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在草原上一场大战,六千哥萨克骑兵被两万长兴军骑兵团团围住。
一场惨烈的厮杀下来,六千哥萨克骑兵无一逃脱被斩杀殆尽。
这下子罗刹人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这一脚结结实实的踢在了铁板上。
面对长兴军都压力,罗刹人不得不在抽调国内的农奴送进北方的冰原与长兴军打持久战。
北方的冰原成了罗刹人的第一杀手,死在严寒中的罗刹人要远胜于战斗中的损耗。
渐渐的罗刹国内对北方冰原谈虎色变,没有人愿意前往那里送死。
沙皇米哈伊尔只能采用高压政策,对于那些反对者实行重罚。虽然一时间将国内的反抗情绪压了下去,却也埋下了不安分的种子。
崇祯十二年长兴军终于把铁路修建到了西蒙古草原,凭借这里的铁路北方冰原上的长兴军得到了充足的补给。
在补给充足的情况下,长兴军对罗刹国发动全线进攻,一口气歼灭了五万罗刹人,将领土向西狠狠的拓展了百里。
骑兵们也不甘示弱,对于藏在哈萨克境内的多尔衮进行的毁灭性的打击。
骑兵主帅巴彦更是一举消灭了多尔衮残部,恶首多尔衮孤身逃走,剩余的人马被长兴军一网打尽。
哈萨克部的面对长兴军的西进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双方在哈萨克境内再次展开大战。
双方骑兵交锋互有胜负,这种消耗战不是长兴军所愿意看到的样子。
主动退出哈萨克的领地,长兴军再次展开了一团为单位的游击战。
长兴军用这一招对付敌人屡试不爽,现在就看哈萨克人能坚持到什么时候,等到敌人筋疲力竭之时,就是长兴军再次收货的季节。
关内的闯王李自成盘踞在山陕多次打破官军的围剿,不仅如此他还喊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
这一口号结结实实的打在了崇祯皇帝的心头上,百姓们已经被朝廷的赋税压的喘不过气来,李自成的口号赢的了北方百姓的拥护。
但在山东的一处地方,这里的百姓对李自成的口号嗤之以鼻。
就连刚刚从学堂回来的孩子们都知道,不纳粮只是一厢情愿的说法而已。
按照李自成的想法,qiongrén不纳粮,只要专门抢劫大户就可以了。
他是一个流民军首领时当然可以这么干,但若是一个国家还这么干,这个国家也就离崩溃不远了。
不纳粮就意味着没有赋税,没有赋税朝廷还怎么运转。
开始的时候还可以抢劫大户,那么大户抢劫完了呢?抢无可抢了又要怎么办?
这样的办法就是糊弄没有受到教育的百姓,牛头山这里的学堂可不一样。
这里的孩子从先生们的口中很快就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再由他们宣传出去,整个地方再没有人喊什么不纳粮的口号了。
这里俨然是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百姓们丰衣足食个个脸上都带着红润。
富裕的生活让外地的百姓十分的向往,向往着每天都能吃饱饭的百姓开始向牛头山附近迁移。
刚开始的时候官府还想将百姓们拦截下来,后来这样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没有办法的官府只能听之任之了。
牛头山附近才多大的地方,流民的大量涌入很快就能吃穷这个小地方。
但让所有réndà跌眼镜的是,牛头山附近好像一个看到底的深渊,数不清的人走进去也没有出现装不下的情况。
外界都要流传牛头山有一头饕餮,所有进入的人都会被吞噬。
一时间这种胡说八道的消息真的吓住了许多想要来投奔的百姓,但时间长了又有百姓向着这里聚集。
向往富裕的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愿望,根本不是什么谣言所能欺骗的。
那些人口确实离开了牛头山,都被长兴军用海船做送到了海外领地。
人口永远是制约长兴军发展的因素,一天没有彻底解决之前,长兴军就会束缚手脚,不能全力的扩张。
百年内是华夏崛起的最佳时间,错过了这百年张斗会悔恨终生。
有了牛头山作为支点,长兴军已经把手伸进了大明的腹地之中,只要机会合适就能彻底解决人口不足的问题。
时间飞快的流逝,崇祯十五年间京师开始流行起鼠疫。偌大的京师如同鬼域般根本没有人上街行走,除非必要根本没有人敢出门。
每天城门处最忙碌的就是往城外拉尸体的车辆,看着一车车往外拉人,整个京师都陷入到了恐慌之中。
山陕的闯王在这一年也动了起来,一路东进的他们连克数座城池向着大明京师进发。
自从有了不纳粮的口号,很少有城池会激烈的抵抗,一路上李自成势如破竹占领陕西全境。
https:
。
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朕不需要你们
