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朱熹的思想就强调伦理纲常,封建礼教,这也是刘明远最不喜欢的一点,同时也是理学对后世封建王朝影响最深的一点。
刘明远看着络绎不绝的学子在书铺前面过往,心中也开始盘算起来,他知道江南是理学的圣地,其中以程朱理学为主,虽然还有陆氏理学,但是江南学子八成都是出自程朱理学,虽然刘明远不喜欢程朱理学中的一些义理,但是他也必须要面对眼下的事实。
刘明远思来想去,他知道这次科举考试是为了收复天下士子的人心,所以他必须要面对大量程朱理学的学子,而且无论对那个一个理学派,进士和明经科依然是重点。
虽然刘明远心中不喜欢这些考察经文和诗词的科目,更偏重明法和明算这些使用的科目,但是他还是要给理学士子们一个更高的待遇,要重视明经和进士科。
而且刘明远也不是没有选择,这段时日他也和宋濂、刘基、汪广洋这些人进行了一番畅谈,对于理学也有些一些全新的认识,他知道理学其实发展到今天,虽然程朱理学占据主导,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子研修的是陆氏理学,同时还有一些是永嘉理学。
陆氏理学不强调“理”的重要,而是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以“气”的存在,在义理上更趋向于自然平和,并且没有对封建礼教的要求,是理学中比较平和的一派。
至于永嘉学派,则是发起温台一带,带着浓重的商业元素,追逐利益,于是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氏理学,对于永嘉理学都是不喜。
刘明远知道他是可以有倾向性的,毕竟理学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程朱理学虽然占据主导,但是在考试取士中,刘明远可以主导将一些陆氏理学或者是永嘉学派的学子录取,这都是可以的。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刘明远心中也不再烦恼了,此时看着忙碌的书铺,心中突然升起了一丝诧异,然后朝着身边的唐胜宗说道:“这个书铺掌柜很有眼光,在学院门口开了一个书铺,而且还很会经营,周边的几个书铺都没有它的生意好。”
刘明远欢喜地说道,他身边的唐胜宗突然笑了起来,顿时让刘明远有些不解,然后唐胜宗这才解释给刘明远。
听完唐胜宗的话之后,刘明远突然有些发蒙,哭笑不得,他现在才明白,这个书铺是刘仁本和周子善两人合作开办的。
这两人开书铺,实在是让刘明远大跌眼眶,刘仁本和周子善两人都是温台人,虽然学识不浅,但是重商逐利的细想也非常浓重。
刘仁本当初投奔刘明远,并且在金陵城大骂方国珍不仁不义,海寇一个,残暴百姓,为温台百姓请命,希望刘明远发兵温台。
后来刘明远好声地安抚了一下这位“黄岩四进士”之一的名士,然后让他在金陵学院讲学。
周子善当初给方国珍进言,想让方国珍乘机攻取浙东,但是被方国珍嘲讽了一番,于是就投奔了刘明远,也一直在金陵城当差,他和刘仁本还是老乡,于是两人很快就在金陵城走到了一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周子善来到金陵学院看望刘仁本,随后发现学院附近商铺很少,而且书籍也不全,于是周子善和刘仁本一商量,两人不谋而合,决定在学院门口租下一个宅子,然后开设书铺。
刘明远得知之后,真是哭笑不得,但是也深深体会到了永嘉学派的精髓了,对于这样的事情,如果让宋濂他们来做,就是打死宋濂都不会去做的。
刘明远笑着看了看忙碌的书铺,然后说道:“走,咱们不要在这里妨碍他们做生意了,还是赶紧进学院吧。”
随后刘明远领着唐胜宗和几个侍卫就朝着不远处的金陵学院走去了。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27章 金陵学院
(全本小说网,。)
金陵学院是刘明远在暴元金陵达鲁花赤府邸上建立的,也是金陵城最大的学院,此时已经聚集了三千多名学子,同时刘明远又对它进行了一次扩建和修缮,眼下已经是金陵城最大最好的建筑了。
同时也是因为刘明远重视学院的发展,金陵学院也是金陵城最大的学院,刘明远的举动赢得了天下学子的赞赏,尤其是江南学子更是欢喜不已,纷纷投奔学院而来。
金陵学院的第一任学正就是李习,此时随着朱升、宋濂、刘基、叶琛、章益等名士纷纷投入刘明远麾下,也在金陵学院开始讲学,于是金陵学院的名气更加响亮,大量学子开始涌入金陵城,准备报考金陵学院。
此时随着怀远军治下要举行科举,于是更多的学子涌入金陵城,金陵学院一带也成为他们聚集的地方,因为这里是金陵城的学术中心,很多学子认为科举考试出题应该也是金陵学院中的名儒出题,于是纷纷涌入到了这里。
刘明远领着几个侍卫,然后一路走到了金陵学院的大门口,学院大门还是当初达鲁花赤府邸的大门,但是经过一番修缮之后,更加大气,门梁上悬挂着一张“金陵学院”的牌匾,四个金灿灿的大字,格外显眼。
