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渊点点头,命令统制苗傅率两千军先一步前往皇宫,防御各处皇宫要害之地,他又令统制刘正彦率两千人接管了码头的范围,李延庆手下两千京兆军全部退出皇家码头。
忙碌了近一个时辰,四千殿前班值禁军才终于到位,这时,数十名士兵向天空射出了火药箭,火药箭在空中‘噼啪!’炸裂,不多时,船队又再次出现在南西湖,第一艘三千石大船便是天子赵构和皇后乘坐的龙舟。
大船缓缓靠岸,停稳了船只,搭上船板,一名宦官小心翼翼地扶着赵构上了岸,这时,李延庆急忙迎上前,躬身施礼道:“微臣李延庆恭迎陛下驾临钱塘!”
赵构脸上绽开笑容,“这一个月太保征伐江南,稳固新都,着实辛苦了!”
李延庆摇摇头,“一群魑魅魍魉罢了,不足为虑!”
这时,皇后邢氏也上了岸,李延庆连忙行礼,“微臣参见皇后娘娘!”
邢皇后微微一笑,“待我稍微安顿,我会亲自主持帝姬和太保的婚事。”
“多谢皇后娘娘!”
李延庆连忙安排龙辇和凤辇送赵构和皇后前往皇宫,这时,郑太后和朱皇后也下了船,她们也坐辇前往后宫,三千名宫女以及妃子、宦官等人也纷纷下船,按照各自品阶,或乘车、或步行,浩浩荡荡沿着蜿蜒的凤凰山道向皇宫而去。
。。。。。。。。
皇城的主要建筑当然不可能修建在山上,而是在山脚下,只是皇城将凤凰山也一并包括进去,并在山上修建了不少观赏风景的亭台楼阁,作为天子生活起居的大内,也就是宫城,则位于皇城中部,占地约五十顷,四周有宫墙包围。
大内里面几组大宫殿,比如天子寝宫勤政殿和福宁殿,慈宁殿和慈明殿是郑皇太后以及朱皇后起居的殿宇,再有就是仁明殿、慈元殿等数座宫殿为皇后、嫔妃所居,东宫暂时还不需要,所以没有修筑。
大内除宫殿外,堂、阁、斋、楼、台、轩、观、亭,星罗棋布,这也是受凤凰山的地形限制,帝王居处的奢华不表现在宫殿上,而多表现在苑囿上,各种花台水榭,各种小桥流水,大宋的建筑水平在这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使宫城内修建得如仙境一般。
不过比起东京汴梁的皇宫,临安的皇宫还算是比较简朴,大内比较小,三千宫女和一千宦官生活在里面,就略显得有点拥挤,不过赵构答应过的,迁都后将释放两千宫女和五百名宦官回乡,大内就会舒适很多。
皇城各省、寺、台都比较简朴,位于大内东面,各部寺都一应俱全,皇城正门为丽正门,丽正门装饰华丽,门为朱红色,缀以金钉,屋顶为铜瓦,镌镂龙凤天马图案,远望光耀夺目,而丽正门的城楼是天子举行大赦的地方,中间是一片广场,广场正对面的宫殿便是正殿,又名崇政殿,是举行大典、大朝会之所。
说起来赵构还算是一个比较勤政的皇帝,在搬进皇宫的第三天,他便举行了第一次大朝,正式宣布迁都临安。
大朝时间不长,短短半个时辰就结束了,算是一个很低调的开朝,也确实高调不起,兵不如人,从中原一直败退东南,天下民众都不好说什么,但心中却亮堂着呢!就像天子在开朝辞中所说,要励精图治,随时准备北伐,收复失地。
大臣们各自心事重重回了官署,虽然进官署已是第三天,但每个官署内都是一团乱麻,千头万绪的事情需要整理,各种文书档案还堆在东京还没有运来,各州进奏官还没有来得及坐镇京城,使得朝廷和地方州府脱离联系,更重要是做事情的小吏都还没有抵达。
跟随赵构前来临安的官员只有几百人,但朝廷可不是靠几百人就能运转,光各州驻扎京城的进奏官就有上万人,他们负责朝廷和地方的联系,另外还有数万小吏,承担着方方面面的具体事务。
朝廷官员只是动嘴动笔,但做事情的却是大量没有官品的从事,就像已经升为鄂州通判的刘方,从前也是御史台一个小吏。
李延庆的正职是枢密院老大,知枢密院事,不过他这个知枢密院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正官,知枢密事其实是相国之一,等同于参知政事,但李延庆虽然有权参与知政堂议事,但他却没有相国的决策权和表决权,这个职务其实也比较尴尬,不管实事。
李延庆正准备前去枢密院,一名宦官匆匆跑来,献媚笑道:“李太保,官家请你过去一趟。”
“官家现在御书房?”
