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10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初便积极参与,不但兴办了多加实业工厂,甚至在后续的生意发展中创立了兴业银行,而后,又借助这一平台,广泛涉猎两广地区的生意,并通过广州,将资本发展到整个南洋甚至西洋一带,南洋的运输业、采矿业、种植园等都广泛参与其中,这几年下来,蒋家的家财又何止翻了数倍?

    而这种大型的商贾,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也为数不是那么的稀少。广州十三行、江浙一带的商贾豪门,还有山西的大宅门晋商等,如今都发展了起来,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就比如以苏杭、圣京为总部的胡雪岩,如今已经发展到资产过亿的国内豪商,除了冯云山这个皇帝指定的二马公司和商务部贸易局下面的南洋公司等三大贸易公司之外,几乎在国内都难以有其他的日常贸易公司或实业能与其相比了。

    伍崇耀、胡雪岩、蒋明试这样的顶端国内豪商,虽然还不到一百来位,但所聚集掌握的财富,已然达到二三十亿圣元之多。以他们的能量和如今这个时代的价值,他们其中的几位联合起来,便能将整个日本或是缅甸都买下来。只不过,如今的日本和缅甸都已算是中华帝国的藩属国甚至直属领土而已。

    当然,像胡雪岩、蒋明试这样的人,他们也从来没想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家族有一天会成长到如此的地步,因此,他们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皇帝冯云山制订的政策造就的,虽然富可敌国,却更是敬畏这个朝廷,事实上,他们也是名副其实的官商或是皇商。

    再下来的阶层,自然便是新兴的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了。如今的中华帝国,随着工业的大肆发展,读过书接受过教育的一些年轻人,都被广泛用于地方官府的小官吏或者工厂之中,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中等学堂出来的有些技术的人,在一批洋人或是有技术的老人的教导下,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帝国新兴起的产业工人。他们一般都成为工人们中的头目或是管理者,俸禄丰厚,几乎一个人的薪水便能养活大半个家族。

    这些人就如同后世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是高级技工一样,成为一个崭新的阶层,并且,随着帝国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壮大力量。

    在这些产业工人后面,还有一帮最下面的阶层,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无产者,完全靠雇主给的雇工收入谋生,另一种便是最底层的农民,完全靠耕种的几亩田地糊口。而前一种,主要是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苦力矿工、雇工帮工之类的,但这个群体虽然比产业工人数量多,但影响力很小,没什么话语权,而另外的贫苦的农民,这种人群的数量是最多的,也是整个中华帝国实际上目前过得最为穷苦的。

 第1344章 帝国的城市化

    中华帝国对于最底层的这一级阶层,其实关注的最多,但因为群体太大,即便是皇帝冯云山和内阁成员再三强调将政策面往他们身上倾斜,但实施起来仍旧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

    对于城市的那帮雇工们,各地官府都开设技工培训学校免费培训,对应地同一些作坊和工厂进行合作,以低廉甚至免费的价格帮助他们做工,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学徒实习。而经过半年年或是一年的学徒生涯,便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普通雇工。只不过,工钱也仅仅只能维持个人的生存而已,想要成家或是养活一家人,便难以维持了。

    不过,还是有一小帮雇工们脱颖而出,成为有些技术的工人,收到作坊或是工厂的欢迎,宁愿花费技工的代价雇请,并且,通过慢慢地学习技术,最终成为技术工人甚至高级技工,脱离了最底的阶层成为拥有较好收入的群体中一员。

    而人数最多的,其实还是广大的普通乡农。整个中华帝国,人口将近5亿,其中原本的本土华夏圈内,大概是4。5亿人左右,而这其中,又有超过4亿以上的人是分布在各地的乡农。

    除了其中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是各地的乡绅或是有诸多肥沃田地的大户富农之外,其余的的巨大部分都是普通农户,而这其中,至少有一半的乡农只有区区十几亩二十几亩甚至几亩薄田和旱地,托帝国的新政策,对田地乡农的税收极为轻微,得以大部分的收成都归他们自己,因而平时才能勉强温饱。但若是碰到灾年或者像以前满清时期,各级官吏苛捐杂税地话,便连温饱都无法满足,只能租借地主或者富农大户们的田地来补充得以糊口,即便是这样,也时不时会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要四处寻找野菜树根来补充粮食,饿死或者病死家中老弱者也不是罕见的事情。

    因此,中华帝国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移民政策出来之后,那些实在难以活下去的农户,便开始了分家,将家中的一两个壮劳力分了出去,外出谋生,或是移民,或是到城里做工,剩下的田地得以能充裕地养活一家人口。但移民往往动不动便是要数千里之远,不是到海外拓荒,便是到外东北或是遥远的西伯利亚甚至西疆化外之地谋生,只要不是家境太过困苦,实在活不下去,还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出去。不过,地方官府按照内阁的部署,也还是有办法,那便是将乡村中多余的劳力往城市中引领。

