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不单他这样想,连作为皇帝的冯云山也觉得自己脸上火辣辣的。这总参谋部是他一手组建的,虽然大部分是左宗棠在具体负责,但总体方案都是按他的意思。而且,作为一名穿越人士,空有一百多年的见识,却被这老外如此贬低,真实欲哭无泪啊。不过,冯云山另一方面又很是佩服这老外的耿直。毛奇能这样说出来,说明他应该有他的一套见解,而且性格直爽,这让冯云山又很是高兴。怕的就是不肯说问题,跟后世的某些官僚一样,溜须拍马,那就麻烦了。
724 章 帝国军事变革
“陛下,最后一点,便是后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毛奇完全不知道自己说的话会得罪了左宗棠和冯云山,他完全没考虑这些东西,只是实话实说地想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已:“陛下,这两个月微臣任职总参谋部作战处以来,想查阅一些相关资料,结果发现基本没有资料可查。无奈,只能询问了一些同僚,从他们的嘴里,微臣得出结论:帝国讨虏军对后勤这块,基本还停留在有粮便能打仗的阶段!”
“这十分可笑!要知道,后勤不仅仅是发动战争的一切工具和安排,而且还是拟定战略战术计划的一切工具和安排!后勤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直接关系着军队动员与集结的速度,从而决定作战的胜利。兵员的补充、弹药的供给、粮食的供应,集结和运兵的速度,武器的配备与运输,都是后方的总参谋军官和前线指挥官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微臣看来,打仗就是打后勤。帝国一旦像普鲁士一样实行普遍兵役制,军队人数便会急剧增加,而帝国幅员辽阔,这样便会造成补给困难,让国家的财政也陷入困境,甚至还会影响其他国内生产。因此,平时的常备军就算扩兵,也不能影响到百姓种地,而一旦战争发生,便要马上集结军队,迅速赶往战场,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彻底击败敌人。只有最短时间击败敌人,才是最为节省的做法,这才是要发展后勤机制的关键。”毛奇侃侃而谈,他似模似样地朝冯云山一拱手,取来一张白纸,用个木炭在白纸上信手一画,没多久,便是一副中华帝国的疆域图呈现在众人眼前。
“陛下,帝国应该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工业化进程。这其中,修建铁路,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铁路网,便是最好的快速输送兵力的途径。因此,微臣建议,在总参谋部中要有个机构专门负责铁路的修建与规划。有了铁路,兵力、大型火炮等物资弹药可以迅速运往战场,不需要囤积大批物资到前线去,而且军队通过铁路赶赴战场,可大大节省体力,马上投入战场,还可以及时增援与撤离。因此,总参谋部要将铁路的军事化应用,形成制度,比如新建一个铁道处。而最后的,也是后勤中最重要的一点,陛下,微臣认为便是新式武器的研发与使用。1841针发枪非常不错,但若是再加以改进,让射程更远,射速更快,则更为合适。还有帝国克虏伯钢铁公司生产的克虏伯后膛大炮,想不到这遥远的东方——对不起,臣没贬低帝国的意思——臣只是替普鲁士悲哀,这克虏伯先生是普鲁士的国宝,居然被陛下给请了过来,普鲁士国王会为此后悔的。还有,微臣还没在帝国发现电报这种神奇的通讯工具,实在是太糟糕了,传递消息与下达命令还得靠快马来进行,实在是致命的。陛下,一定要尽快发展电报,这太重要了。普鲁士的电报早在十多年前便开始投入使用,前几年更是将电报业务扩展到整个王国。帝国在这方面,落后太多,必须要建立起来。”
“……”
随着毛奇的一番讲解,将帝国与普鲁士的一番对比后,讨虏军的不足完完整整地呈现在冯云山和左宗棠两人面前。此刻,左宗棠郁闷地看着侃侃而谈的毛奇,他不明白,这洋人的小小脑袋中怎么装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至于那电报,他完全不明白是什么,可皇帝一副点头认可的样子,让他明白,那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不过,他还是有些不服气,这洋人东岸目前为止,只是夸夸其谈而已。
冯云山可顾不得左宗棠的想法,毛奇的一番话,让他意识到自己建立的总参谋部还只是一个简单模仿的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总参作用。而帝国的军事制度,也必须加以改革才行。于是,他直接对左宗棠道:“左爱卿,你是总参谋长,但对于总参谋部的改革方面,还是以毛奇将军为主,你主要协助他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方向上把关便成。至于如何改革,便都交给毛奇将军吧。”
左宗棠虽有些不愿,但皇帝既然如此交代,他也只能服从命令,他倒要看看,这洋人到底能给总参谋部带来怎样的变化!