“正是!几位相国也在呢。”
李延庆点点头,转身向御书房方向走去,赵构的御书房在垂拱殿,垂拱殿是天子召见大臣的地方,殿不大,但走廊却很长,一直连通到大庆殿。
李延庆走进御书房,御书房的外面是一间小议事厅,布置得很简洁,只有一张长长的檀木大桌子,四周摆放着十几把椅子,只见五名相国对坐在桌子两边,却不见蔡京,众人沉默不语,范致虚见李延庆进来,便给他使个眼色,让他坐下。
李延庆范致虚身边坐了下来,似乎也没有什么讲究,都是随心而坐,范致虚是左相,也没有见他坐左边第一个,倒是徐处仁把左首第一个位子坐了,他有点心虚地看了一眼李延庆,又连忙低下头,不知他在想什么?
李延庆没有理睬他,而是低声问范致虚,“左相,出了什么事?”
范致虚叹了口气,“蔡相公恐怕不行了。”
李延庆一惊,前天下船时还好好的,和自己开了个有关帝姬的荤段子玩笑,怎么才两三天就不行了,难怪今天大朝没有见他。
旁边高深摇摇头道:“毕竟八十岁的人了,稍有不慎就。。。。。。他这次坐船南下有累着了,昨天中午又在西湖吹了风,结果晚上就不行了,换了几个御医都摇头,说最多三四天。”
李延庆相信他们坐在这里绝不是在讨论蔡京的病情,而是蔡京的位子,要换相了,蔡京也是悲剧,新朝相国当了还不到两个月就到头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八百四十五章 最佳方案
“现在东京的疫情如何了?”
在等待官家的时候,李延庆岔开了话题,这个时候虽然人人都在想着蔡京,却又不想多谈蔡京之事。
“疫情已经控制住了!”
范致虚笑道:“上个月,东京下了场暴雨,一连下了两天,眼看五丈河要决堤,大家也顾不上瘟疫了,组织了几万民夫去城北加固河堤,回来后,瘟疫一个都没有染上,事实上,除了最初那几个捉乌鸦的小孩子外,东京再没有发现瘟疫,下了一场暴雨后,瘟疫更是没有了。”
李延庆点点头,这也对,雨水可以稀释病毒,再加上汴梁城防备得当,所以最终瘟疫没有泛滥起来,但据他所知,中牟县就很不幸了,全城十万人口死了近一半,还有尉氏县和咸平县,受中牟县的影响,也差不多死了三成的人,整个开封府西部都是一片死寂,这三个县没有病死的人几乎都逃光了。
“这次都城南迁,东京那边还有多少人口?”
“还有大概十几万人口,这都是不愿意南迁的人,汴梁现在外城已经不用重建,内城就足够了,等我们把文书档案都运走,宫殿封存,估计很多年都回不去了。”说到这,范致虚微微有点伤感。
旁边高深及时笑着补充道:“现在汴梁房价便宜得惊人,御街旁的店铺几千贯就可以买下,以前可是要十几万、几十万贯,其他地段店铺更不值钱,一般人家现在都改住宅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所以还有不少人愿意留在汴梁。”
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门口传来,君主赵构快步走了进来,众人连忙起身,赵构摆摆手,歉然道:“刚刚去探望了蔡相公,回来迟了一点,请各位见谅!”
范致虚连忙道:“我们也只是稍等了片刻,陛下,不知蔡相公情况如何?”
赵构摇摇头,“情况很不妙,昨晚昏迷到现在就没有醒来,朕问了他们家人,应该就是这两天了。”
赵构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下,他当然不能相公们平起平坐,而是位子略高一点,也更宽大,象牙镶金的龙椅,这时,大家都不再随便乱做,都各自坐回了自己的位子。
赵构缓缓道:“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但据朕所知,正常的朝务还没有恢复,朕希望这种混乱的网局面尽快结束,大家都说说看,现在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他看一眼众人又道:“朕希望各位畅所欲言,范相公,你是左相,你先谈谈吧!”
范致虚点点头道:“现在刚刚迁都过来,事情千头万绪,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小事,但影响了朝务的运转,微臣举个例子,昨天微臣想写份奏折,却发现没有墨,连忙派人去外面采购,但买回来的墨却不是我们平常朝务所用墨,让人无从下笔,千人千般墨,好像有点不成体统,这其实是个习惯问题,一百多年来朝廷早已养成了很多习惯或者说规矩,现在一切都打乱了,又要从头开始,很多已经习惯了旧生活的人,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目前我们很多混乱都源于此。”
“那依范相国之间呢?”赵构又问道。
“依微臣之见,朝廷先成立一个订各种规矩的机构,把各种朝务细则都一一规定下来,陛下再发布诏书,大家都有规可循,不习惯也要习惯,朝务也就顺理运转了。”
赵构点点头,“范相公说得有道理,就烦请范相公牵个头,组建一个机构,专门负责制定各种朝务规则。”
“微臣明白,今天就着手组建!”
赵构又笑着问李纲,“接下来请李相公也谈谈!”
李纲起身行一礼,又坐下道:“陛下,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朝廷官吏不足,从前朝廷是有几万从吏和工匠,可现在从吏只剩下一千余人,军器监的工匠也不足两千人,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