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楧虽然见过不少美女,但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美貌的双胞胎姐妹,不自觉地多看了她们两个两眼,果然是亭亭玉立,我见犹怜,再加上联想起她们被选中之后的命运,不由得升起了无限的怜爱之心。
那两位少女到底是未出阁的姑娘,被朱楧这么盯了一会儿,顿觉浑身不好意思,羞涩的别过了头。
再这么看下去可就不礼貌了,朱楧立即端着姿势,向两位少女的父母行了一礼,道:“晚辈见过两位老人家。”
少女的父母看了看朱楧的模样,果然是相貌周正,英武不凡,互相笑着对望一眼,十分地满意,少女的父亲开口问道:“敢问贤侄高姓大名,做何营生啊?”
朱楧早就编好了说辞,笑道:“晚辈名叫渠忠信,原本是山西人士,后来听说西北的肃国发展的不错,便带了些本钱去肃国经营丝绸、茶叶、瓷器等物,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渐渐地站住了脚跟,这次来江南是来进货的。”
少女的父母微笑着点了点头,单听他这么说,条件是不错,只是他年纪轻轻就有这番成绩,让人着实有点惊讶,道:“令尊和令堂也在西北?”
朱楧知道他们的心意,微微笑了一下,道:“在下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了,是跟两个兄长一起做生意,他们也都在肃国的都城敦煌。此番店内的存货不多,大哥二哥留在店内看家,特派晚辈前来江南进货。晚辈在城东盘了间铺子,叫渠记货源,专门负责采购江南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前辈可以去打听打听。”
怪不得这么年轻就有如此作为,原来是有兄长帮衬,少女的父母略微信了几分,再加上他肯自报店名,看来多半是不假,笑道:“贤侄真是年轻有为,不过小女的终身大事,我们老两口总要商量一番才是,咱们两日之后再在这里汇合如何?”三日之后,就是朱元璋选秀的日子,他们只能拖两日。
朱楧施了一礼,十分礼貌的说道:“晚辈就恭候两位前辈的佳音了,多谢前辈和小姐的垂青。”说罢,又抬眼偷偷瞄了瞄那两位双胞胎,正好看见她们也在用欣赏的眼神看自己,很明显是对自己这个夫婿很满意,不由得冲着他们微微一笑。
那两位少女见到朱楧看他们后,又都娇羞的别过头去,娇羞的少女果然最可爱。
朱楧跟少女的家长见礼之后,就随着掌柜的出了房门,跟掌柜的告别之后,就回到了他和迪丽娜扎的房间。
迪丽娜扎看着朱楧这副满面春风的样子,知道他好事做成了,心中不免有一些小吃醋,酸不溜秋的,噘着嘴嘟囔道:“看来大王旗开得胜啊,臣妾要恭喜大王了。”
朱楧捏了捏她的小鼻子,笑道:“寡人这次可是捡了个宝贝,真没想到出来逛个街能有这番境遇,你可真是寡人的小福星啊。先说好啊,到了肃国之后,你们可不许欺负她们。”
“哼。”迪丽娜扎撅着小嘴卖萌地哼了一声,调皮道:“臣妾哪里敢啊?她们可是大王新的爱宠,臣妾有几个胆子敢去欺负她们。”
朱楧哈哈一笑,一把搂住迪丽娜扎的小纤腰,道:“寡人就知道寡人的端妃最懂事,走吧,今晚不住这里了,咱们回去。”
“回去?”迪丽娜扎愣了一下,瞪着一双滴溜溜地大眼睛,一脸困惑地看着朱楧说道:“现在就回去吗?”
朱楧亲了亲她的小嘴,道:“当然了,寡人还有事情要做。”他跟人家扯谎说自己是渠忠信,还自报了家门店铺,不赶紧回去找人通风报信,让渠忠信帮着自己圆谎,等人家过去一问,那不全穿帮了,让人知道他这个肃王居然敢挖朱元璋的墙脚,老朱哪里怕是吃不了兜着走。
说罢,就带着迪丽娜扎回到了家中,当然,他没有退房,怕引起客栈掌柜的怀疑,只是说去访友去了。
回到家后,朱楧就立即差人通知渠忠信,让他帮着自己将谎话圆过去。之后,就在迪丽娜扎的服侍之下,留宿在家中。
于此同时,紫禁城的谨身殿中,朱元璋和朱允炆祖孙两人还在勤勉的批阅着奏折,朱元璋对朱允炆上次在酒宴上的表现不是很满意,知道他对藩王还是存在着很强的戒心,道:“允炆,朕问你一件事,七国之乱罪在何人?”
