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好的五个孩子,除了最小的娃还要抱在手上,四个大的都能自己走路了。这一路来,这些小家伙可没少折腾,一个个精力旺盛的很。现在见到几个妖魔鬼怪,全都老实起来。
“你们几个好歹都是做父亲的了,见到晚辈不给礼物还把人吓哭了,你们好意思?”对于这几个家伙,李好从来就不用客气什么。而且这些家伙现在跟着李好,可没少挣钱。
“怎么能不准备礼物呢,早就给孩子们准备好了。”房二听后笑嘻嘻的说道,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几年不见,李好觉得这家伙跟东阳公主结婚后,似乎变化了不少。
回到李府,忠叔早就带着人把府上收拾的整齐了。他家二郎和大郎现在都没住在这边,而是在长安另外有了房子,都是李好送的。不过忠叔没有过去跟着他们住,他还是住在李府这边,这里住习惯了。
“哎呀,小郎君和小娘子们都长这般大了,而且一个出落的水灵灵的,看着真可爱。”忠婶过去带过一段时间孩子,现在见到李好的几个孩子后,立刻笑着迎了过来。
可惜几个孩子现在都不太认识她,并没凑了过去,还得李好的老婆们出动。而房二他们则跟着李好去书房那边吹牛去了,回头他们还得在李好家里噌上一顿才行。
夜总会那边的活动要到晚上去,这时间还早着呢。现在大唐夜总会在长安有两个分场,老的在靠东市这边,新的则在靠西市那边,洛阳那边还有一个分场。
这里面一年挣的钱,从来没有公布出来过,但是所有人知道里面的利润不低。只有李好他们清楚,这三个场一年能挣多少钱了。
比如房二,程三他们,每年就从这边拿到的分红,已经足够他们各自府上过上非常优裕的日子,还有不少存款。所以他们这些年来也没继续钻营别的东西,就守着这几个场子,然后在长安城买上一些产业和土地就够了。
“我回来后,皇上会怎么安排我,你们有什么消息没?”对于这个问题李好比较好奇,他关心着自己能不能请辞离开。南方那边还有两个女孩子在等着他,他不会在长安这边逗留太长时间。
“听说是安排做国子监祭酒,这两年国子监一直试图改变一些东西,但是取得的效果很少,皇上对这很不满意。加上老孔现在被赶去南方林邑去了,这边现在没人。”
房二听后不假思索的回道,老房现在还是李二的重臣,他还是李二的女婿,对于一些东西知道比别人要详细不少。
“国子监祭酒?为什么会想着让我去做国子监祭酒?我可不是什么大家,年纪也不够。难道皇上不担心我把事情办砸?这安排有点蹊跷。”
李好听到这个回复后整个人都愣住了,让自己去做国子监祭酒?这什么意思?虽然李好的文采在大唐不低,但是他太年轻了,而且还不是走的正常的科举进士。所以他去国子监任职,恐怕整个长安城的什么士子之类的人会全部喧闹起来吧。
“这个我也不清楚,听说是皇上亲自点的名,我家老爷子他们似乎也被皇上说动了,对这事情保持了沉默,就等着贤弟去国子监任职了。”
房二听后笑着回道,再详细的消息他也不清楚了。老房同志很少跟自己的家人或子女谈朝廷上面的事情,所以他也不知道李二到底跟老房他们说了什么。
“居然混了个大学校长做,这有点意思了。”李二什么意思,李好暂时猜不出来。不过自己居然要成为大唐最高学府的校长了,这事情就变的有意思了。
校长这东西,只要运用的好,那也是个好职位啊。比如后世的老蒋,还有再往后的那些重点大学的校长,那些人不都是因为做了校长后跟着沾了不少光?所以李好才会觉得做校长这东西有点意思了,而且李好自己本身就有点好为人师的属性。
现在李二让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李好还真有点小小的欢喜。如果他把国子监打造成世界最高等学府,这里进去的每一个人不管能力和地位多高都要尊称他为校长那是多么自豪的事情啊。
只是李好显然想多了,他即将要管的这个国子监现在到底是啥样他完全不清楚,不过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中知道这是一所纯粹的二代的学校,不是官二代就是皇二代,这些家伙凑到一起,估计这学校的校风很难好到那去。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百零三章 变化中的长安
(全本小说网,。)
《旧唐书?儒林传》序曰:“高祖建义太原,初定京邑,虽得之马上,而颇好儒臣,以义宁元年三月五日,初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子孙;太学置生一百四十员,取五品以上子孙;四门学生一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子孙。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郡五十员,下郡四十员。上县学并四十员,中县三十员,下县二十员。”
唐朝的国子监那可是相当好的待遇,当时,所有官学生徒的衣食住行均由政府负担。官学教员和国子监的管理人员都属国家官员,都享受官禄。不仅这样,当时唐朝在教育上的先进让当今的人仍感到惊叹,甚至某些地方还自叹不如。
