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品供应一下让其价格显著下跌,虽然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不少贫苦的城市失业工人,但也因此害苦了英国的农场主和农民,很多人虽然丰收却还是濒于破产。
等到1866年的夏天,整个西欧都异常地干旱。不过,人们惊讶地在欧洲最大的报纸《泰晤士报》连续发现了好几篇报道:
鉴于伦敦和整个西欧粮食价格太过低廉,已经造成亏损,从上个月起,来自黑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北海等地的外敌粮食将停止供应。
爱尔兰和瑞典因为去年粮食价格过于低廉,不少农户放弃种植粮食转而进城做工,或是种植棉花等作物,今年粮食预计会大幅度歉收,粮食价格有望逐步回升。
沙俄境内因为内乱,欧洲的最大粮食产地东欧平原诸多田地被抛弃荒废,俄国农奴诸多逃散进入莫斯科地区成为盲流,剩下的大多为老人和妇孺,使得沙俄将迎来百年来最大规模地粮食减产。而黑海沿岸地区,因为战乱,田地部分荒芜,粮食本就减产,加上这些地区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地利军队的控制之中,去年便发生不少粮食被掠夺和洗劫事件,当地的居民更是不敢多开垦农田,任其荒废。
波兰和波罗的海一带的立陶宛等地,同样如此。原沙俄地区的粮食减产已经成为定局。
而普鲁士等德意志联邦诸国以及法国,也出现劳力不足的问题,粮食虽然没有过多的减产,但因为两个国家的人口体量较大,原本的粮食供应量就与人口比较吻合,能出售供应外销的体量不大。
唯一粮食能保持正常水平的是恐怕是奥地利帝国好奥斯曼土耳其,但这两个国家的粮食,一向是由英国的几大粮食商人把持着。其中,英国伦敦的大粮食供应商默克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而今天,《泰晤士报》公开报道,大粮食商默克先生,将自家农场的三千余头奶牛所产的牛奶全部倒入泰晤士河,将去年收获放在粮库内的五百多吨小麦和谷物全部全部付之一炬。
根据《泰晤士报》的特约评论家托利先生的推断,怀疑不是默克先生精神有问题,而是默克先生太过精明,因为伦敦市面上粮食过剩,想通过这样的手段降低粮食供应量,用以提升粮食价格。
托利先生向读者介绍,默克先生虽然是大伦敦地区最大粮食生产商,但他更是包含伦敦和利物浦、格拉斯哥等英伦三岛最大的粮食供应商,他的粮食供应不仅仅是本土的农庄种植,更多的是从土耳其和原本克里米亚半岛地区进口到伦敦转销。以小麦为例,英国本土如今每年有将近45%的小麦需要靠从外国进口,其他牛羊猪肉和黄油等也有40%需要进口。因此,可以说,掌握进口渠道的默克先生能控制整个伦敦的一半和整个英国本土的三分之一的粮食供应,有理由怀疑默克先生的这个举动会致使粮食价格迎来大幅度上涨!
托利先生有一帮拥趸在看完这期的报纸之后,便赶往粮店购买囤积粮食,而大多数的民众则不以为然。
但不管怎么样,《泰晤士报》的新闻刊登一天后,民众还在将信将疑的时候,粮食价格已经可以明显看见地开始往上涨了起来。
第三天一早,一向只报道政治和军事等大事的《泰晤士报》破天荒地在夹缝中报道了一则消息:昨天马克街的市产面粉价格每袋上涨9先令,而作为原料的每夸特小麦则从原本的60先令涨到68先令,一夜之间,便涨了13%还多!
这则消息引起了伦敦民众的关注和惊恐。但人们意识到那个叫托利的报纸评论员所说的竟然是真的时候,恐慌蔓延开来,整个伦敦的民众都争先恐后地跑向粮店,疯狂采购粮食。到当天下午,面粉已经每袋上涨了30先令。惊恐的百姓纷纷跑去购买更上游的小麦,但小麦也跟着水涨船高,已经涨到每夸特小麦需要82先令的地步。
等到当天晚上的时候,伦敦主要的粮食供应马克街头各大粮店,面粉等成品粮食已经被抢购一空。而没加工的小麦价格,也已经涨到了95先令每夸特的地步!
第四天,已经不需要报纸的宣称报道了,除了大伦敦地区,整个英伦三岛,连远在西北部的格拉斯哥,也知道了粮食价格猛涨的消息。
第1320章 伦敦的浩劫
天还没亮,各大城市的粮店门口,已经出现了密密麻麻地队伍,民众担心粮食价格还会猛涨,纷纷提着面粉袋、麻袋等前来购买粮食。而作为大英帝国粮食集散地的伦敦马克街,更是密密麻麻地聚集了超过十万人。
人群中,有人传言,今天的面粉已经买不到了。而就连最粗鄙的小麦,每袋也要120先令,也就是6英镑之多,足足比四五天前涨了一倍。
《泰晤士报》十分关注此事,一大早便有记者想进入马克街了解英国人的主要粮食——小麦或面粉的价格,但遗憾地是,整个马克街便犹如一个蚂蚁窝一般人山人海,已经被拿着各式各样口袋的民众给拥挤得水泄不通。
没多久,一个消息传来,马克街的所有粮店均已没有库存粮食,全部售罄。顿时,愤怒的民众开始骚乱起来,整个马克街,便如同一锅被烧热的沸水,开始沸腾了起来。不知道谁喊了一句“万恶的小麦商和面粉商人囤积起来不卖粮食,想涨更高价格再出售”的话语,群情激奋之下,也不知道是谁带头,一家面粉店被冲破铁门,店内储存的少量面粉和大量小麦连同加工面粉的机器全部被人点燃。
“烧光他们!我们买不到,也别想让他们高价卖掉!”
