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对于南楚来说可以用来改造的就是这些南楚的达官贵人们留下来的封建王朝的产物,除了一部分被完完整整地被保留下来用作之后的旅游资源如这渚宫等皇帝的行宫之外。剩下的一些铺张浪费盖设的宅子则改造成可以适合造特色产业园区的地方。
以荆州为例,荆州拥有大量贵族们遗留下来的大宅子、大仓库等建造精良的贵族建筑,体现了南楚这个时期的独特风格、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共和国政府部门不会因为它是前朝的产物而去破坏它,从自发积聚的文化产业园看到了这些大宅子改造的出路,相继将一些富贾的宅子也进行更新和改造。通过改造,使这些古香古色的宅子注入新的产业元素,老建筑里集聚新的机制和新的能量吸引众多文化产业企业和个人进入。
像现代的上海田子坊等。这类产业园与自发积聚的产业园样,具有租金低廉、空间宽阔的特点另一种为“产业园升级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南楚的各大县城都应该进行开发大型工业园区走入转型的发展,面临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产业升级,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脑力密集型的产业,它具有极强的产业链渗透性,与多种产业都能够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各级政府都应该推出种种优惠政策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可以建造像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等。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全部由政府投入建设,并全程监管和运作,对政府的财政实力要求较高,至尊宝知道这样的科技发展对于他们共和国来说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是国家和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如何营造文化氛围,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文化建设的可行之路必定要与市场经济接轨,文化建设只有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使之产业化,才能得到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园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而提出的。由于文化产业是在新经济转型时期,对传统产业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共和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应该探索一条促使文化产业聚集快速发展的途径,“文化产业园”应运而生。无论通过何种形式进行开发,政府和文化产业主体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对文化产业链的贡献,才能对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有充分的理性思考。
工业方面的事情最为复杂和艰巨,至尊宝担心没有人能够胜任这个任务,所以准备和鲁小鱼两个人一起完成,毕竟仅凭他们在木工上的造诣就已经能够制造出很多大型的机械模型了。还有一些工业也是需要至尊宝亲自负责的,没有人能够了解这些机械的工作原理。至尊宝的目标就是科技强国,让共和国的科技领先于中原领先于全世界!安排完了工业方面的建设,还剩下一个就是商业方面上的建设了。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一直都得不到重视,就连至尊宝一开始从河南流亡到吴越开钱庄起家的时候也曾遭到过别人的白眼,好在当时他有郑泽罩着,不然的话估计那会的钱庄也经营不长久。
之所以商人在古代一点都不受尊敬,而现在却恰恰相反,这其中有一些政治原因,也因为当时的商人确实太为富不仁了。
就在南楚的同时代,至尊宝的那个时空中晁错给汉文帝的奏折论贵粟疏就论述了这一观点。大体意思就是说这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
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乘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
晁错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这个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对商人于小农经济所以造成的破坏的恐惧,原因有二:按古代的农业水平,农民能吃饱就已经很不错了,鲜有盈余的粮食供流通,商人屯积粮食,不仅很难起到商品流通的作用,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商人有钱了以后与王侯结交,势力过大,会影响统治阶级。以上两条就为重农抑商奠定了基础。
另外统治阶级重农抑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中历史课本说的,“把人民限制在土地上”,建立详细的户籍资料,便于征兵打仗。在南楚的传统社会,资源配置是一种“掠夺性”的,也就是最有效的获得资源的方式,不是自己去生产,而是去掠夺。这个掠夺的资格,就是通过获得文官职位。再有钱的人,官员一句话,就通过权力让你一贫如洗。
天朝的价值观是官本位,这个是合理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那么为什么不保护呢?还是同样的道理,因为社会没有必要提供这样的激励。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加深,社会对一些人专门从事商品的交易的需求得到提高,这些人在生产中的作用用来越大,自然地位就高了;此外,这个社会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提供有效激励,变得有利可图,同样是获取财富,当官的优势不是那么显著,商人的地位也就自然得到提高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878章 重商
(全本小说网,。)
但是现在至尊宝希望让人们能够从某一方面改变这一观念,那就是不是每一个商人都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为富不仁,在共和国的英明领导下和重新地熏陶和培育下,他相信在下一批先富起来的百姓中成为商人的,一定能够成为那些伟大的商人,那些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是想着怎么制造出好的产品来造福大家的人。
遥想天朝的商人地位一直很低,而就在清末洋枪洋炮敲开国门之后,大家才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不仅仅是武器的强大,更是工业的发达,而这其中又是商人在起着作用。
在至尊宝现在生活的时代,同样也把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划分,是出自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管仲。他主张把国民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是为“四民分业”。这种专业化的商品经济模式,楚国建国以来都被尊奉为基本形态及指导原则。“四民分业”表面上看是对殷周古制的继承,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根本性的不同是,把“工商”与“士农”并列,同视为“国之石民”。所以管仲在对士农工商阶级划分之初,并没有优劣贵贱之分的。
古人对工商的态度有过数度戏剧性的转变。之前的中原人似乎并不轻商。早在殷商时期,人们是乐于和善于经商及从事手工制造业的。不过,周朝的建国者们在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时认为,殷商之亡就是因为民众热衷工商而荒芜了农业,造成民心浮躁,国基不稳,因此,转而推行鄙视工商的重农政策。
在周制中,工商业者的地位变得非常低贱,“百工”常与处于奴隶地位的臣妾(男女奴隶)并列。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常常可见类似记载,工商“出乡不与士齿”。也就是说,士大夫必须远离商人,绝对不能与工商业者混居在一起,工商业者离开居住地则不得与士大夫交谈。
在周礼中还规定,贵族们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到了春秋时期以后,好商之风再起—这也被一些道学家看成是“礼崩乐坏”的一部分。在史料中出现了大量专业的自由商人,他们往来于各国之间,近购远贩,获取利润。
对商人和工商从业者的蔑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曾是东西方世界的共识。有学者总结,从天朝两千年的历史中,可以对以往的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其中有两条就是……“集权”与“抑商”,即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从汉到清,天朝传统政治都沿袭着节制资本的政策。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模式经历了一个漫长、血腥和充满探索的历程。
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包括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在一个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一旦中央统治的正当性和控制力出现下降以后,会迅速蔓延出一股强大的无政府主义浪潮,而对这种浪潮的控制,需要经历一次大的社会动荡,最终以又一次的权威专政来终结。民众富足及国库充裕,是一件值得庆幸之事,但同时却也可能是另外一些危机的导火线。
就拿南楚刚刚建国的时候为例,当时还没这个软弱无能的南楚皇帝熊杰什么事情,而是他的父亲开创了鼎盛之治,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的矛盾已然呈现。
首先是中央集权出现旁落的迹象。地方诸侯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迅速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其中烈焰最盛者就是吴越王熊辉,他不但拥有庞大的铸钱产业,而且吴地靠近东海,既有丰富的铁矿,也是海盐的盛产地,盐、钱、铁三业,让熊辉富甲宇内,他结交各国,逐渐成为一股足以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方权贵力量。
除了诸侯兴起之外,商人势力也越来越大。铸铁、煮盐需要大量的人力,动辄千人以上,且聚居于偏远的深山之中或滨海之地,这是一股很难控制的民间力量。铁可以铸成兵器,盐可以获得暴利,人可以转为兵士,另外,从事流通业的富豪有众多的车辆,它们也可以被迅速地改装成战车,因此“豪强大家”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