唐朝的国子监,当时在分科和教学内容方面,不仅有选修课还有公共必修课,儒经分大中小三类。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学生可以按规定选择相应的儒经来学习,标准有“二经”(学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三经”(学大中小各一经)和“五经”(大经全学,其余各选一经)等层次。《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
对各经还规定了修业年限:《孝经》《论语》共学1年;《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年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为二年;《礼记》《左传》各为三年。
书学除研究书法以外,还需每日习书法,学《石经三体》,《国语》、《说文》(二年)、《字林》(一年)。算学学习《孙子》《五曹》《九章》《海岛》等。律学习律令。《论语》、《孝经》是书学、算学和律学的公共必修课。而且,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学馆。
另外,唐代官学已有考核、毕业及奖惩的明确规定。考试分三种: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岁考由博士主持。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习的课程,包括诵经一千字,讲经两千字,问大义一条,笔试贴经一道。获得三分为通晓,二分为及格,不及格的有罚。
岁考是考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口问经义十条,通八条为上等、六条为中等、五条为下等,下等为不及格,须重习(即留级)。重习后岁试仍然为下等则罚补习九年,仍不及格,则令退学。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括衣服、膳食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有“停公膳”的处罚;学业、品行具佳者则给予奖励。凡六学学生操行过劣不堪教诲的,科考连续落第或九年在学无成的,违反假期规定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都令其退学。
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如欲继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则补入太学,太学毕业生则补入国子学。官学还有放假制度,经常性的为“旬假”,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
季节性的为“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授衣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每次各放假一个月,准许学生回家探亲。家距学校路程较远,或家有大事,还允许酌情延长假期。但已予延长而逾期过多,则令其退学。
“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新唐书》)
从这些来看当时的分科教学、学年和学制的设置、学业考核和假期规定等日常管理手段等,唐朝国子监与后世的大学几乎区别不大,真是令人惊叹。只是李二可能要失望了,国子监是以儒学为主的,李好对儒学可没那么多的兴趣,虽然四书五经什么的在他脑海倒背如流,但是他从来就没认真学习过其思想。
他想搞的完全也和国子监现有的制度搭不上边啊,他想搞的是把国子监变成一所全世界最高等的学府,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每一个专业都是世界顶级的专业。
而不是一群只研究儒学的学究,更不能用政府的钱养一帮官二代,他们这些人会缺钱吗?想到这里李好心里有点沮丧,他如果要大变的话,难度肯定非常之大,朝廷那些官员还不把他喷死?李二把他弄到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房二他们虽然对李好为什么出任国子监的祭酒不太明白,但是他们对国子监可是熟悉的很。把国子监的情况跟李好一说,李好对李二的安排越发迷糊起来。
不过这东西现在还没确定,李好也不着急去想这些。等他去办了手续,见了李二后到时就清楚什么事情了。
“我们准备下吃饭吧,这次从南方回来,带来了一些那边的特产,你们几个家伙可真会挑机会过来我这。”聊了一会后,厨房那边已经做好了宴席,就等着他们过去。
李府现在的宴席基本上都不怎么用李好出手了,李好也就在推广新菜的时候才会做些东西,其他时间他也不怎么动手了,要不然哪有那么多的时间?
从南方带过来的东西很多是干品,因为李好一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