朱允炆放下手中的奏折,想都没想,站起来拱手道:“罪在七国诸侯,他们联兵作乱想要谋朝篡位,大逆不道。”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百五十七章 朱元璋的纠结
朱元璋没好气的抿了抿嘴,道:“错在景帝,若不是他信用晁错之言,执意削藩,那些藩王们也不会造反。你将来继位之后,要善待你的叔叔们,你们叔侄一心,共同保卫朕给你们打下的基业,这样以来,就没有谁敢动我朱家的江山了。”
朱允炆低着头,没有说话,他心里还是忌惮这些藩王的,尤其是像燕王、肃王这样的强藩,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君臣之礼,一见面就“允炆,允炆”地叫他,一点都不拿他这个皇太孙当干部。
朱元璋对这些事都了然于胸,他也明白朱允炆的顾虑,但是他还是想让朱允炆明白,以他的能力,独自掌握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血亲之人帮助他,所以他一直都在努力调和他好和藩王们的关系,慢慢悠悠地拿出一个奏折,扔到朱允炆跟前,道:“这是你十四叔给朕的一份情报,你打开看看。”
朱允炆双手拿起奏折,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来读,越读眉头皱的越紧,这份情报是关于中亚的帖木儿的。
朱楧将帖木儿是为头号敌人,对他的一举一动自然是格外重视,早就派人将渗透到帖木儿帝国,将他的行动做了一次次汇总,写成了这个奏折。
朱楧在奏折里将最近几年,帖木儿灭掉的国家和他军队的大致数量做了一个说明,可以说是灭国无数,用兵数十万,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搞了一个蒙古人联盟的组织,日夜想着灭掉大明,中兴元朝。
所有的一切都让朱元璋十分地忧心,虽然他灭掉元朝的过程是很简单随意的,但朱元璋心里很清楚,若不是元朝内乱,窝里斗,他绝不可能这么轻易地赢得天下,因此他心里对蒙古人的势力还是很重视的,做了皇帝之后,还是不断地降低身价,一而再再而三的拉拢王保保,希望他能投降。
为此,还把王保保的妹妹邵敏郡主许配给他的二儿子秦王,姿态摆的相当不高,一点也没有他在国内时的一言九鼎,雷厉风行。
因为他知道,国内的这些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大臣,都奈何不了他,他不高兴可以一杀杀一片,但是国外的蒙古势力依然很强大,除了瓦剌和鞑靼以外,还有帖木儿帝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等大势力,他们若是真的联合起来进攻大明,复兴元朝,真的够他喝一壶的,为此他开国之后不断地发动北伐,希望能彻底的解决蒙古问题,让他的后代免受这些人的威胁,只可惜没有成功。
可以说,蒙古人的一举一动朱元璋都很关心,因为这意味着他的江山是否能长治久安,他是一个实干家,是从最底层一步步干上来的,因此十分实际,他根本不相信儒家说的那一套,更不相信他们编写的史书,仿佛只要你这个皇帝按时上下班、少搞点女人、多重用文臣、多听他们骂骂自己你这个王朝就亡不了。
人家只要比你强就可以灭掉你,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跟你上不上班,搞不搞女人有什么关系?
他认为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那个什么帖木儿帝国就算没有大明的实力强,也不会差太多,更何况他还要搞什么蒙古人联盟,这对大明就是最大的威胁了,比哪里出现了水灾,哪里有几个毛贼造反要威胁大的多。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的样子,知道他的内心也开始担心起来,略微地舒了一口气,道:“允炆,若是这个帖木儿打过来,你一个人行吗?”
朱允炆将奏折放在桌子上,低着头,没有说话,但是脸色并不是特别好看,皇爷爷这话是什么意思,岂不是太看不起他了,凭什么说自己打不过这个帖木儿,只要自己像书上说的那样勤于政事,任用贤臣,怎么可能会被打败?
朱元璋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微微地叹了口气,道:“元朝虽然亡了,但是蒙古人的势力还是很大的,据朕所知,他们统治的国土面积丝毫不比大明小,所统治的人口也不比大明少,若是他们联合起来进攻你,你该怎么办?”
朱允炆抬起头,用无比坚定自信的目光看着朱元璋,似乎是在宣示他已经成年,有能力统治好大明朝,昂然道:“孙儿可以任用贤将去征伐他们,孙儿相信我大明还是有卫青和李靖的。”
“那也可能是司马懿,是安禄山。”朱元璋加重了口气指点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外人你对他再好他也很难跟你完全是一条心。你的叔叔们虽然有人嚣张跋扈,但到底是家里人,血浓于水。你十四叔现在干的不错,你应该高兴,万一哪天那个帖木儿打过来了,也有他给你在前面顶着,他们两个交战一场,不管谁赢,都会受到不小的创伤,对你的威胁也就会降低。”
自古以来,外姓人功劳太大进而篡权的例子还是少数吗?朱元璋对此可以说是无比担心,外姓人若是夺了他的大明江山,可以说他的龙子龙孙们一个都跑不了。
朱允炆没有说话,将头又低了下去,他似乎觉得皇爷爷说的有些道理,可是那些藩王们就没有异心吗?他们可是老朱家的正根,造起反来更加名正言顺,对他皇位的威胁就更大。根据他的一些眼线报告,他的一些叔叔,在地方上多行不法,根本不拿朝廷的法令当回事,皇爷爷在的时候他们都这样,皇爷爷不在了,他们还会老老实实地对自己俯首称臣吗?
朱元璋看到他的这个样子,微微地叹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