犹如传染病一般,火光和浓烟四起,整个马克街的数十家粮店纷纷被点燃。
因为民众太过拥挤,马克街被围得水泄不通,得知消息的伦敦消防工人和军警姗姗来迟,徘徊在街口外却始终无法进入。
大火冲天而起,浓烟滚滚之中,马克街的人群中感到一阵惊恐的气息。好心的军警鸣枪示警,叫喊着让民众退出马克街,却适得其反,惊恐失措的民众不知情之下,一下发生了更大的恐慌,人们纷纷四散奔逃,从街口蜂拥而出,疯狂的踩踏事件一下便发生了。
可怜的站在街口的两百余名消防工人和上百名军警,其中大部分来不及躲开,被疯狂逃难的民众踩踏成为肉泥。不但如此,连那两名《泰晤士报》的记者也未能幸免。当然,更多的则是在中间和路口街中央的可怜的民众,五千多人被踩踏受伤,超过两千人被踩踏致死,还有两三千人因为一直出不了街口被粮食燃烧的浓烟熏晕,继而整个马克街都燃烧起来,少部分民众被拥挤着葬身火海。
整个马克街的这次纵火和踩踏事件,造成上万伦敦民众的死伤。而这一切,最终源于粮食价格的飙升。
尽管伦敦警察局和英国内务部调来大批的警察和军人维持秩序也无济于事。
一来马克街以及街区四周的民众已经聚集了起来,且人数众多,大批失业的工人数量超过30万人,连同一些看热闹的家眷们纷纷走上街头,想捞点粮食,整个伦敦已经处于无序状态。而全伦敦的警察仅仅只有2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一还在休假之中,这个时代想要通知放弃休假可没有电话,只能通过书信或是口头通知,这样一来,根本就来不及通知到。军队们的人数也不多,大多在伦敦郊区驻扎,就算通过搭乘火车也没办法一下子调集过来,就算调集过来数量也无法同散布在街头的游荡的民众数量相比。
二来,警察和士兵们也是可怜,特别是警察们,工资十分微薄,这帮工薪阶层都是家里没有余粮,这个时候也开始担心着自己一家老小的口粮,寻思着到哪里去感觉购买一批粮食呢。这些警察们一周也就17先令的薪水,连一英镑都不到,当然价格昂贵的面粉和小麦等他们是买不起的,养活一个家庭主要充饥的是廉价的包谷和大麦等粗粮,但就算是这些粗粮,也是价格飞涨,他们都在后悔没早两天将手里的薪水全部换成粮食。原本可以买上4夸特的,如今只能买2夸特,今天要是再不早点买粮,只怕明天手里的这点钱就只能换1夸特了。这些警察们,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力,养活家人根本不够,还要靠妻儿去做佣人或帮工,连同他们自己也要夜晚去打零工才能勉强糊口,这要是粮食大幅度涨价,让他们怎么生活,怎么向一家老小交代?
因此,这些警察的心思根本不在这里,反而心里想着让这帮人闹腾,闹大了让政府出来,放开粮食,将价格降下来才好。也正因为这样,这些警察根本就只是装腔作势地做做样子而已。
英国政府的反应终于还是慢了一点,等他们想起增派警力和军队,将伦敦城外乃至卢顿、牛津等地的军队调集过来的时候,整个伦敦已经乱成了一团。
马克街只是一个引子而已。而正是因为伦敦的绝大部分警察和军队调动到了马克街四周,反而使得其他街巷的警力非常地薄弱,等伦敦数十万人开始四处游行示威,反对粮食价格大幅度飙升的时候,外敌调派过来的军队才刚刚抵达伦敦郊区。
而内阁政府的首相格莱斯顿一向反应比较迟缓,而且,他不愧是一位难得地想着民间百姓的首相,迟迟不愿意下令军队去弹压举行示威的民众,总想着组织各地区的议员们劝说民众回归家庭。并且,他知道,最终问题的根源在于英国的各大粮食商人们,在上午得知马克街发生骚乱的时候,他第一反应除了派内阁的内务大臣和伦敦警察署前往现场处理之外,便是去召集粮食商人要求降低粮食价格。但那些粮食商人又不是政府官员,还掌握不少的议员的资源,怎么会听他的。好说歹说,那些粮商看在他是首相的面子上,只是答应暂时不再继续涨价而已。
而就在这时,已经进入傍晚的伦敦进入了罪恶的时刻,已经完全失控的民众疯狂的洗劫店铺的行为爆发了。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