学院是开放式管理,分为内院和外院两个地方,外院是讲学的地方,也是学子们讨论学习的地方,也是这个时代学院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进来学习。
这个时代的名士讲学最重要的就是人气,历史上的名儒也是如此,有些人在家乡开办学堂,往往都是一个人坐在一个草棚下面,然后身边聚集着大量的学子百姓,学子的地位高一些,可以有个席地的座位,一般的百姓则是蹲坐在周围,聆听名儒的教诲。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名儒喜欢身边聚集大量的人听他讲课,无论这些人是什么出身,在他们心中学子则是虚心好学,普通百姓则是在聆听圣人教导。
于是刘明远就没有采用封闭式办学的方法,金陵学院全部开放,就是普通百姓也可以进去听课。
但是这只是局限外院,至于内院,就是教师和学子们休息学习的核心区域,内院里面的教师都是金陵学院的教师,主要以名士为主,同时他们招收的弟子,还有学院招收的学子都在内院生活学习,书籍和典章也保存在这里。
相对于外面的宽松,内院就要严谨正规很多,一些名儒的课程也是在内院举行的,外院都是一些普通教师教学的地方。
此时随着金陵学院建成三年多了,外院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渐渐地从讲学变成了学术争论地方。
相对于内院的文雅和宁静,外院则是聚集了大量的学子,他们有的人是学院的学生,有的则是外来金陵城的学子,还有一些狂士、自由的儒生等。
这些人经常来往金陵学院,于是这些人之间很多观点也在这里交汇碰撞,最后外院就演变成一场学理辩论的地方了。
此时刘明远也走到了学院门口,看了看大门上的“金陵学院”四个大字,心中不免有些愧疚,因为这四个字是刘明远题写的,确实有些不好看,但是在众人的要求下,还是悬挂了出来。
刘明远嘴角闪过一丝苦笑,心中暗想:“改天还是请刘基他们题写一个好看一点的吧,自己写的实在是太难看了。”
心中带着一丝苦笑,刘明远走进了学院,刘明远长相俊朗,看上去和一般的学子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刘明远身上透着一丝刚毅和威严,这也是身为领袖的原因。
外院的布局凸显的是简单明朗,亭台广场多,楼阁很少,这样也可以让更多人的进来。
刘明远一进入学院,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一面宣墙,足有五十多米长,墙上张贴着一篇篇文章,大量学子和文人聚集在宣墙下面,看着上面张贴出来的文章,然后讨论着,有的文章是被众人一番赞赏,但是也有人大力抨击,嘴上留下赞赏或者批评,在那里自言自语几句,看完之后就离开了,然后后面的人又涌了过来。
这也是刘明远的建议,那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张贴出来,于是这面宣墙就成为学理之间较量的地方了。
每天进入学院的人,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这些文章,而且文章是三天更新一回,也成为大家争论辩论的重要地方了。
刘明远看着宣墙下面拥挤的人群,没有靠前观看,只是在宣墙远处环视了一遍,此时宣墙已经渐渐地分出区域来,各派的文章都有自己的区域,其中程朱理学占据的地方最大,下面聚集的学子人数也是最多的,同时还有一些学子在那里大声地朗读着上面的文章,下面不时发出一阵欢喜叫好声。
刘明远微笑地看着眼前的场景,他不会去打压任何一个学派,这也是出于对学术的尊重,但是他会渐渐弱化这些学术的作用,将建设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科学技术上面。
刘明远建立这个金陵学院,就是为了安抚天下儒生的人心,同时给于他们更高的待遇和地位。
其实刘明远寄托希望最大的地方是马鞍山,那里才是刘明远未来科技的发展之地,同时也是刘明远寄托希望最大的格物院所在之地。
刘明远清楚如果在金陵城中大搞这些所为的科学技术,必然会遭到儒生学子们的反对,于是他才将这些单独放在一起,那就是马鞍山,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而且也不会招惹到这些儒生学子们。
走过宣墙,刘明远眼前出现了一片空旷的场地,这里面也聚集了不少人,其中以衣着齐整的学子为主,同时还有不少普通百姓。
此时在场地中间的亭楼里面,两个学子正在激烈地争辩着,下面的众人则是一边听着,一边谈论着两人的观点,不时发出阵阵的欢呼和加好声。
“天下大乱,人心思乱,这都是伦理缺失,礼乐不存的原因,当今天下,当大力推行礼乐制度,规范纲常,恢复天理人伦,民夫知其事,士子知其事,商贾知其事,官吏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