占有一省之地的李自成已经不满足与再做一名闯王,就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对手下更是大肆封赏,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时,更定zhèngquán机构,改内阁为天佑殿,设大学士平章军事;六zhèngfu添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增置省级机构。
同时在沙涡口打造战船三千渡黄河攻汾州、克太原,忻州官民不敢抵抗举城而降。
随后攻了宁武关损失了七万余人,死伤惨重的大顺军当即开始屠城。
血淋淋的屠城吓住了不少的官员,当晚大同、宣府总兵同时投降。接着又连下居庸关和昌平,兵至阳和。
住在紫禁城中的朱由检没有想到局势会恶化到这种地步,此刻再也顾不得防备关外的长兴军了。
急令边军吴三桂和山东的刘泽清入京勤王,并且在京师中号召王公大臣们捐献军饷,否则就算勤王的兵马到了没有银子也是指使不动这群兵痞。
因为大顺军的事情,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接连十几天没有睡一个安稳觉了。
原本在他眼中一直视为生死大敌的定辽王张斗老老实实的待在关外,根本就没有饮马中原的意思。
几次大规模的调动也是针对草原上的蒙古人,听说长兴军的兵锋已经打过了漠北,向着西北不断的拓展国土,大有当年蒙元横扫天下的气势。
相反让他认为是介癣之疾的流民军却越来越强大,居然打败了孙传庭,并且还在陕西称帝建国。
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李自成称帝就是对朱明王朝的挑衅,必须要予以消灭。
但国库空虚的崇祯皇帝真的是已经用尽了办法,没有银子的他说话也不够硬气。
皇帝还不差饿兵呢?没有银子谁听你的调遣,就算强行上战场,饿肚子还怎么打仗?
无奈的朱由检只能看着流民军越做越大,最后还威胁到了京师。
没有办法之下,崇祯皇帝只能把主意打到了朝中的王公大臣们的身上。
崇祯皇帝虽然重用文人,但他可不是傻子,
重新任用锦衣卫来也得到了不少的消息,满京师虽然他贵为皇帝,一国之主。
但最穷的也是他这个皇帝,出了最外面的龙袍外,里面穿的衣服大多打有补丁。
就连皇后也是如此,宫中的用度已经缩减到了最低。但即使如此节俭的皇宫,仍然填不上国库那个大窟窿。
但京师中的王公大臣的家里可不是这样,不早说那些衣衫靓丽的老爷们,就连他们府中的下人们身上穿打补丁的衣服都十分的少见。
在崇祯皇帝看来,大明王朝已经到了危机的时刻,这些道德高尚之辈肯定会做出一些表率。
只要每人都能从手中拿出一点银子来,凑出个封赏的饷银应该不是问题。就算是捐出个千万两银子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可朱由检却失望了了,第一个反对他这道旨意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最新认命的首辅魏藻德。
魏藻德虽然没有明面上反对,但却只拿出了五百两银子。而且他的理由也十分的强大,清正廉洁家无余财。
崇祯皇帝当场就拂袖而去,家无余财会如此的面色红润?家无余财老家会有数千亩良田?家无余财会……
在自己这群大臣身上打不开突破口,朱由检把目标放在了自己的国丈周奎身上。
当太监徐高通知皇帝让他带头捐献十万两银子时,周奎当即就泪流满面。并且当场哭诉,为了皇家的脸面,他家把银子都花在了门面上。
别看他家在外面衣衫靓丽,家中却是吃着发霉的米。睡觉的铺盖更是破烂不堪,十万两银子根本就拿不出来。
面对国丈的无赖,朱由检是毫无办法。只能把数目减少到两万两,皇后的得知自己父亲不愿意拿出银子后,拿出自己的私房银子五千两让父亲捐给朝廷。
周奎得到女儿的银子充分的发挥了官场上的做派,当即漂没了两千两,只交给皇帝三千两银子。
当朝国丈都是如此,其他人就更加不愿意多出银子了。
为了能够与崇祯皇帝朱由检斗智斗勇,大臣们连最起码的脸面都不要了。
有人直接在自家门前摆摊卖出家中的东西,有的干脆在自家的院墙上写上大大的出售字样,一时间京师中繁华的府邸仿佛变成了菜市场热闹无比。
朱由检听着每天小太监的汇报,脸色越来越难看。当有人把王公大臣们捐款的总数送上来时,他直接掀翻了龙书案。
二十万两银子,满京师的王公大臣们只捐献出来了二十万两银子,这一刻朱由检有种心灰意冷的感觉。
十五年来他从皇兄手中接过风雨飘摇中的大明帝国,每一天都会兢兢业业,就是希望大明能在他的手中恢复往日的强大。
为此他不惜裁撤了锦衣卫和东西两厂,打压了宦官重用了大臣。并且召唤回来了各地的镇守太监,不与民争利。
国库空虚他就用内帑顶上,内帑没有了银子就削减宫中