    出于发展基础工业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发展地方和国家实力的需要,朝廷拨款、地方官府筹集资金兴办实业,在各地府县都兴办了圣肥厂、水泥厂、钢铁厂、造纸厂、印刷厂、日化厂、纺织厂、面粉厂、大米厂、机器厂、马车厂、火柴蜡烛厂、瓷器厂、酸碱厂、榨油厂、中药厂等等。若是有矿产,还会开办采矿或是冶炼厂等,这样一来,便需要雇佣大量的劳力和工人。而这些工人的来源,自然从乡下的富余青壮提供,这样便使得城市有了吸引力,将大批城郊乡下的农民吸引到城市的各类工厂之中做工谋生。而这些工厂有了这批廉价劳力的加入之后,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经营火热起来,使得这些民工们薪水也有所提高,而乡民的薪水比乡间做农活要强上许多,随着薪水被寄回乡下,城里当工人的好处也被带回到乡里,越来越多的乡农跑到城市,在乡亲的带领下加入到工厂之中,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就此展开。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乡下青壮都能适应城市工厂中的工作。作为如今的工厂,还是需要点技术的。而完全没技术、并且无法掌握的人,便被工厂赶了出来,看见同乡发财,他们有一部分不好再回乡里,便只能继续寻找其他生计。而这其中,大部分便被城里的职业所公布的招工信息,给带到城市周围甚至数百里外的矿场,开始苦累的矿工生涯。

    不过,即便是充当矿工,工钱不高,但还是比在乡下务农要强上许多。往往辛苦一两年,也能存下二十几甚至三十多圣元下来,相比于在乡下种田,想挣如此多的钱财,恐怕五年八年的也不一定能做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乡农抱着苦干三五年挣钱的想法,来到地下矿洞挖矿挣钱。而矿场自然也欢迎之极,以前满清时期的战俘,还有朝鲜和越南以及美洲战场的战俘都被大量地送入矿产开矿,但光光凭这些人数量是不够的,因而才有这些乡农们充当矿工的空间。

    不过,这也是中华帝国朝廷乐意看到的。一来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二来,也让乡下的农民多一条谋生之路,进而引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在朝廷有意识地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小城镇纷纷建立了起来,而原本的大中城市,经过数年的发展,也纷纷变了模样。

    尤其是两广、湖广和江南一带的富庶之地,因为人口众多,人均田地狭小,很多乡农生活困苦不堪,即便是因为帝国的成立,政策的好转,也只能勉强糊口而已。因为交通的发达起来,他们有机会到县城或是镇子里看见城里人的生活,异常的羡慕,人口开始流动起来,而身边的一些乡邻在城里打工做活,甚至在外面挖矿,但每年寄回家中的钱财不少,这让他们十分的羡慕。于是乎,一些人也跟着来到城里,这样一来,城市的人口便急剧增长起来。而且,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商业、服务业等也跟随者开始发展起来,从事这些工作的人的家眷也跟随着来到城里。就这样,经过数年的发展,不单是圣京、广州、上海、苏州、福州、杭州、武昌、天津、福州、成都等开始变成超级大城,人口都超过百万之巨,甚至圣京和广州两座城市人口都超过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其他的比如杭州、长沙、安庆、宁波、厦门、梧州、琼州、北京、盛京、开封、桂林等城市,也都超过50万人口以上。

    不但如此,其他的一些原本只有几千人的小县城,千余人的小镇,也随着几家工厂的建立发展,数千工人和家眷的存在而使得城市发展壮大,成为数万或是过万的城镇。一些村寨更是直接因为交通或是工业、商业等直接成为城镇的,也不在少数。

    整个中华帝国,虽然城市化率并不高,但城市的绝对数,和城市人口的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相对于城市化最高的英国,如今整个英国本土城市人口也就一千四五百万而已,而法国,更是只有千万上下。而如今的中华帝国,就算不包含一些三千人以下的小镇,单单计算四五千人以上的城镇,整个城市人口已经达到至少四千五百万。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业的壮大,城市人口还在以每年五六百万左右的速度增加。

    而中华帝国的工业化水平和商业贸易活动,也跟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而显著增长。

 第1345章 美洲的开发

    北美太平洋西海岸的菲沙河谷,一处名为温哥华的小城内。

    拂晓时分,朱学文、朱学武两兄弟拉开“朱氏饭店”的大门,开始忙碌起来,将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油条、稀饭等早餐都陆续出锅,摆上门口的案板上开始了一天的饮食生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