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可以带着粮草弹药住到里面,打起敌人来十分的方便。
光修城墙还不行,想要守住城池还需要精良的器械。弓箭刀枪是必不可少的,但火器也必须加以重视。
明初的火器虽然还不够威猛吊打冷兵器,但也有了较强的杀伤力,像当时的铁臼炮(迫击炮)、攻戎炮、神铳车炮、大将军炮、二将军炮等,射程都达到了一里至数里,而元朝人引以为傲的抛石机,射程只有三百米。随着火炮的大发展,抛石机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说老朱呼啸江淮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焦玉的匠人前来投奔他,并献上了他自己制作的火器。朱元璋很高兴,就他为自己制作火器,从而使朱元璋的义军是江南义军中唯一一个以火器为制式装备的军队,为朱元璋争夺天下出了大力。
在著名的鄱阳湖之战中,老朱就是用火器来克制陈友谅的大船的。史料中没有记载陈友谅有大规模使用火器的行为,这说明了他本人对火器的漠视,也是他最终失掉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南京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城墙修好后,在大臣和儿子们的簇拥下,登上了紫金山。看着虎踞龙盘、城垣如铁的明城墙,朱元璋不住的点头,可以意气风发。然而,其年仅十四岁的儿子朱棣却说了一句让人扫兴的话:“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朱元璋听后大惊,因为此时紫金山、幕府山、雨花台等制高点均在城外,距离紫禁城的距离只有一两千米,大炮是可以够得着的,极不利于防守。
于是,生性稳健的朱元璋在洪武九年下令增修外城,外城郭周长一百八十里,设有仙鹤门、麒麟门等十八座城门,将紫金山等制高点全都囊括其中。
以上史料说明了,明初的火器已经有了一定的威力。虽然此时还是以冷兵器作战为主,老朱的部队编制就是刀牌二十、枪四十、箭三十、铳十,即火铳兵只占百分之十的比例,攻击的主力还是占百分之四十的长枪兵,但此时的一些火器,尤其是大炮已经可以起到打散敌人阵型,震慑敌军的作用,应该给予重视。
来自后世的朱楧自然知道火器才是将来兵器发展的大趋势,但奈何他是个理科白痴,只知道后世的火枪可以连发,而且打的是金属子弹,不是铅弹,至于怎么弄的,他就一概不知道了。只能将这一点告诉工匠,寄希望于他们能琢磨出门道儿来。
朱楧命令胡匠头率众工匠制作了大量的铁臼炮、神铳车炮、攻戎炮、大将军炮、二将军炮、抬枪等火器放置在了城墙上。明初的火炮无法解决后座力的问题,只能将火炮固定在地上发射,攻城野战之时,不利于随机应变,但用来守城却是得天独厚。
看着张掖这日益坚固的城墙和日益完善的火器系统,朱楧心中大安,这样一来他就更有把握去保护自己的地盘和家人。他跟历史上的肃王不一样,从未想着离开张掖跑到后方享福。他要以张掖为中心的河西走廊为根据地,一步步地建立自己的霸业。
时间来到了农历的十一月底,此时的张掖已经很冷了,人人都穿上了棉衣。朱楧进行完每天的例行巡视后,在怀恩的陪同下回到王府。
黛奴穿着一件红色的大氅,在王府的大门口等着朱楧,一见朱楧回来,立即快步迎上去,道:“王爷,宫里来人了。让您去接旨。”
“接旨?”朱楧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疑惑,老朱找我有什么事?是因为我差点激起兵变要骂我,还是因为我给了他和朱允炆一个台阶要夸我。
黛奴见朱楧紧锁眉头,若有所思,上前一步搀扶住他道:“王爷怎么了?”
朱楧道:“来人是什么神态语气,是和善,还是板着脸?”
黛奴道:“没什么表情,对我们倒是很客气,就是说要您赶快去接旨。”
算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朱楧一把搂住黛奴,道:“走,随本王去会会他。”
朱楧来到王府的正殿,设案焚香,然后率王府的人跪在地上接旨。
宣旨的太监用尖细的声音唱道:“奉天承运皇帝,召曰:皇十四子肃王楧离京就藩已有一年,朕与尔母甚为想念,着尔接旨后,火速回京,共叙天伦。钦此。”
朱楧心头一蒙,我这才刚来没几天怎么就要让我回去啊,但还是领旨谢恩,道:“儿臣领旨,愿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宣旨太监一把扶起朱楧,道:“王爷快起来吧。”
朱楧顺势站起来,道:“敢问公公,我父皇和母亲是否安好?”
