将的主要官职系统,武将的级别和工资都靠它来确定,从高到低依次为一品将军,二品将军佥事,三品卫所指挥使,四品指挥佥事,五品千户,六品百户,七品总旗。
差遣官职是临时性的职位,没有固定的品级,属于国王特派某位将领去办某事,办完之后就会上缴印信,职位也会随即撤销。
比如现在的瞿能就是以前将军衔充任敦煌总兵官,前将军是他的级别,工资待遇都是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