几天后,皇帝冯云山正式下诏,宣布在全国各地进行扩兵,正式颁布《中华帝国兵役章程》。在章程中,并没有全部效仿普鲁士的征兵制度,而是规定,帝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常备军与预备役以及地方民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只要是中华帝国的子民,不分汉苗、职业、出身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章程服兵役。帝国的武装力量,由野战的讨虏军和预备役部队、地方守备的后备役部队,以及地方民兵组成。
紧接着,新成立的国防部,通过地方政府,特别是各地乡镇公所,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号召青壮参军入伍,服兵役。
而与此同时,总参谋部也进行了一轮改革,所有藏参谋部的副处长以下人员,全部免职,参加由副总参谋长毛奇开设的军事参谋强化培训班的培训课程,经过二个月的培训后再予以考试,根据成绩合格程度,再予以安排职位。
这天一早,左宗棠和总参谋部的众多将士便早早来到总参谋部里的作为培训场地的部堂大殿,听取毛奇的讲课。
“谁来回答,一个400人的步兵营,假设配置有400杆德莱赛m1841针发枪,但只有350名经过作战训练的士兵,站成三列式作战阵型,战线至少要布开多长?攻击火力的频率又是多少?假如对面冲锋过来一千的手持长矛马刀的骑兵四面围攻,平原地形上,又以怎样的阵型抵挡?”毛奇通过旁边的一名从南洋公司刚赶到的通事翻译,首先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回答。谁也没想过这些细节问题,行军作战,靠的是勇敢和优势兵力,这些有什么关系?左宗棠见堂下冷场,便亲自回答道:“毛将军,一个步兵营,按你说的350名战士,排成三列作战,应该是每列117人左右,按两个人并排一米多点的距离,战线布开,应该是70米的长度。1841针发枪一分钟能射击四发子弹,算起来,一共是350杆火枪,一分钟内便能开火1400发子弹。至于以前马刀手砍杀过来,还能什么阵型,自然围成一个圆圈抵挡。”
毛奇听完通事翻译完左宗棠的话,摇摇头道:“左参谋长所答,岁入尽然,但勉强算过关。但其中有很多错误。首先,遇到战场的实际情况,再决定一什么样的阵型,这样才最为实用。攻击火力的频率,也是要按照敌人的数量多寡程度,来进行调整……。”
“……再者,行军作战,作战路线和天气情况不掌握怎么行?这些都是一个军事参谋该有的素质才行……”不知不觉,毛奇的一番讲授,让整个总参谋部的众人,都听得如痴如醉。他们没想到,作为一名参谋,竟然有如此多的地方要掌握学习。
“以上是一名军事参谋。而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有一点很重要,这便是:“少下命令,多做指示!”毛奇说完军事参谋的要点,又讲起基层指挥官的要求来:“就是要少下达内容具体、约束力强的命令,多下达任务明确、内容简洁的指示,同时,还要鼓励下级在无法接受道命令的时候,要积极主动,以免错失战机!”
725 章 左宗棠的惊叹
十余天后,毛奇的军事课程只开设了一小半不到,可总参谋部的一应将领们,包括左宗棠在内,已经再不是当初那种怀疑与疑惑的态度了。
可以说,毛奇的授课,让他们大开眼界。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原来行军打仗,有那么多的讲究和注意事项。
单从兵役制度来说,众人从毛奇嘴里才知道,原来西洋的普鲁士,只是个人口比廣东一省之地还要略少的一个国家,就在几十年前,税赋还不到廣东的一半的程度,可如今,财税竟然达到二个廣东税收的地步,而且,最关键的是军费开支之大,每年的军费相当于一个廣东整个税收的程度,也就是说,他将整个国家的一半财富用在军队上面。一个仅仅相当于廣东的地方,就拥有常备军队35万人,其他后备役军队和民兵数十万,若是发生被外敌入侵的特大战争,普鲁士甚至能召集总计上百万的士兵作战。
单单这一项,众人便感觉到,中华帝国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难怪皇帝要请整个毛奇过来,为帝国进行军事改革。
而左宗棠更是内心强烈地翻腾。一直以来,他始终以为熟读《孙子兵法》和《纪效新书》等这些兵书,加上自己多年的才学,在打仗方面丝毫不弱于人,更别说蛮夷之邦的洋人了。可没想到,通过这些天的听课,他才意识到,兵书只是战略战术方面的,虽然很有道理,但就像毛奇所说的,时代不同了,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技术改变着武器和装备,军队必须与时俱进。
按照毛奇的说法,只要有五千德莱赛针发枪,或是最近欧洲的先进米尼线膛枪,便可以轻松击败数万骑兵,甚至,只要后勤弹药充足,指挥得当,一只十万人的游牧骑兵也无法击败这五千火枪兵。这便是先进武器带来的改变,对应的,战术也必须改变。除了深夜偷袭,古老的骑兵再多,再英勇,也无法冲过由数千火枪交织开火形成的封锁。加上如今工业的发展,修建木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