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啊!还有那个狗屁顾师爷,不就是以前帮我点小忙吗,就想让我出钱出人,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他那反叛的队伍,还说不攻下广州城,我家就要被抄家,想吓唬我,想得美?我就知道他们肯定会失败,幸好没理他!”
郑绩听着身后两人在叽里呱啦的议论,不由想起自己,也曾想过将田产先卖掉一半,现在想想,幸好没听信传言,否则卖了祖田,如何对得起祖先?
不过他说的减租减息,却不知道是何规矩,有何标准。
单从这方面看来,这圣王其实还是对待百姓宽厚之人。否则,也不会逼迫乡绅减租减息了。
没多久,有讨虏军士兵挑着两担刊印的新修订好的《圣国田亩制度》,给众位乡绅分发起来,嘱咐众人带些回乡,将圣国王府的田亩制度告诉众位乡邻。
郑绩打开一看,最头上便是六个方正的大字,写着“圣国田亩制度”,却是一份告示。
告示中宣布,整个圣国,都是圣王的治下。
田亩制度的第一部分,是最根本的土地政策,规定了土地的归属问题。
里面规定,没收一切满清蒙旗等鞑子的土地。这里面包括了所有的原来满清官府所有的官田、学田等。另外,对于各类寺庙的土地,育婴堂、普济堂、栖流所、清节堂、义渡、茶亭、社仓和义仓等各类善堂名下的土地,全部收归王府所有,所有善堂开支,由各地方县乡的庶务部门进行统筹支配。
同样的,通鞑汉奸、背叛王府的叛乱者以及满清鞑子七品以上官绅,还有被百姓公认的恶霸地主,这些人的土地及财产,全部予以没收!
对于其他乡绅、富户、农民、手工艺匠人、私塾先生、郎中、读书人、小商贩、猎户等普通百姓的土地应给予保护,不准没收。
所有的土地,有主之地的,原来属于谁的,则仍然属于谁,但必须要在半年内,所在的乡以上政府机构进行登记,重新发放田地契证,才算有效。
但告示中规定,凡是不按时向王府交纳粮税的,不执行规定的减租减息政策的,以及通敌背叛王府者,其名下的耕地全部予以没收,收归王府所有。
无主之地,则收归圣王王府所有,但具体由王府下的各级府县乡等政府机构管理。
接着,田亩制度的第二部分,又规定了粮税的税额标准。
制度规定,田地还是按照以前的《圣国田亩制度》的规定,将土地按产量的多少,分为优等、良等、中等、次等、劣等五等田地。
粮税收取的计量单位,暂时沿用以前的升、斗、石,但为避免各地升斗大小不一,王府制订了具体标准,按圣王的体重分为150份,每份为一王府标准斤。
1升为1。5王府标准斤,1斗10升为15王府标准斤,1石则是150斤。王府标准斤,由各县乡税官提供标准。
粮税按照阶梯几何递增的方式来征收。
所有征收标准,均按亩产3石4斗稻谷的中等水田为标准田。
一亩优等水田,大致相当于1。5亩标准田;一名良等标准田,相当于1。2亩标准田;而次等和劣等水田,则按0。8和0。6倍计算。若是旱地,则相应以水田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计数;新开荒田,三年内不收粮税,三年后根据评定标准计税。
私田的粮税标准收税是:一户人家,无论多少口,总数100田以内,且人均5亩以下,每一亩中等水田,收粮税1斗,银税0。5钱,银税可按粮税折换;超出上述两个标准的,则按超出的多少倍数,再翻3倍收税,直至等同于租用王府田地的租金收取。
废除满清鞑子的一切剿饷、练饷等田赋附加税,废除地方官吏的一切耗羡、底串钱、局费、书差费、房费、差费等杂费。
郑绩看到这里,不由暗自盘算自己的田地应缴多少田税。自己家有8口人,有私田220亩,已经算是超出了总数100亩,因此,前面的100亩按照粮税100斗,银税50钱计算,这样看来,税收比交给满清官府的要稍微高一点,不过,因为若是真的废除了以前满清官府的各类杂税附加税,却又比满清官府时期实际缴纳的要低得多了!
