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耿璇也冲耿炳文作了一揖,道:“父亲,你好好休息吧。儿子这就是送齐大人。”说罢,陪着齐泰出了屋门,一直送到了大门口。
“驸马爷请回吧,长兴侯的身子还需要你去照顾。”齐泰走到门口之后,冲着耿璇拱了拱手,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然后就径直转身离开了。
耿璇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心里重重地冷哼一声,嘴上挂起一丝冷笑,然后十分自得的转身回了屋子。
耿炳文见自己的儿子回来了,脸上的神采顿时又恢复了起来,冷冷地说道:“他走了?”
“走了。”耿璇淡淡地说道:“这会儿怕是已经走远了。”
耿炳文霍地一声从床上站了起来,龙行虎步地走到门口向外望了望,十分自得地说道:“齐泰这个小子,一肚子坏水。他想的馊主意,他自己不去执行,反而想让老夫给他顶雷。”
耿璇也是一脸得意地站在自己的父亲身后,道:“他跟父亲比起来还是嫩了很多,想给我耿家坐蜡,怕是没有那么容易。”
耿炳文转身回到屋内,拿起桌子上的一个苹果吃了两口,一脸不屑地说道:“这帮书生,就知道自以为是。他们不了解肃王,我可是很了解。肃王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他费劲心血搞出的那两件利器岂肯随意送人?你去跟他谈这个,无异于与虎谋皮。谁爱去谁去,反正老子才不会去趟这趟浑水。”
“父亲英明啊。”耿璇站在耿炳文的后面,不住地拍着马屁道。
齐泰回到家后,越想越觉得耿炳文在演戏,忍不住在家里破口大骂他老奸巨猾。齐泰的老婆听见后,心里十分纳闷,一脸不高兴地说道:“他不去就不去呗,你去跟皇上说换个人去不就行了?至于在家里这么骂骂咧咧的吗?”
齐泰没好气地白了她一眼,摇了摇头,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事情要是真的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好了。现在朝廷派不出人来去,那很有可能就会派我这个建议者去。”
齐泰的老婆一听这话顿时吓得六神无主,脸色都白了,立即跑过来抓住齐泰的胳膊,一脸恐惧的说道:“真的吗?我听说那个肃国在西北杀人不眨眼。当家的,你要是去了,可不要乱说话啊。我和孩子们还等着靠你养活呢。”
齐泰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拍了拍她的手,道:“行了,我自有分寸。再说了,我去了之后,再怎么说也是朝廷的钦差,肃王是不会把我怎么样的。”
齐泰的老婆还是不肯依,女人的胆子都比较小,还是抓着齐泰的胳膊道:“那你也要小心点。我听说那些个藩王个个嚣张跋扈,杀人就跟杀鸡似的,到时候,谁管你是不是什么朝廷的钦差?”
齐泰心里也有一点紧张,他虽然信奉儒家思想,已经准备好为自己的理想牺牲性命了,但是如果就这样死了,那实在是太不值得了,最起码得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之后再死,这样以来,最起码历史书上会留下齐泰这号人物,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面色凝重地说道:“你放心吧,我自有分寸。”
于此同时,紫禁城里的谨身殿内,朱允炆还在孜孜不倦地向方孝孺请教着问题,道:“先生刚才说的洪武年间的弊政确实很有道理,可谓是切中时弊。尤其是江浙一带赋税过重的问题,十分值得重视。朕以为,虽然那些人曾经支持过张士诚,但现在他们都是我大明的子民,朝廷应该对他们一视同仁。”
前文说过,朱元璋占据南京城后,施行寨粮政策,对南京附近的百姓剥削的很严重,不过老朱也是个够意思的人,当了皇帝之后,就减免了这一带的赋税,以报答这一带的老百姓对他的支持。但是,老朱是个精明到脑袋上都会冒烟的人,自然不肯吃亏,因此他减免的这一部分赋税就要从其他的地方找回来,具体来说就是,从张士诚之前占领的地方找回来。因为张士诚统治这一带的时候,只向百姓收取很低的赋税,百姓心中都念着他的好,在他死后还在给他烧香怀念他,这让朱元璋很生气,所以就向他们征收很高的赋税,第一是作为报复,第二就是弥补自己曾经吃的亏。
“陛下圣明。”方孝孺十分欣慰地对朱允炆作了一揖,道:“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先帝以武力平定天下,实乃雄才大略之主,但是治天下不能靠武力,要文治,要施行仁政。否则无法避免暴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朱允炆十分赞同的点了点头,深深地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多么博大精深,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自己要治理好这个国家,就要广布仁德,争取民心,做一个像汉文帝一样万民拥戴的好皇帝,笑道:“先生说得好。皇爷爷虽然英明神武,但在位之时确实施行了一些弊政,执法过严,杀人过多,以至于大臣人人自危,还设置了锦衣卫这样的机构监视群臣,导致君臣不能贞观一朝那样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国家。朕将来就要革除这些弊政,做一个媲美唐太宗的皇帝。”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百八十一章 朱允炆的决心
“皇上。”方孝孺激动坏了,他摊上了一个好皇帝啊,如此虚心纳谏,如此仁慈贤明,如此循规蹈矩的按照圣人留下的方法来治理国家,约束自己,实在是难能可贵,翻遍数千年来的史书,这样的皇帝也不好找啊,他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个明主而感到庆幸和自豪,他决心倾尽自己的才华和心血来辅佐他,和他共同创造一个属于他们君臣的建文之治,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脸上挂满了感泣之情,慷慨激昂的说道:“启禀皇上,臣有话必须要讲。”
朱允炆万万没有想到他一直所敬重的大儒方孝孺先生会对他行如此大礼,立即走下御座,三步两步走到他的跟前,一把扶起他,十分客气地说道:“先生这是何必?快快请起,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朕一定洗耳恭听。”
方孝孺借着朱允炆的扶力缓缓地站了起来,又向朱允炆作了一揖,然后抬起眼睛直直地看着方孝孺,一脸心有疑虑,有待确定的表情说道:“臣听说先帝驾崩之前对皇上说过:‘燕王不可不虑,肃王不可不防’,是否真有此事?”