宣旨的太监立即作揖,道:“奴婢不敢当。皇上和娘娘都安好,娘娘十分想念王爷,奴婢来之前,娘娘特意嘱咐奴婢告知王爷早日回京。”
朱楧想起这个对自己疼爱有加的母亲,心中不免一恸,道:“我也很想念母亲啊,有劳公公了。公公在此先稍住两日,本王安排一下就随公公回京。”
宣旨太监躬身,道:“奴婢谨遵王命。”
王爷要回京面圣了,王府里自然又是一番忙碌。老朱给朱楧设计的体系十分完美,就算是朱楧不在王府里,肃藩的各项工作也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朱楧决定这次只带黛奴回去,一来是黛奴想回去看看娘娘,二来京城毕竟是蓝幼澄的伤心地,况且她是蓝玉的女儿,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被朱楧带到京城实在是有些不妥。
为了弥补蓝幼澄,这两天朱楧都留宿在蓝幼澄的房间里。蓝幼澄躺在床上,搂着朱楧的脖子撒娇,道:“王爷这一走怕是要几个月才能回来,会不会想起奴婢啊?”
朱楧笑道:“你把本王伺候的这么舒坦本王怎么能不想你,本王不带你去京城还有一层意思你可知道?”
蓝幼澄将头靠在朱楧的胸膛上,道:“奴婢当然知道,王爷是想让奴婢给王爷看好我们肃藩的钱粮账目。”
朱楧一个翻身将蓝幼澄压在身下,道:“我就知道瞒不过你这个鬼精灵的眼睛,我好不容易把财政大权收回来,你可得给我看好了。出了本王外,账目的事不能跟任何人说。”
蓝幼澄抬头亲了一口朱楧的嘴巴,道:“王爷放心吧。王爷如此信任奴婢,奴婢铭感府内,就算是玉皇大帝下凡,也休想从奴婢嘴里问出一个字。”
朱楧笑道:“你这个小丫头片子就是会讨本王的欢心,本王可警告你,你要是敢趁着本王走的这段时间偷男人,本王就从新把你发配到奴隶营中去。”
蓝幼澄脸色一变,带着哭腔,道:“在王爷眼里奴婢就是这种不知廉耻的女人么?既然王爷如此不信任奴婢,那奴婢只好以死明志。”说罢,想要翻身起来。
朱楧一把把她摁在床上,道:“你们怎么都那么喜欢以死明志?本王故意在逗你你难道听不出来?本王的女人怎么可能会看上别人!”
蓝幼澄哭道:“奴婢生是王爷的人,死是王爷的鬼。哪能当的起王爷开这种玩笑?况且………”
还没等她说完,朱楧一口堵住了她的嘴。
第二天,朱楧带着黛奴和怀恩以及一众护卫随着宣旨太监入京了,这次是顺江而下,速度要快很多,经过十几天的跋涉,朱楧等人顺利来到了京城。
第一件事自然是要去拜见老朱。朱楧穿好朝服,来到了阔别已久的紫禁城谨身殿,见到朱元璋后,纳头便拜,道:“儿臣拜见父皇,愿父皇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看了一眼朱楧,道:“起来吧,你一路走来辛苦了。”
朱楧慢慢站起来,道:“谢父皇,儿臣想念父皇和母亲,归心似箭,不觉辛苦。”
朱元璋没由头地问了一句:“你的屯田办的怎么样了?”
朱楧就知道老朱肯定会过问这方面的事,对此早有准备,道:“回父皇,儿臣已经开垦了五百万亩良田,且已经全部播种,目前水利系统也已经兴修完毕,预计明年便可实现粮食自给,不再劳烦父皇挂心。”
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自己的孩子能自立,不再依靠家里,这是每个父母都乐意看到的,但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老朱认为朱楧的做法隐患很大,所以忍不住要提点他一下,道:“朕听说你那里差点闹兵变,可是真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十四章 说服老朱
一 朱楧一脸自信地说道:“只不过是一个千户痴心妄想,儿臣的仪卫司早就掌握了他们的动向,布了个局,便将他们一网打尽,没有造成任何损失。”这句话半是承认,半是邀功。他了解朱元璋,自己的儿子若是眼明手辣,做事果敢,那可比听话乖顺让老朱放心。
说实话,老朱对朱楧处理这次兵变还是满意的,事先严密监控,掌握了对方的一切动向,然后将计就计,将其一网打尽,没有造成任何波澜。可谓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儿子能有如此心机和手段,老朱也就放心让他守边了。
但是老朱因为年轻的时候吃的苦太多了,所以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们吃一点苦,有一点危险,在他看来,朱楧虽然平定了这次兵变,但如果不改变做法,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兵变,到时候,他就不一定能应付的了了。
朱元璋摆出一副教训的口气,询问道:“你可知道这次兵变的根源是什么?”
朱楧对此已经做了足够的功课,心平气和,十分镇定的说道:“无非就是有人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想要蚍蜉撼树,这世道不自量力的人太多了,父皇登基后,不是还有人想着造反吗?”
朱元璋明显对他这个回答不满意,沉着脸训斥道:“你将军户都变成自己的佃户,让他们给你种田,他们没了地,心中就会不稳。若诸位王公大臣都像你这般将地圈了去,那天下的流民就会越来越多,你真的不怕他们造反?”
朱楧抬起眼来直直地看着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