不过,自家后面的120亩,则按1。2倍的3倍,也就是3。6倍计算,要缴纳粮税360斗,银税180钱,也就是36石,18两银子。
郑绩不由倒吸一口气,幸好自己还只是超出1。2倍,若是超出3倍5倍的,实际算起来就是要缴纳10倍20倍的田税,岂不是还不如不要这田来得好。
想到这里,郑绩明白,这是估计是王府特意制订的政策,便是防止大地主囤积过多的田地,放租谋利。
田亩制度的第三部分,则是规定田地租金的标准。
制度中提到两类租田。一类是王府的公租田,一类是民间的私租田。
所有租田,均不需缴纳押金,也不得层层转租。所有租粮,全按定额租制,不允许按分成租收取,也不得自行折算成银两收取。所有缴纳租粮,若需折算成租银,则必须通过乡税务所进行兑换。
而公租田,由地方县、乡政府相关机构认定是否有资格进行租耕。优先照顾无地,少地农民,但严禁转租。
还是以中等水田每亩为计量单位,公租田的租金,大约为实际收成的四分之一收取,每亩收取租谷8斗5升。私租田当然由地主和租户自行协商,但不能超过实际收成的三成半。
第四部分,则是土地丈量和清算高利贷。
其中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和一切祠堂、庙宇、寺院、书院、善堂、以及民间放贷者的高利贷债务和租约。弘扬乡绅、富户的减租减息行为。
对王府治下的全境田地,重新进行土地丈量,划分等级。由乡、村两级和乡民代表一起丈量核算,县级机构进行抽查督促,丈量后统一发放新的王府地契。
而以后的粮税和租约,均按新的地契亩数和标准进行核算。
最后的第五部分,则是简要地提了下农村的社会结构问题。实行村镇制度,土客分开。比如户口婚姻制度中规定,每家每口均需登记户籍,鼓励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不反对纳妾,但凡多一妾者,该户的每年缴税增加一成。
看完这份新修订的《圣国田亩制度》,郑绩不由暗自佩服。
这份田亩制度,既处处为无地、少地的乡民考虑,又不至于彻底得罪像自己这样的地方乡绅。一旦这个制度推行开来,基本上便能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租种问题,虽然不能做到人人有土地,但却能做到人人有地耕,人人有饭吃。
郑绩可以想象出,那些无地少地之人,不管是广府土人,还是客家人,将会如何拥护这个王府政权。
这个圣王,还真是好算计!郑绩暗暗感叹道。
“真是要变天了!这次回去,还是趁早将家里的田产卖掉一半,专心从事商贾之事为好!”离开广州的郑绩如此想道。
第233章 程岭南进城
平息肇庆府和广州府西南部的土勇叛乱,顺便推出了《圣国田亩制度》的修订版。再通过这几千乡绅、行商的口中,向两广地区的所有治下百姓宣告,本王的土地政策。
这样一来,相信那些担心自己的田地被没收抢走的乡绅富户,可以放下心来了,至于那些土人和客人,也可以稍微消停一下了。
巡抚衙门后院花园,冯云山一边思索,一边慢慢踱步着,一抬头,却发现刘胜邦领着许祥光进来找自己。
“圣王,上次开科取士的士子们,按照您的构思,编排的《王府官员手册》里面的为官要点须知内容,已经基本培训完成,不知道是不是将他们直接下方乡县里去?”许祥光请示道。
“直接下方各乡县吧。目前两广之地,官员奇缺,地方县州,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祥光,你将他们中的前3名,直接下放一贫瘠下县充任知县,其余的前47人,下放各县衙充任副县长,后面的50至100名,便留王府和各州府部门为属官,参与政事。其他各人,全部下放县、乡为官吏,对了,各地农民教习所教师必须齐全,凡担任教师三年者,可以优先提升为副县长级别。你去安排吧,名单报王府一份。”
“是!”许祥光转身欲走,冯云山又叫住他。
“祥光,最近事情多,圣王王府下面的各部人员抽调也差多不了,明日本王便会下宣布各部部长名单。可别小看这个部长,其实际,便是六部长官的尚书。本王想将医教部,交由你来负责。你有何意见?”
“圣王,微臣拜谢圣王隆恩!微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许祥光一听,激动得连忙跪倒在地,按照以前臣子拜见皇帝的礼仪,大礼参拜,只差山呼万岁了。
冯云山也未阻止,只是摆摆手,让他下去安排士子就任之事。
农历二月十五,圣王冯云山将原巡抚衙门,改为圣王王府。
他宣布,任命目前辖区内的除军事外一切事务,均由圣王王府负责,全面接替原满清鞑子的官府各项职能。
所有地方的乡镇、县州、府均由王府逐级管辖。
调任永州府的曾观澜为庶务部副部长,主持整个圣王王府的行政日常管理事务、民政宗教事务。
李文茂任宣传部副部长,继续加强《白毛女》、《半夜鸡叫》等粤剧的演出宣传,还有《圣国田亩制度》的宣传推广。
调任桂阳的黄玉昆为司法部部长,负责所辖地区的司法刑罚。
调任周胜坤为财税部副部长,将原圣军总圣库全部转为王府财政,打理王府财物。
任命谢享才为内务部副部长,负责王府下各官员的考察提名任命和监督。
任命伍崇曜、吴如孝为外务部副部长,负责王府的外交、外贸、商务买卖等事务,以及南洋公司的管理。
任命胡大妹为警务部部长,何见机、范汝增为警务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