朱允炆愣了一下,不知道方孝孺为何突然说这个,伸手虚扶了他一下,示意他平身,脸上带有疑虑的表情说道:“是有这么回事,先生想说什么?”
方孝孺的眼睛里突然精光大盛,一改之前的斯文先生的模样,像一只猛虎一样,直直地盯着朱允炆,道:“既然这样,那陛下何不趁此次使者出使肃国的机会将肃王改封到内地?”
“这……”朱允炆万万没有想到方孝孺突然说出了这个方案,身子微微地震了一下,略带有一丝惊讶地说道:“这样行吗?肃王在西北干的好好的,对朕也很尊重,将他改封到内地得有什么理由啊。”
方孝孺的嘴角突然挂起一丝得意地微笑,站直身子,胸有成竹的捋着自己的胡须说道:“陛下乃是天子,天子将一个藩王改封到别的地方根本不需要理由。如果陛下怕肃王不满意的话,可以封他为吴王,让他改到苏州就藩。一来,这吴王是先帝称帝之前所用的王号,十分尊贵,诸王之中没有人谁有资格使用它,将他授予肃王,是对肃王莫大的恩宠,也是肃王莫大的荣幸,相信他不会拒绝。二来,将他移藩到苏州后,可以就近监视,使得他纵然有不轨之心,也不敢轻举妄动。”边说还边摇头晃脑,似乎是对自己的这个建议很是满意。
朱允炆抿着嘴,皱着眉头,仔仔细细地听方孝孺将他自认为是万全之策的对策讲完,思考了很长时间,才慢慢地抬起头,用柔和加欣赏的目光看了看方孝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叹道:“好吧,就依先生所言,让肃王来苏州吧。他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也该回来过几天安生日子了。”
“皇上英明。”方孝孺见朱允炆采纳了他的建议,心里十分高兴,君主对自己言听计从,就好比刘备对待诸葛亮一样,自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暗暗地,他也开始以诸葛孔明自诩,希望可以辅佐君主开创一个让后人瞻仰的建文盛世,又向朱允炆作了一揖,道:“那臣这就去拟旨,改日让使者一齐带去肃国。”
朱允炆微微地点了点头,他看到方孝孺如此虔诚的表情,心里十分的宽慰,这才是忠臣啊,忠臣就该对皇帝有基本的礼法,像那些藩王那样,动不动就允炆允炆地叫他,像什么样子,微微一笑,宽慰道:“好。时候不早了,先生拟完圣旨之后就早点回去休息吧,莫要累坏了身子。”
方孝孺感觉到心头一暖,脸上不自觉地笑了出来,抬眼看了看这个年轻的君王,见他如此关心自己的表情如此真实,心里不禁泛滥起了滚滚感动的洪流,道:“多谢皇上挂念了,臣能为皇上分忧是臣的荣幸,不觉得辛苦。臣告退。”
说罢,又向朱允炆作了一揖,缓缓地退出了殿外,然后去文渊阁拟旨去了。
朱允炆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御座上,仔细地回想着方孝孺刚才说的话,不错,一些藩王的确太嚣张跋扈,目无朝廷了,必须要加以严惩,否则朝廷的威重不行,在地方上就被藩王架空了,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重新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的历史悲剧。
突然之间,朱允炆不知道为何想起了朱元璋临死前的谆谆教导,不光是临死之前,朱元璋在他的生前曾经不止一次的对朱允炆说过,要和藩王搞好关系,让他们和你一起去保卫大明江山,不要抓住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触动藩王的根本利益,家里人永远要比外人可靠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皇爷爷说的对吗?朱允炆一个人坐在御座上,双手按着太阳穴,努力的揉了几下,方孝孺和朱元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言论在他的脑海里激烈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